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給文物保護工作也帶來了新的契機。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文物從業(yè)人員的努力下,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新技術、新材料逐漸在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得到應用和推廣,社會各界對文物的關注度和文物保護意識有所增強,哄搶、破壞、盜竊盜掘和販賣文物的違法行為逐年減少。但是相對于發(fā)達國家,我國仍然存在文物保護技術含量不高、群眾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社會力量參與度不夠等諸多問題,破壞文物現象時有發(fā)生,違法案件仍偶有出現。我們需要不斷探索,逐步健全法律法規(guī)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法制宣傳和文物咨詢,不斷提高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鼓勵更多的個人和社會機構自覺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同時,建立一支專兼職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和執(zhí)法力度,將現代科技融入文物保護工作中,創(chuàng)新文物保護方式,不斷提高文物保護水平,使國家的珍貴文物真正得到有效保護,能夠永續(xù)傳承。
【關鍵詞】文物保護;存在問題;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文物資源包含了大量重要歷史信息的生產生活用品和藝術品,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基本載體,是研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經濟、藝術、政治、社會制度的重要參考,是一種極為珍貴、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筑中國夢磅礴力量的深厚滋養(yǎng)。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文物,是當今社會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近年來,在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扎實推進文物保護工作。經過各級文化、文物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不斷努力,我國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逐漸進入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成績斐然。但是就整體而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仍舊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力度,需要全體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文物保護途徑,使文物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物大國,歷時5年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fā)現,全國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自2012年開始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達6400多萬件,大量非國有博物館、各類社會機構和私人手里也收藏保管了為數不少的可移動文物,這些國有和非國有的可移動文物,與大量的古墓葬、古遺址、古建筑等不同門類的不可移動文物都是我國珍貴的文物資源,展現了中華5000年文明的發(fā)展進程,蘊含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財富。保護文物就是保存歷史,留住文明根脈,傳承歷史記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一)加強文物保護,為文化和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實際的例證
文物蘊含著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發(fā)展的印記,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和智慧的結晶,是人們認識和了解歷史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在文字出現之前,文物是記載歷史的唯一方式,也是記載發(fā)生史實的“筆記”,如果沒有相應的文物的存在,人們就無法了解古代發(fā)生的事情和古代工匠的技藝。在文字出現以后,傳統的技藝和工藝產品被記載下來,但如果沒有流傳下來的文物作為實證,我們將無法全面感知和深入了解傳統技藝的精髓。比如,僅僅通過史料記載,我們不可能全面準確地掌握古代建筑架構、雕飾技藝等,只有通過觀察和研究古代建筑實體,才能真正了解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藝,才能學習這些技藝,并在現代的建筑中予以傳承和發(fā)展。文物作為一種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的發(fā)展和科技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正是因為文物和文字資料的共同存在和代代傳承,傳統工藝技術才得以繼承和弘揚,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二)加強文物保護,豐富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為旅游業(yè)夯實基礎
