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鋒
摘 要: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需要促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真”學習過程,而滿足學生需求就是其達成的基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應設計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活動以喚醒“我”靈動的“真”參與,創(chuàng)設滿足學生體驗需求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我”靈慧的“真”覺知,架構滿足學生情感需求的教學板塊以促成“我”靈性的“真”共情,由此推動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提升的“真”學習的發(fā)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真”學習;心理需求;體驗需求;情感需求
要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長,需要有促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真”學習過程。那么如何促成呢?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源于需求”,因而,啟動學生“真”學習的引擎就是在課堂中實現(xiàn)“應生所‘需”,也就是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活動,喚醒“我”靈動的參與;通過創(chuàng)設滿足學生體驗需求的教學情境,激發(fā)“我”靈慧的覺知;通過架構滿足學生情感需求的教學板塊,促成“我”靈性的共情,由此經歷一段“我”獲知識、長智慧、潤情感、立價值的 “真”學習過程,從而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無痕落地。下面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法律保障生活”為例,談談對此的實踐與思考。
一、一石激水喚靈動:滿足心理需求,“真”參與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闡述了人自低級向高級依次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其中需求滿足的層次越高,“我”參與的積極性、自覺性就越強。因而,教學伊始要激發(fā)學生課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促成全心投入的“真”參與理想境界,設計滿足學生不同層次心理需求的教學活動就顯得尤為基礎。
【重返課堂】
課的開始,學生常伴有焦躁情緒,思維也比較混亂,這些不良因素宛如在課堂內形成了一道壁壘,阻滯了學生“真”學習的發(fā)生。此時,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學生心理需求的因子,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來關切并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將有效喚醒“我”的回歸,在“我”“真”參與中打開“真”學習的通道。
課例中,上課伊始,教師用親和的語言營造溫馨的氛圍,有意調適學生的焦躁與氛圍的雜亂;同齡人的游記激發(fā)興趣,轉移注意;開放式設問“肢體語言表示想法”激發(fā)新奇和挑戰(zhàn),滿足安全的心理需求。接著,圍繞問題同桌間的短時交流,滿足了同伴間基于任務的社交心理需求。面對課堂中表現(xiàn)各異、稍顯雜亂的肢體語言,教師沒有強制干預而是微笑接納,滿足了尊重的心理需求。最后,經啟發(fā)學生自覺達成共識,用獨特而一致的表達方式順利完成判斷評價的學習任務,滿足了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求。
就這樣,在層層上升的心理需求的關切與滿足中,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了原本抵觸的“規(guī)則”與“法律”,成為了課堂中全心投入的靈動的“真”參與主體,呈現(xiàn)了被放松、被吸引、被鼓動的愿學、樂學的良好狀態(tài)。
因此,要打開“真”學習的通道,教師就要做到課中有“人”,要關切學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設計能滿足心理需求的教學活動,在層層上升的心理需求滿足中持續(xù)激發(fā)其學習動機,這是遵循科學的過程,實現(xiàn)的是喚醒靈動、充滿活力的課堂。
二、一波三折激靈慧:滿足體驗需求,“真”覺知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盵1]339體驗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的真實而深刻的內心感受,情緒是其外顯的反映,揭示了“我”對自我和他人行為的道德評價。課堂中,體驗達成和情緒波動是實現(xiàn)“我”道德認知建構、道德行為塑造的重要表征,是學生的靈慧所在。因而,教學過程要實現(xiàn)學生的深切體驗和情緒波瀾,促成全身投入的“真”覺知理性境界,創(chuàng)設滿足學生波浪式體驗需求的教學情境就顯得尤為關鍵。
【重返課堂】
課例通過“游客之‘行” ——西湖邊游客的照片,自然激發(fā)學生在熟悉生活情境下的真切體驗,伴隨著內心的道德評判生發(fā)了或愉快或厭惡的情緒,感悟了規(guī)則必要的同時也觸動了“道德自我”的感知。
