吳揚潔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樂器教學深受人們的關注。在中小學校中樂器演奏給學生學習音樂帶來了樂趣,給音樂課堂帶來了生機。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本人所在農村地區(qū)實際出發(fā),分析當前農村初中音樂課堂豎笛教學的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為促進當前農村地區(qū)音樂課堂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農村初中 豎笛 音樂課堂
一、農村初中音樂課堂豎笛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農村地區(qū)音樂教育理念的落后
根據調查發(fā)現,目前,大部分農村的生活水平與正確的音樂教育觀念還沒有成正比。沒有良好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條件,直接制約人們對藝術的追求,要想讓這里的學生學習豎笛是很難的。有多少家長能有心思和多余的錢去讓孩子學習音樂?大多數家長覺得孩子能上學就行了,學好了考出去找份好工作,這輩子家里算是有個出息的;學不好混個畢業(yè),回家種田賣糧也能生活,這就可以了。所以在農村這樣的思想觀念代代傳承下去,沒有幾個家長會花費太多的精力和財力讓孩子去學習音樂、學習豎笛等簡單的樂器。當然,這樣的思想觀念也不僅僅只存在于家長心中,包括社會上的教育管理方面也有這樣的思想觀念的存在。音樂教育在一些農村的基礎教育中基本是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人們對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還是“主科成績在第一位”,忽略了音樂在孩子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忽視了對孩子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在對學生的調查中得知,大多數的學生不知道什么是豎笛,不知道豎笛是干什么的、長什么樣、會發(fā)出怎么樣的聲音。放眼望去,有多少農村孩子考取了名牌大學,但最后還是一無是處,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懂,只會書本中的條條框框,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對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樂器等,應該了解的知識卻從未耳聞,最后還是回到了農村,這樣的人生依然是灰暗的、失敗的。
(二)教師參與新課程的能力問題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提倡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要注重個人身心發(fā)展的過程。而目前農村學校還是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牽著學生走,學生處于被動學習音樂的狀態(tài),因此喪失了對音樂的積極興趣。
此外,農村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較低,音樂教育知識與理論、教育藝術與能力、專業(yè)技術水平與標準等都非常有限,多數教師無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進行教學;教學內容不夠科學,教學資源嚴重缺乏,阻礙了對新的可行性教學方法的研究,影響了學生真正理解音樂的基本知識。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音樂教師時常將音樂課上成流行歌曲“唱歌課”,讓學生抄一抄歌詞,一節(jié)課過去了;聽一聽歌曲,一節(jié)課又過去了。教學形式是單一的,歌曲的內容也不適合學生,音樂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及音樂審美的教學,白白耗費了大量時間,使農村許多學生不懂音樂的基本常識、不識譜,這種情況嚴重制約著音樂課程標準的正常發(fā)展。
二、把豎笛帶進農村初中音樂課堂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正確建立教學信心
教學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tǒng)率作用,農村音樂教育在教育中處于弱勢地位,受著師資、資金等多種問題的困擾,呈現出相對薄弱于城市的趨勢,農村音樂教師的教學觀念也倍受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只使用了其10%的大腦潛能。這就是說,還有90%的潛力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因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學生的潛在能力;學生的潛力和興趣各不相同,有的學生潛力大一些,有的學生潛力小一些;有的在這方面見長,有的在那方面突出;有的左半腦比較發(fā)達,有的右半腦更有潛力。人的潛力的開發(fā)不僅依賴于教育,更依賴于他接受的是怎樣的教育。
音樂教師應加強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啟發(fā)對課程的多方面思維,轉變教育角色,從知識的教授者轉變?yōu)閷W生音樂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將所教內容與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以及個性發(fā)展結合,結合地區(qū)資源,與學生家長合作,承擔起音樂課程發(fā)展的責任。農村的孩子缺乏內在的成才動機和自我發(fā)展意識,用豎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因此,教師要轉變“農村孩子不懂音樂”的觀念,轉變農村音樂教育“破罐子破摔”的局面,正確對待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努力發(fā)展學生的特長,堅定教學信念,樹立教學信心,將豎笛帶進農村音樂課堂中來。
(二)提高豎笛教學的專業(yè)素質
開展豎笛教學,要求音樂教師具有全面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教學能力。教育管理部門應充分利用本地區(qū)的音樂教學資源,招聘專業(yè)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加強對音樂教育的管理,經常組織城鄉(xiāng)之間的音樂教學交流活動,組織各個學校應該把豎笛作為校本培訓的重點內容,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互相學習,并列入教師的工作考核中進行,提高教師的豎笛水平和豎笛指導能力。
有人說,“情景是只船”,教師不只是讓學生坐在“船上”,而是引導他們動腦筋,動手學習“劃船”,并與教師“同舟共濟”,向著預定的目標前進,到達希望的彼岸。教學需要智慧,教師尤其需要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教學的改進和反思才會讓情景教學充滿樂趣,音樂教學才會煥發(fā)光彩。豎笛教學中教師的示范吹奏很重要,教學的成果與失敗取決于教師的技術水平和教學要領。
(三)通過組建豎笛小型樂隊進行演奏和排練,引導學生學習豎笛
豎笛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超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幾種。大型的表演可能出現重奏形式、合奏形式,還有獨奏形式演奏。對于農村初中的豎笛教學來說,能通過學習適當組建豎笛小型樂隊就很不容易,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編排花樣演奏,也可適當增加難度,讓學生去挑戰(zhàn)多聲部合奏,從中評價自己的演奏水平,對學生的興趣提高有很大幫助。初中年級開展豎笛教學是一項輔助教學內容,可與學生的聲樂教學同時進行,將各種演唱的形式,合唱、齊唱等延伸到豎笛演奏中,用豎笛為歌曲伴奏,或者播放音樂為豎笛伴奏,豐富樂曲情感的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和節(jié)奏感,有效提高聲樂與器樂的表演。
參考文獻
[1] 李國華.淺談初中豎笛課的教育價值[J].音樂時空,2014(09).
[2] 麥慶玫.簡述微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藝術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