文物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化、經濟、藝術、社會制度、生產方式、民風民俗的重要實物資料。深入挖掘文物資源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通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和國家記憶工程,文物資源的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近年來,博物館免費開放進一步深化, 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xù)擴大,文物社會教育作用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這座“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從參觀中獲得豐富的信息,文物滿足了人們追求各方面知識的興趣,走進博物館參觀成為了解我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重要渠道。同時,博物館還是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廣大學生通過近距離參觀文物,聽取現場講解,獲得與課堂教育、書本知識不一樣的直觀體驗,二者相得益彰,可以增進對歷史知識的了解,開闊視野,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勇敢勤勞的民族性格和璀璨的歷史文明,增強民族自豪感,可以說,祖國的優(yōu)秀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物教材。
文物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具有一定的歷史發(fā)展背景、文化傳播意義和科研價值的實物。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古代文人工匠創(chuàng)造出了一系列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博物館是人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古代留下來的優(yōu)秀文物和傳統建筑、名人故居等,可以吸引從四面八方來的文人墨客或者游人學子。人們到西安旅游,兵馬俑是必看之處;到北京一定會到長城、故宮;到成都則一定會到武侯祠、都江堰;甘肅旅游敦煌是不可錯過之地,這些旅游勝地都是重要的文物景點,可以說,文物是旅游業(yè)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旅游和文物息息相關,不可分割。
(三)加強文物保護,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深化文化交流
豐富的文物資源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實證,文物資源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不朽見證。它作為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記錄,是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共享的。每年各大博物館和長城、兵馬俑等世界文化遺產都會吸引大量的外國游人前來參觀。近年來,我國的各大博物館對外交流活動也日趨頻繁,大量優(yōu)秀文物走出國門,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成為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使者。中外合作考古、文物精品交流展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援外文物保護工程、“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建設工程等一批精品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部分。從一定程度上講,通過文化交流活動,文物成為各個國家民族之間溝通的橋梁,成為弘揚和振奮民族精神、傳播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彰顯大國形象的重要載體。
二、當前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國文物的家底,與20世紀80年代展開的第二次文物普查相比,全國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有明顯改善,一批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的重要文物得到了修繕和保護,大量瀕危古建筑完成了搶險加固,很多珍貴文化遺跡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強化了安全管理,得到了有效保護。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基本都設立了專門機構,安排專人管理,有規(guī)范的保護標志和較完善的檔案記錄,保存較好;省市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也有很大改觀,大量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逐漸納入科學保護和規(guī)范管理的體系。但是,普查發(fā)現超過四分之一的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不容樂觀,亟待搶救修繕;大量的可移動文物存在保存狀況差、管理手段落后、利用率低等問題,加強文物保護刻不容緩。
(一)文物保護意識淡薄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文化文物部門的倡導和努力下,在政府各部門的配合支持下,以政府為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各界參與的文物保護機制正在逐漸形成,文物保護事業(yè)呈現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但相比世界發(fā)達國家,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還是比較淡薄,比如有些人認為,文物保護離他們太遙遠,他們不知道如何從自身做起保護文物,認為保護文物是國家的事情, 是文物工作者的事情,與自己毫無關系。有些人去到一個名勝古跡,總喜歡在上面書寫自己的名字,或者刻寫“到此一游”等字樣,由于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無意之中就破壞了文物。文物保護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事情,需要不斷地引導和鼓勵普通群眾參與進來,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真正形成 “保護文物光榮,破壞文物可恥”的社會共識,讓保護文物成為一種自覺,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二)文物保護經費與人員短缺
