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朗茲·舒伯特是奧地利著名的音樂家,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在音樂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舒伯特短暫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因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最多,則被譽為歌曲之王,但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仍具有重要地位。其中《鋼琴即興曲Op.90》是最為人們所知的鋼琴作品之一。這首作品構思嚴密,在樸素的外表下卻蘊含著深刻細膩的情感,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這部即興曲包含四首樂曲,本文主要以即興曲第一首為研究對象,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作品剖析研究,以作曲技法的十種基本手段為依據,主題及主題發(fā)展、曲式結構、織體等方面展開論述,客觀分析樂曲的作曲技術手段,整體梳理作品的音樂內容。
【關鍵詞】 舒伯特;即興曲;主題;曲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弗朗茲·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828年11月19日病逝于維也納。他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音樂家,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最后一位巨匠,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所以他的音樂風格既有古典主義的傳統,又有浪漫主義的詩意抒情。出生于維也納的一個教室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并顯示出音樂才華。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主要的作品有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其中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是舒伯特音樂創(chuàng)作的中心領域之一,并在創(chuàng)作上受到同時期的貝多芬影響。
舒伯特處于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的過渡時期,對古典主義具有沿襲的因素,也有傳承的因素,其鋼琴即興曲一方面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作曲技法、體裁形式,沿襲了傳統的音樂表現方式和織體結構,保持了以主功能調性的古典主義和聲風格,使音樂具有均衡、簡潔、優(yōu)美的特征。另一方面,對即興曲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對后世的作曲家樹立了良好的典范,為后來優(yōu)秀的即興曲作品提供了借鑒基礎?!都磁d曲Op.90 No.1》(1827-1828年),就是舒伯特鋼琴即興曲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主題及其發(fā)展
在舒伯特這首《即興曲》中,主題具有鮮明的性格,賦予音樂生動的形象,給人深刻的音響。主題是由四個小節(jié)的樂句構成動機,級進的B-C-D三音組成。第二句出現了和聲伴奏,并且雙手都是斷奏的形式再加以變化。第一樂段2-17小節(jié)構成,第一樂句2-5小節(jié),結束在完滿終止式上,第二樂句同樣也是結束在完滿終止式上。在主題材料上、音樂的發(fā)展與情緒的內容上又把他們統一起來。第9小節(jié),整體主題樂思向上移高三度,結構不變。第17小節(jié)出現主題的反復,起到強調作用,從而給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但是與第一樂段相比,主題旋律基本保持不變,但是在和聲的配置上發(fā)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雙樂段的第一樂句的前樂句,也就是第2-5小節(jié),在第一次出現時是單音的旋律,而在反復時,則配上了和聲進行,主要是屬到主的進行。但是通過左手的低音向下重復八度來加厚織體,在主題呈示完,第32小節(jié)處,運用了主題里的降E-D-C這個樂節(jié),進行了三次反復作為補充,還具有向下的段落連接的作用。后半部分轉入降A大調,在主和弦上做收攏性終止。
變奏一旋律聲部由右手彈奏,而左手基本都是三連音的伴奏,三連音分解和弦的伴奏,使旋律更加的連貫、活潑。連接運用變奏一的尾部材料進行展開,從82小節(jié)開始進入主題材料,為進入主題而準備。
