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宣宇 劉曉迪
【摘 要】閱讀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當今,在對閱讀教學要求日益提高的初中語文課堂中,“重構教材”理念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情,不局限于單文本教學,要善于運用教材,解析教材并重構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重構教材;初中;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003-02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情分析不足
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文本解讀。在目前教學中,教師往往能遵循和落實課標,但卻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學情,導致文本解讀欠缺。初中生比較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知識體系不完善,閱讀習慣還需進一步養(yǎng)成,但是他們思維活躍,在課堂上敢于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一個初中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應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知識全面關心和掌握,做到“以學定教”和“因齡施教”。
(二)教材運用不靈活
教材運用不靈活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很多人認為新課改就是改教材。新課改之后,有的教師仍然以教參為大,把教參搬到教案上,再把教參搬到課堂中,因循守舊。另一方面,有的教師認為不必過分重視教材,忽略了其作為課程資源的主要憑借,有的課脫離教材甚至放棄教材,反而過分關注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
(三)閱讀教學模式僵化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觀念下,語文教師通常將課本作為教學的主要教學資源,但是每一堂閱讀課都是千篇一律,都是對所學文章進行結構分析,體會文章的主題思想,學習文章描寫方法等需要掌握的考點,這種固定的教材運用模式,不利于學生自身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學生對文章的自主理解和判斷[1]。
二、“重構教材”理念的內涵與意義
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但教材是教學的主要憑借,教材是可變的、發(fā)展的。實際上,新課改最根本的應該是改變以及改善教師的教學理念,這就需要“重構教材”理念。語文教師對于教材的重構,應在對新課標理解透徹的情況下,首先表現(xiàn)在教師能夠吃透教材,對教材有到位的理解和深入的注釋,能夠準確把握、熟練駕馭,做到心中有數(shù),其次能夠充分結合學情,遵循初中生的心理年齡特征,了解自己的教學合作對象,靈活運用教材,使教材適應具體的教育和教學情景[2]。
“重構教材”理念并不是一味地只“死守”課標,在課標的背景下,教師不可過分依賴教材,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對教材進行重構,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才能更有效地落實課改的基本理念;“重構教材”也不是拋棄教材,而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情況,審視利弊、大膽取舍、合理補充、有效重組,以更科學、更有效地發(fā)揮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因此,重構教材是語文教師教好閱讀課的必要過程。教師只有在經過了深入的教材解析后,才能夠恰當靈活地對教材進行重構并加以運用,繼而超越教材,達到新課標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同時學生不再拘于考點的條條框框,真正地使他們學有所得,與文本進行交流,豐富自己,逐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3]。
三、“重構教材”理念運用在閱讀教學中的建議
(一)以生為本,尊重學生閱讀學習的主體地位
閱讀學習應是學生主動參與、真心投入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勵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p>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將課標與學情相結合,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進來,使閱讀學習成為他們自己的事情。如在學習課文《蘇州園林》前,讓學生自行搜集蘇州園林的信息,課堂導入時播放蘇州園林的圖片和短片,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自己所了解的蘇州園林,使學生把自己真正當做課堂的一份子;學習文言文時,可以采用勾畫圈點法、討論法和合作探究法,指導學生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感知課文,在交流探討中主動獲取知識,師生合作,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教材的作用[4]。
(二)鉆研教材,扎實自身專業(yè)知識
語文教師在重構教材前,先要對教材進行充分、深入的鉆研解析,這就需要扎實的語文學科專業(yè)知識。所謂學科專業(yè)知識,就是教師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能夠把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內容。初中語文學科知識主要包括語文語法、修辭學、應用文寫作、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等專業(yè)語文知識。語文教師要有效進行閱讀教學,就要精通語文學科的知識,對閱讀教材內容以及廣泛的語文知識都要有深入透徹的了解[5]。
鉆研教材就是要切實摸準、吃透課標和教材,既要有深度還要有廣度。一方面,鉆研教材不是只拿著一篇課文冥思苦想,而是要站在高處,居高臨下地看整體,要看到這篇課文所處的單元、與本單元其他課文的聯(lián)系,還要看本學期教材的編排特點、各單元內容等。另一方面,鉆研教材要仔細解析文章本身。如課文《三峽》,要鉆研文章主旨、層次結構、情節(jié)脈絡和藝術手法,更要鉆研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問題設置,包括板書的設計和作業(yè)布置等等,都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功課,熟練透徹地對教材及其他參考書目充分運用[6]。
(三)活化教材,精選文本,增刪整合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然而它并不是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定律。因此,語文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之后,應在實際教學中根據(jù)課標要求、學生具體情況等對教材進行“活化”。
教師重構教材時,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难a充。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新聞學習,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學習新聞,在此之前學生對于新聞閱讀并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學習和鍛煉,因此,一個單元的學習也遠遠不夠,教師應及時補充課外新聞篇目,指導學生多閱讀消息、新聞特寫、通訊等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了解新聞內容,把握各體裁的特點,學習讀新聞的方法;能夠在日常課內與課外學習生活中要求學生按量閱讀新聞,養(yǎng)成學生閱讀新聞的習慣,開闊視野,關注社會生活。同時,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大膽略化教學目的性不強的內容,對重復的內容進行刪減或者歸并。
教材內容整合也是重構教材的重要方法。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學習的是杰出人物,單元要求通覽全篇、了解大意,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第三單元學習的是平凡人物,單元要求通過特別之處、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感受“小人物”的優(yōu)秀品格。兩個單元的課文內容異曲同工,教師可以將這兩個單元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整合對比閱讀。這不僅是活化教材,更是活化了課堂。將兩單元的課文內容整合之后,解決了人物學習相關知識的分割零散的弊端,會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在進行人物類文章閱讀時,能從時代背景、詳略安排、寫作手法、細節(jié)刻畫等角度觀察了解,并能字斟句酌,細細品味,體會“大人物”的非凡氣質,體味“小人物”的善良美好,增加學生的知識厚度與廣度。這不僅有助于寫作,而且對于學生增強閱讀能力、增加閱歷,進而提升境界、完善人格亦有幫助[7]。
總之,閱讀教學并非易事,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從心出發(fā)。現(xiàn)在教師面對重大的閱讀教學任務,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地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提高初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紅.語文教材整合與多維重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30).
[2]李功連.閱讀教學:基于問題的反思和重構[J].語文月刊,2015(01).
[3]趙高峰.教材重構的角度與梯度——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4(01).
[4]劉芳芳.教材重構之情感性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29(11).
[5]陳仲劉.語文教材重構模式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2010(34).
[6]屠錦紅.關于重構語文教學內容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1).
[7]陳尚達.對重構語文教學內容的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10(04).
【作者簡介】
任宣宇(1994~),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人,碩士在讀,專業(yè):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