經費不足、專業(yè)人員匱乏是制約我國文物保護事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兩大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文物保護經費逐年有所增加,但與文物保護現狀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大量基層文物保管機構和縣市級中小型博物館缺乏達標的文物庫房,文物保存條件極差,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三鐵一器”(鐵門鐵窗鐵柜報警器)的水平,缺乏實時監(jiān)測設備和恒溫恒濕等物防技防條件,各類文物混雜堆放,完全不符合科學保護的要求,文物修復工作也囿于資金和場地限制無從開展,預防性保護更是無從談起。待遇低、工作累造成部分專兼職文物安全巡查人員流失,導致遍布山區(qū)鄉(xiāng)野的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實際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tài)。由于專業(yè)人員匱乏,各類耗時耗力的文物修復技術得不到有效傳承,缺乏專業(yè)的“大國工匠”,使一些瀕危珍貴文物得不到及時修復搶救,一旦損毀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建設性破壞現象時有發(fā)生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進程的加快,很多沒有開發(fā)的地方也逐漸掀起開發(fā)的熱潮。許多古城在開發(fā)過程中,沒有把文物保護納入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文物保護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舊城改造建設中摒棄了城市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獨有的面貌和特色,盲目進行建設和開發(fā),肆意地拆遷古建筑,在追求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缺失了對文物的保護,在發(fā)展的旗號下行的是破壞文物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有些城市的領導,忽略了政府肩負的文物保護的責任,疏于管理和監(jiān)督,在開發(fā)的謊言下肆意毀壞文物,建設性破壞近年來時有發(fā)生,比如西安興教寺在一夜之間夷為平地就是一個慘痛的例證。創(chuàng)新安全監(jiān)管模式,層層落實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杜絕建設性破壞,才能取得社會經濟科學發(fā)展和國家文物有效保護的雙贏。
(四)文物保護水平有待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文物展示和保護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和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文物科研機構建設滯后,很多文博機構均未設立文物保護實驗室,文物保護力量薄弱,文物的實際保護水平較低,高新技術的使用能力和范圍十分有限,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極其匱乏,技術不過硬,修復力量非常薄弱;在文物修復工作中,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和科學的方案,沒有足夠的觀察、分析和實驗,往往在操作中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是一門科學,需要多學科聯合,需要文博、考古、藝術、古人類學、地質學、物理學等各個領域的專業(yè)人員通力合作,需要大量的、認真細致的分析和研究,需要不斷地實驗和探索,才能掌握正確的修復方法。針對不同質地、不同時代的文物的實際狀況,每一件文物都需要量身定制科學的保護修復方案,使其真正得到科學的修復和有效的保護。
三、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途徑
(一)依法保護,科學規(guī)劃,強化管理
依法治國是中國的基本方略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也是文物保護工作高效開展的基礎和前提。要結合文物保護的實際需求,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文物保護法規(guī)政策,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利用法律制度和標準規(guī)范,劃定文物保護利用的紅線和底線,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發(fā)揮黨在文物工作中總覽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落實文物保護屬地管理要求和地方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的文物管理格局,破解影響文物保護事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尤其要強化各級政府的文物安全監(jiān)管責任,將文物工作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綜合評價體系,切實增強領導干部的文物保護意識;對文物違法事件進行實時通報,嚴格追責,使一切違反文物法、破壞文物的行為得到法律的嚴懲,讓每一件文物都能得到有效保護。
(二)加強隊伍建設,強化安全執(zhí)法
一支強有力的文物執(zhí)法隊伍是文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各級文物部門要結合當地文物保護實際情況,加強人員培訓,使每一個文物工作者都熟知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每一個文物工作者都是文物法的宣傳者和執(zhí)行者,嚴格依法依規(guī)展開文物工作,切實做好轄區(qū)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效制止各種文物破壞行為;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文物執(zhí)法機構和執(zhí)法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實施文物保護人才建設工程,加大對文物領域領軍人才、中青年骨干培養(yǎng)力度,建設文物領域國家智庫,建立一支專業(yè)的文物人才隊伍,加大執(zhí)法力度,使每一樁破壞文物的事件和當事人都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嚴肅處理,逐漸減少各種破壞文物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未設置專門機構的文物保護單位要盡快設置機構,安排專兼職人員加強管理,或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堅持定期巡查,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文物安全執(zhí)法工作僅僅靠文化文物部門是不夠的,還需要公安、建設、規(guī)劃等各個部門通力協作,形成一個文物安全保護體系和執(zhí)法網絡,才能有效減少各個領域、各種類型的文物違法犯罪行為。