變奏二的主題變成左手旋律,主題旋律的音高降低了八度,風格也變得更加自由,相對于第一變奏來說,第二變奏就好像渾厚的男聲,與第一變奏的女聲形成對比。這樣的作曲寫法就更加深了主題的旋律。在左手的織體上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前一樂段的前一樂句左手是屬持續(xù)音,從后句開始左手出現了半音的下行,并加強了力度。后樂句的左手又出現了半音的下行,并在后樂節(jié)左手出現了輔助音式的音型,并延續(xù)到接下來的連接段。連接段,由三連音音型構成主要音樂材料,左手以輔助音的形式進行,右手號角式的音調。
變奏三是變奏一的再現,保持旋律主題。主題在右手出現,反復一遍后,主題出現在左手,但省掉了變奏一中主題第一次呈示后邊的補充。節(jié)奏放慢了一倍,對旋律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好地幫助作用。連接部分與變奏一后的連接是同一個材料。
變奏四中,所有右手的伴奏音都是以八度的柱式和弦出現的,都是三連音的節(jié)奏,而且整個織體十分密集,形成了具有更強沖擊力的音響效果,旋律則交到了左手,左手在強有力的伴奏下彈出主題,使整個音樂更加的激動,主題也在一次次的變化反復中,和聲變得更加豐富??梢愿惺艿剑麄€音樂已經發(fā)展到高潮,涓涓細流已經回城河流,奔流前進。
尾聲部分依然是運用主題樂段的前句的材料及擴充而成,旋律先在右手上出現,從擴充部分開始,左手材料與旋律相呼應。然后雙手交換,在終止式處又與上一句相同。尾聲在C大調上完滿終止。
表1 ?曲式結構
引子 主題 連接 變奏Ⅰ 連接 變奏Ⅱ 連接 變奏Ⅲ 連接 變奏Ⅳ 尾聲
1 2-33 34-41 42-74 75-95 96-111 112-124 125-152 153-168 169-193 194-204
c c bA bE bC c c g G C c C
第1小節(jié)為引子,主題為方整性樂段,2-9小節(jié)構成八小節(jié)的樂段,由4+4構成。9-17小節(jié)為第二樂段,兩個樂段均結束在c小調的完滿終止上。17-33小節(jié)為兩樂段的重復。34-41小節(jié)是連接部分,轉入降A大調,進入第一變奏42-74小節(jié),出現三連音的分解和弦伴奏織體。74-95小節(jié)連接,出現柱式和弦。96-111小節(jié)是第二變奏,轉回到c小調,聲部關系復雜化。112-124小節(jié)為連接。125-152小節(jié)是第三變奏,轉入g小調,內聲部是由分解和弦十六分音符構成,低聲部采用弱起的八分音符的節(jié)奏。153-168小節(jié)是連接部分。169-193小節(jié)是第四變奏。194-204小節(jié)是尾聲,最后結束在C大調。
二、織體
1-35小節(jié),類似于四部和聲的織體,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進行,表現一種平穩(wěn)、深沉的音樂形象。
18-21小節(jié)是在第2-5小節(jié)單線條旋律的基礎上增加了背景和聲與低音聲部,低音聲部與旋律聲部呈反向進行,內聲部則平穩(wěn)進行。
41-60小節(jié),主旋律在高音聲部,長音符線條,中間和聲為分解和弦琶音。
74-82小節(jié),在柱式和弦的背景、長的持續(xù)低音基礎上,主旋律在高聲部,左手出現與之對答的線條C-A降B,并隨著高聲部的進行而模進。
99-103小節(jié),右手聲部可以分出三個層次,左手可以分出兩個層次,各自呈現出獨立的運動走向。100小節(jié)開始,聲部關系就呈現出復雜化,平行、斜向、反向各行其道,其中還包含著小的呼應。他們之間相互交錯,橫向和縱向層次都有自己的位置,地位不同,意義也因而不同。
125-151小節(jié),旋律聲部一開始是弱起,主題動機的再現;內聲部是由分解和弦十六分音符構成,也是弱起節(jié)奏,依附于旋律之下,作為柔和的背景,擔負著和聲襯托與變化色彩的任務。橫向上也有自己的進行,甚至于作為一個三和弦的位置,內部還包含著三層聲音,每一層都在獨立的上下浮動;低聲部采用弱起的八分音符的節(jié)奏,在旋律聲部處于長音符時,低音聲部就會出現連續(xù)的八分音符進行,起著推動音樂前進的作用。
在139-148小節(jié),縱向聲部節(jié)奏比較統一,主要采用的是柱式和弦的織體。左手旋律沿用了第一樂段的右手旋律,旋律走向與前面相同,右手的弱起節(jié)奏其實是前端中低音弱起節(jié)奏的倒置。
三、結語
舒伯特在歐洲音樂史上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音樂家,不僅沿襲了古典主義的傳統,而且不甘只當古典大師的追隨者。舒伯特的鋼琴即興曲作品對于鋼琴音樂的貢獻是與其藝術歌曲對聲樂文獻的貢獻是并駕齊驅的,可以說舒伯特把即興曲這一鋼琴體裁推向了世界,為之后的肖邦、舒曼等人的即興曲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通過分析這首樂曲,可以看到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中保持了古典主義音樂原有的風格,另外還突破了古典主義風格,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題材的表現內容,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參考文獻
[1]魏納·萊奧.器樂曲式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2]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余麗程(1900—),女,漢族,哈爾濱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