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存
【摘?要】 目的:探討肝臟血管瘤診斷中B超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選擇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治療的40例肝臟血管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記錄資料。所有病例均經(jīng)手術病理結果證實。分別對患者進行CT和B超兩種檢查方法,對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經(jīng)B超診斷確診肝臟血管瘤患者38例,檢出率高達95.00%;對照組經(jīng)CT檢查確診肝臟血管瘤32例,檢出率為80.00%,觀察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大,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肝臟血管瘤診斷中B超的應用價值較高,其檢出率明顯高于CT檢查,效果顯著。
【關鍵詞】 肝臟血管瘤;B超診斷;CT;應用價值
文章編號:WHR2018112449
肝臟血管瘤是肝臟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具有發(fā)病率高、危害重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其在診斷中缺乏典型性,尤其是在直徑較小時臨床癥狀不顯著,因此無法有效診斷出來。隨著現(xiàn)代B超和CT等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檢查手段廣泛應用于肝臟血管瘤診斷中,幫助診斷和鑒別占位性病變[1]。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40例肝臟血管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將臨床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治療的40例肝臟血管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記錄資料。所有病例均經(jīng)手術病理結果證實?;颊吣挲g18~77歲,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為(41.74±11.53)歲。臨床表現(xiàn)上腹疼痛者8例,肝區(qū)疼痛者4例?;颊呷朐簰焯栠M行常規(guī)檢查,結果顯示肝功能、AKP、AFP均正常,后經(jīng)臨床綜合診斷確診患有肝臟血管瘤患者35例,其余5例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本次研究患者均自愿接受CT和B超檢查方法,并簽署知情書。
1.2?方法
分別對患者進行CT和B超兩種檢查方法。B超檢查方法:醫(yī)護人員主動告知患者晨起空腹檢查,采用儀器型號為GELOGIQ-E9,設置探頭頻率為3.5mHz,檢查期間患者處于左側臥位或者平臥位,將腹部探頭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多層面檢查肋間,然后轉至肝臟部位,從肝臟的左葉到右葉,最后轉移到肝臟右肋下緣,然后在彩色超聲圖像中呈現(xiàn)出病態(tài)的大小與形態(tài)等有關信息。CT檢查方法:醫(yī)護人員主動告知患者晨起空腹檢查,本次研究使用儀器為PHILIPS Brilliance16多層螺旋CT,患者采取仰臥位,對患者進行正位定位像,然后常規(guī)開始掃描,準備從患者膈頂掃描至肝臟下界,并進行三期增強掃描,將層厚設置為5~10mm,管電壓90~120kV,螺距調節(jié)為1.0~1.5,掃描時間控制在1.0s,選擇增強劑優(yōu)維顯-300,將總量控制在70~100mL范圍內(nèi),然后用高壓注射器注射,速率為2~3mm/s。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檢查方法的影像學表現(xiàn),對兩種不同診斷方法運用于肝臟血管瘤中的檢出情況進行對比,計算出檢出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應用于本次研究中,將研究中所有的數(shù)據(jù)導入軟件中進行處理分析。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s)來代表計量資料,用t來進行檢驗;則運用%來代表計數(shù)資料,以χ2加以驗證。P<0.05表示具有顯著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檢出情況比較
觀察組經(jīng)B超診斷確診肝臟血管瘤患者38例,檢出率高達95.00%;對照組經(jīng)CT檢查確診肝臟血管瘤32例,檢出率為80.00%,觀察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大,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影像學表現(xiàn)比較
觀察組采取B超檢查確診的38例患者中強回聲型35例,占比92.11%,表現(xiàn)為內(nèi)部回聲均勻,周邊無聲暈;其余3例為低回聲型,內(nèi)部回聲不均勻,周圍有聲暈干擾,最后1例沒能定性診斷。對照組采取CT掃描方法,表現(xiàn)出低密度,尤其是病灶直徑越大中心密度越低。
3?討論
肝臟血管瘤是良性腫瘤的一種,大多表現(xiàn)為海綿狀血管瘤,臨床診斷中缺乏典型性,無自覺癥狀或者明顯體征?,F(xiàn)階段臨床診斷中以B超、CT等影像學手段為主,隨著檢查技術的不斷進步,檢出率在近年來有所提高[2]。本次研究重點分析B超應用于肝臟血管瘤的診斷價值,對40例患者進行分組檢查,對照組采取CT掃描方法,觀察組接受B超檢查,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和資料文獻報道結果相符合。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B超在診斷肝臟血管瘤中具有明顯優(yōu)勢:首先操作簡便、無痛、價格低廉,受到患者認可;其次檢出率相對較高,直接透過肝臟透聲窗、超聲等觀察反射出來的瘤體現(xiàn)象[3-4],在短時間內(nèi)能夠多切面觀察;最后尤其是在檢查小病灶中檢出率更高。但是B超診斷同時存在固有的缺陷,對于非典型病灶,尤其是少數(shù)低回聲病灶檢出困難,容易出現(xiàn)漏診誤診情況,對于患有嚴重脂肪肝的患者效果不佳[5]。CT診斷主要是根據(jù)血管瘤結構的特殊性,在增強掃描時充分觀察病灶的血供情況,以便更好地區(qū)分肝癌,但是由于診斷中輻射性強,價格相對高昂,不適合反復使用。如果兩者聯(lián)合使用,能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綜上所述,肝臟血管瘤診斷中B超的應用價值較高,其檢出率明顯高于CT檢查,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熊軍.B超和CT對肝臟血管瘤的診斷價值比較[J].包頭醫(yī)學,2015,39(03):138-139.
[2] 劉玲.B超在肝臟血管瘤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27):353-354.
[3] Cairang Y,Zhang L,Ren B,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A preliminary study[J].Medicine,2017,96(27):e7137.
[4] 趙德利,張金玲,姜慧杰,等.動態(tài)增強CT在鑒別診斷肝臟血管肉瘤和血管瘤中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6,31(08):764-767.
[5] Cairang Y,Zhang L,Ren B,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alveolar echinococcosis:Apreliminary study[J].Medicine,2017,96(27):e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