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公開課,要根據(jù)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切不可從某本書中的教學案例里照搬、照抄過來,在備課中下足功夫,深入進行文本解讀,牢固樹立課程意識。
關(guān)鍵詞:把握;解讀;拓展;意識
時下,不少中青年教師在接到學校、縣區(qū)級的教研通知之后,想要準備一節(jié)公開課,大多采用的辦法都是翻閱一些教育教學期刊,看一看有沒有值得參考的教學案例或是從網(wǎng)上查找一些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然后依葫蘆畫瓢一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齊白石老人教誨弟子許麟廬的一句話。筆者本來對這句話還不甚理解,但一次參加中心校班班通教學比武,執(zhí)教的《老人與海鷗》公開教學失敗的經(jīng)歷讓我有了切膚之痛。
那是中心校組織的一次教研活動,由于學校剛裝上班班通設備,所以本次教研就以班班通優(yōu)課比賽為專題。我報名參加,因為平時閱讀了一些教學期刊,如《小學教學》《小學語文教師》,自以為肚子里有一些墨水,腦子里有了一些新的思想觀念。何不趁這次中心校組織的教研活動在同事、領導面前小秀一把。于是,我便從《小學教學》中找到《老人與海鷗》中的教學案例,認真讀了幾遍,不禁為課例的名師撰寫者拍手叫絕。心中暗喜,便把那篇教學設計原原本本地照搬下來。在公開課上一開始還是挺順利的,后來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老人與海鷗能成為親人呢?既然他們之間的情誼是相互的,課題是否可以改為‘海鷗與老人呢?”由于學生對課文預習不充分,加上我的心情有些急了,生怕后面安排的那些精彩環(huán)節(jié)沒有時間展示,學生一時不知所云,教學甚為尷尬。后來在教到談海鷗這部分時,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假如你就是老人旁邊的一名游客,你看到了老人一雙怎樣生動的眼睛?學生一時也找不到更適當?shù)脑~,我讓孩子們再讀讀這段文字,用心領會一下老人談論海鷗時,神情會怎樣?學生還是說不出讓我滿意的答案,我只能強顏歡笑做一些提示如可以用上驕傲、得意、自豪等。課下,中心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這一課教學設計看起來是挺美的,可是卻不適合我們農(nóng)村孩子的教學。有些問題就連我們老師都想不出要怎么回答,更不用說我們孩子了。依我看,你這課的教學設計對于學情的把握是不夠的。副校長一席話如醍醐灌頂,這下齊白石老人的那句話我算是徹底悟出了。痛定思痛,要根除公開課上遇到的尷尬,我想在備課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 了解學生,換位思考,準確把握學情
備課不單單要備教材文本、教學用書,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對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基礎,能力水平,都要有精準的了解和把握。教師不能僅僅站在成人的立場思考教學中預設的問題情境,而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做一些換位思考。心中要有學生,時時揣摩學生面對教師拋出的探究問題會怎么想。筆者有幸聆聽本中心一位教研員送教下鄉(xiāng)執(zhí)教的公開課《新型玻璃》,他在教學中舉重若輕,課始,就創(chuàng)設情境:“一家陳列珍貴字畫的展覽館,突然傳來報警的鳴叫聲,報警的不是值班人員,而是一種新型玻璃,你們想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玻璃嗎?”學生一時興味盎然,緊接著那位教師提出幾個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1. 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請說出這幾種新型玻璃的名稱。2. 說出課文介紹的這幾種新型玻璃有什么特點和作用?3.
你對哪一種新型玻璃最感興趣,說一說這種新型玻璃可以安裝在什么地方?然后讓學生進行自學課文,邊讀邊在書上做一些勾畫批注。學生自主學習了15分鐘后,交流學習收獲所得。課上得簡簡單單,學生學得扎扎實實。這樣的課對于在山旮旯的一所村小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最適合不過了。因為,他們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桃子,教學也沒有用上什么多媒體音響、課件,只是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而已,可是教學預期的目標卻達成了。
二、細讀文本,精準解讀,實現(xiàn)多維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要實現(xiàn)以上多維度的對話,教師對于文本的解讀能力尤為重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對于文本的解讀過于膚淺,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沒有去挖掘文本更深層的,更有價值的言語。執(zhí)教者在備課時往往忽略了對教科書編者選編意圖的領會,這樣對于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理解不夠透徹,對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拿捏有失偏頗。比如《老人與海鷗》一文編者選編本文的意圖在于: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們加倍的回報。在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真摯感情的同時,學習如何把這種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并進行語言積累。在深入解讀文本《老人與海鷗》,教學的思路就逐漸清晰、明朗起來。課文分為兩大部分,首先,學習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感,讓學生找出文中體現(xiàn)老人愛海鷗的語句,細細地品讀,深入地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舉動和談吐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一片真情。第二部分,引導學生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義。教學時可以結(jié)合課后習題2,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fā)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抓住海鷗在老人遺像前令人吃驚的一系列舉動“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肅立不動”“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等句子,體會海鷗重情義。在教學中,進行品詞析句,扎扎實實地進行言語實踐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定得到提升。
三、拓展延伸,遷移學法,樹立課程意識
葉老一再告誡我們: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墩Z文課程標準》從2001年的試行稿到2011年的修改稿,我們能感受到課程改革日臻成熟。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我們要通讀《語文課程標準》,深入領會語文的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要做到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變教課文為教語文?,F(xiàn)在不少鄉(xiāng)村教師,還是就課文教課文。今年這樣教,明年還是一樣教。殊不知,這樣教學生知識視野無法得到拓展,能力素養(yǎng)無法得到提升。就像魯迅先生所言,“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非常有限,枯燥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有課程意識,牢固樹立大語文課程觀。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注重教材內(nèi)容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發(fā)展。教學《老人與海鷗》時,我們可以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實際,結(jié)合選讀課文《軍犬黑子》進行對比閱讀教學,深化學生對本單元主題的認識:人類愛護動物,動物會回報以愛;但假如人類欺騙了動物,他就得不到動物的信任了。通過這樣的拓展延伸,教學顯得厚重了。其實每一篇課文就是最好的習作例文,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課內(nèi)得法,課外遷移,讓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得到提升。
總之,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功夫,心中時刻裝要有學生,摒除浮躁心理,給孩子們多一些靜思默想的時間,耐心地等待,一定會迎來滿園花開的日子。
作者簡介:
黃福才,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崎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