借助“公交之‘景” ——引領學生透過小小的公交車,感受乘客文明、公交車駕駛員守法、交通有序的城市之美,激發(fā)學生對熟悉場景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在開心愉悅的情緒體驗下潛移默化地將道德的“理想自我”放入其中。
依托“黑導之‘事”——感受同齡人遭遇的黑導游詐騙事件,激發(fā)學生緊張、氣憤與擔憂的情緒反應,觸發(fā)了該年齡段所具有的“我助他人”的善良和問題解決無措的矛盾,由此激勵學生深入思考、審視問題,展開對法律作用、依法維權的深度學習。最后,在求助他人、問題解決的豁然中,增強了“法律保障生活”的感性認識和“法律作用”的理性認知,并積淀了健康生活的經驗與智慧。在波浪式體驗中,教材的核心知識,以及“理想自我”的道德覺知、健康生活的智慧、法律意識、價值認同、責任擔當?shù)人仞B(yǎng)等都在水到渠成中生長,從而為“我”適應社會、終身發(fā)展提供切實的幫助。
就這樣,在步步深入的體驗需求的關切與滿足中,學生伴著問題解決的渴望深入地走近了原本抽象模糊的“法律”,成為了課堂中全身投入的靈慧的“真”覺知主體,呈現(xiàn)了由感性到理性、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能學、會學的良好狀態(tài)。
因此,要促成“真”學習的課堂,教師就要做到課中有“境”,要關切學生的體驗需求,用心創(chuàng)設能滿足體驗需求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跌宕起伏的體驗中入境生情、以情啟智,這是轉識為智的過程,實現(xiàn)的是激揚靈慧、充滿張力的課堂。
三、一案到底促靈性:滿足情感需求,“真”共情
沒有一條詩意的情感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情智的發(fā)展。[1]68情感是人本真的需求,也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個體智力活動的引擎,而細膩的情感和成熟的思考恰恰就是人的靈性所在。課堂中,個體道德情感直接影響著道德判斷與道德審美,可以說“我”道德情感的共情度關聯(lián)著“我”價值認同的達成度。因而,教學要促成學生正向的道德情感和深入的法律思考,促成全情投入的“真”共情理想境界,架構滿足學生高層次情感需求的教學板塊就顯得尤為重要。
【重返課堂】
課例以小甬的西湖游記為主線,將零散的所見之“物”、經歷之“事”、聯(lián)結之“人”三個板塊有機整合在一案到底的過程中,拾珠串聯(lián)的既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還有內蘊著融入社會必需的高尚情感。
第一板塊,所見之“物”通過“請判斷”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生成對游客之“行”美丑的評判,產生對游客“守則文明”的肯定、對志愿者“無私奉獻”的贊賞,激發(fā)對文明行為、無私奉獻的感受與體會,喚醒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由生活感走向審美感。接著,“分辨規(guī)則”讓學生感知小小公交車卻承載著“乘客文明提示”“公交車駕駛員工作守則”“交通法規(guī)”三種截然不同的規(guī)則,引領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質疑求證等方法明辨道德、紀律和法律,促成了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思維過程,提升了理智感。
第二板塊,黑導之“事”是真實事件的引入,學生從感性出發(fā),按照內心的道德標準去評判,走向理性。黑導游的詐騙自然激發(fā)初中生懲惡揚善的天性,在油然而生的道德感中牽引維護正義的社會責任感,守法、誠信、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漸漸扎根心田。
第三板塊,伴“我”之法的拓展,學生對“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保障生活”的體悟更為深刻,超越教材的法律知識的拓展提升個體的成就感,也激勵著他們更深入、持續(xù)地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認知豐富的基礎上展開對做合法公民的成熟思考。
就這樣,在層層遞進的情感需求的關切與滿足中,學生伴著正能量的傳遞無痕地浸潤在內涵審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的共情共鳴磁場中,成為了課堂中全情投入的靈性的“真”共情主體,呈現(xiàn)了琴瑟和鳴、宣正揚善的深學、智學的良好狀態(tài)。
因此,要達成“真”學習的過程,教師就要做到課中有“情”,要關切學生的情感需求,慧心架構能滿足學生情感需求的教學板塊,在潤物無痕的共情中以情引情、緣情促思,這是正能量傳遞的過程,實現(xiàn)的是促顯靈性、充滿生命力的課堂。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應生所“需”是“真”學習促成的基點,是對學為中心、學本意識的積極回應。因為,只有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體驗需求和情感需求,才有可能構建出科學、智慧、人文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心智成熟、情感高尚的人,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學為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提供幫助的可能,而這不正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所在嗎?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