(三)科學進行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
大量的古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qū)都地處城鎮(zhèn)的老舊街區(qū),各級政府要正確認識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統籌好文物保護和經濟發(fā)展,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不能以破壞文物為代價來搞城市改造和經濟建設。要認真咨詢文物保護、古建筑、城市規(guī)劃等相關領域專家的建議,科學規(guī)劃,合理開發(fā),建設開發(fā)中對文物古建要盡量實施原址保護,不能隨意啟動遷移重建方案,更不能任意拆除古建筑。對于規(guī)劃區(qū)內不能避開的歷史建筑,實在不能原址保護的要實施遷移保護,并提前做好保護方案設計和可行性論證。在古建筑旁進行施工,建設、安監(jiān)、文化文物等部門要加強安全防范、密切監(jiān)管,防止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對文物古建筑造成破壞。
(四)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含量
文物保護技術是一門涵蓋多學科的專業(yè)技術,包括勘察檢測技術、文物材質及病害分析、文物保護材料應用、文物保護修復等實際操作技能,既要保護文物的本來面貌,還要對損毀部分進行修復,必須遵照文物保護修復原則,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必須科學、規(guī)范,注重現代科技手段和傳統修復技藝結合,以實驗室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為基礎,以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程序,加強文物信息提取、基礎分析檢測、制作工藝研究、保存環(huán)境評估、保護效果跟蹤、數字化存儲,逐步實施文物修復工作;在實施瀕危文物搶救修復的同時,預防性保護也必須跟進,著力改善文物保存條件,加強文物病害與保存環(huán)境關系研究,掌握不同質地文物最佳控制環(huán)境參數和環(huán)境控制技術體系,利用現代無損、微損技術對文物信息進行綜合提取、存儲,展開不同類別文物典型病變機理、病害分類及其危害性分級測評,實現科學存儲,盡量延緩和預防文物衰變損毀。我國文物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在傳統技術手段無法解決文物保護難題時,應該派遣相關的技術人員到國外進修學習,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方法,努力探索,將新的現代技術應用于文物保護領域,將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化學處理技術與傳統保護修復手段相結合,在具有可逆性的前提下嘗試將高分子材料用于文物保護修復中,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含量,最大限度防止文物損毀、延緩文物風化,盡量留存文物固有的造型、色澤、材質等基本性狀。
(五)提高全民保護文物的意識
文物保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僅僅依靠文物工作者的努力遠遠不夠,需要全民參與,共同保護。首先,文化文物部門要大力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將日常宣傳和集中宣傳,正面宣傳和反面曝光結合,將典型的破壞文物的行為公之于眾,形成“保護文物光榮,破壞文物可恥”的社會共識;其次,大力鼓勵和倡導志愿者投入到文物宣傳工作中,在博物館、名勝古跡設立志愿者宣傳點,規(guī)范游客行為,對不文明的行為予以制止;深入街頭、社區(qū)、學校,加強文物宣傳,讓每一個公民都熟悉了解文物法、自覺遵守文物法;再次,搭建與公眾交流的平臺,實時推送文物保護、考古發(fā)掘、宣傳展覽等相關信息,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培養(yǎng)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最后,舉辦專題展覽、知識講座,通過贈送免費門票、領取紀念品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到文物保護事業(yè)中來,提高每個人的責任意識,逐漸形成人人關心文物、人人愛護文物的社會風氣。
四、結語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正確認識當前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困境,針對文物保護意識淡薄、建設性破壞現象屢禁不止、經費和人員短缺、文物保護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科學地進行城市規(guī)劃建設,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加強執(zhí)法隊伍建設,加大執(zhí)法力度,深化文物宣傳等舉措,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管理,促進文物保護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留存文明根脈,傳承歷史記憶。
參考文獻:
[1]梁巖妍,薛晉錫.文物法律保護的困境及其解決途徑——以公民對文物的文化權利需求為視角[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73-78.
[2]梁世甲.河池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困境及其解決途徑[J].現代婦女(理論版),2015(4):268-269.
[3]莫佩珊,黃崇山,黃佳嫻.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文物保護的困境及路徑思考——基于廣州市的分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83-86.
[4]鄭紅紅.新時期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困境及對策思考[J].藝術品鑒,2017(1).
[5]牛明.論我國當前文物保護的困境與對策[J].青年與社會,2014(9).
作者簡介:劉茂群(1969-),女,四川成都人,大學學歷,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展陳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