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瑜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新的教學理念也充分的應用到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方方面
面。語文作為基礎學科與時代的背景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教學的背景變化會存在空間、授課過程以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中。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充分的掌握和了解新課程改革對于新時代人才的要求,為學生開始學習打好基礎。語文課是素質(zhì)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zhì)教育都源于語文學習。因此,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質(zhì)水平的體現(xiàn)。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語文作為基礎性的學科之一,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展開教學有著時刻變化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掌握小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性,以及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展開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來適應日益變化的新時代。
一、做好課前準備,扎實基礎知識
這里所謂的做好課前準備,不僅僅是指教師在課前對于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和重要程度進行準確掌握和了解,為了在課堂上能夠解答學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教師在對教材內(nèi)的知識進行充分掌握后還要進行擴展,而且還指學生在課前對于知識進行一個預習,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快速接受新的知識,也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知識體系的不足和對于教材所講述內(nèi)容的欠缺,提高聽課效率。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是注重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yǎng),為學生以后的各門學科的深入學習打好基礎。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包括學生對于拼音的準確掌握和運用、學生正確的拼寫習慣等,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能夠講得太快,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不能夠為了追求時間效力而忽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了解。而且,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有充足的耐心,在面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時,不能夠置之不理,要利用愛心和耐心幫助每一個學生扎實基礎知識,為他們以后各門學科的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小學語文和別的科目相比較,學生要學的知識體系十分龐雜,需要學生對教材內(nèi)、課堂內(nèi)和課堂外的知識進行日積月累才能夠?qū)W好。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做好在預習等方面的配合工作,以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有人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和經(jīng)歷的限制,他們對于很多問題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在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抓住學生“愛玩”的天性,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興趣的驅(qū)使下,主動去學習,而不是在教師的強迫下被動接受學習。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學會創(chuàng)設合適的課堂情景,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下進行學習,這是激發(fā)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首先,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課堂知識,不同的重難點,精心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其次,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知識需求,因材施教,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去獲取知識。例如,對于網(wǎng)絡作用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去獲取知識;對于書本查閱和篩選知識能力較強的同學,可以通過圖書館和書本去查閱知識,通過不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去偽存真的能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獲取知識。這樣不同的知識獲取方式,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還能夠激發(fā)學生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
三、小組合作學習,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是提升學生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的重要任務,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在新教育改革和新時代飛速發(fā)展的情況下,學會合作學習是時代對于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性格和學習能力的不同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語文就是要求學生從浩瀚的知識題庫中摘取出自己所需要的進行選擇和積累,但是很多學生面臨眾多龐雜的知識題庫時容易迷失自我,不知道孰輕孰重,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學會知識篩選的能力,對學生來說就是最好的幫助。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小學教師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而且要重視對于學生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現(xiàn)在和未來的學習成績,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一項重任。教師要教會學生在課堂中要養(yǎng)成記筆記的良好習慣,要讓學生有質(zhì)疑精神和詢問精神,面對無法理解的知識時要及時向身邊的老師和同學進行請教。在課堂后,要讓學生有認真完成作業(yè),主動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幫助學生克服只有在老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下才能夠進行學習的壞習慣。最重要的是,在進行新的課程前要學會自我預習,每一門課程的學習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在學習新的知識以前要通過意識對于知識進行一個篩選和接受。而學生預習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根據(jù)自我需求對于知識篩選的過程,預習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到課堂內(nèi)容的重點并且明白自己對于有關內(nèi)容的需求和欠缺,這樣還能夠幫助學生加強課堂中的注意力。還有,在小學語文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對于課外的知識進行積累,語文是一門考驗學生知識積累的學科,而且這種積累僅僅依靠課內(nèi)的知識獲取是不夠的,對于學生的知識的檢索和積累習慣與能力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而小學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五、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教學很多時候因為教師講述知識龐雜和涉及范圍廣,學生無法理解而導致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產(chǎn)生一種排斥心理。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要給學生表達自我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包括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三方面的培養(yǎng),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占據(jù)著主體地位,就會限制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限制學生對于知識的自我掌握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留出充足的時間來讓學生自己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在思維中對于知識進行自我組織,這個過程也就是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合理思維能力的過程。語文課堂就是要求讓學生多說多講,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的表達自我的觀點,才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幫助他們提升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等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六、結束語
在小學教學中,語文對于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正確認識并且重視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做好準備,扎實學生基礎知識;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等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吳修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討[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2).
[2]朱琳.淺談新課程條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J].快樂閱讀,2013(36).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