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曉丹
摘?要:新聞寫作中對文學手法的借鑒與應用,可以促進新聞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有效融合,促進新聞傳播效果及文學價值的有效提升?;诖?,本研究就新聞寫作中借鑒文學手法的技巧進行分析,首先介紹新聞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差異性,進而探討新聞寫作中對于文學手法及創(chuàng)作技巧的借鑒與應用方法。
關鍵詞:新聞寫作;文學手法;修辭手法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113-03
新聞報道,就是對新聞事件、時事熱點等重要信息進行收集、整理與再創(chuàng)作,其主要傳播載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手機、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報道的表現(xiàn)形式愈發(fā)豐富,新聞媒體平臺日益增多,新聞創(chuàng)作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要想提高自身競爭力,在新聞寫作中,就需要合理借鑒文學手法及創(chuàng)作技巧。
一、新聞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差異
(一)從表現(xiàn)方式上來看
新聞寫作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新聞寫作也具備其特定的審美情緒。新聞報道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本質差異,文學是以藝術為本質,新聞是以信息為本質。另外,新聞報道強調客觀陳述,文學作品強調刻畫塑造。在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文化事業(yè)正向著更加長遠的方向發(fā)展,國民文化藝術追求也日漸提升,這就給文學創(chuàng)作及新聞寫作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空間,也對提高新聞信息感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新聞價值,并獲取更大的市場競爭力,新聞行業(yè)就必須對其內容及形式加以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豐富新聞信息的文化內涵,并提高新聞信息的感染效果。
出于提升新聞信息的交流效果與傳遞效果的考量,可以將新聞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有效融合,這一過程,就需要充分明確新聞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差異性。首先,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的應用極為常見,同時也常常運用到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等表現(xiàn)方法,可通過場景分析與氛圍營造等方式,起到鋪墊與渲染的效果。而新聞強調真實性、及時性、公開性、準確性及變動性等原則,因而在實際的寫作中,應當突出其真實與完整的價值,所以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表現(xiàn)方法,在新聞寫作中的應用要相應減少,應當避免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的過度應用,一切以新聞寫作原則為主。
(二)從寫作目標上來看
從新聞寫作來說,其目標在于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對新聞內容加以傳播,因而其創(chuàng)作方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在于真實報道新聞事件并擴大新聞影響范圍;其二,在于引導社會輿論,傳播正面精神文化。而文學創(chuàng)作也著重體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在于對作者思想情感與理想追求的抒發(fā);其二在于使讀者通過閱讀獲取愉悅感,理解作者在寫作中創(chuàng)設的情景,體現(xiàn)其中的精神內涵。新聞報道以提供信息為主要目標,其滿足的是人們對于信息的需要;文學創(chuàng)作以提供審美為主要目標,滿足的是人們對于藝術的需求。在進行新聞寫作時,應當在尊重真實情況的前提下,重視新聞事件的藝術價值,提高新聞報道的感染效果與傳播價值。
(三)從寫作風格上來看
在寫作風格上,新聞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也有較大差異,新聞寫作強調簡潔明了,用詞簡單明確,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語言風格受作者自身素質及文化水平的影響,語言風格具備多樣性特征,或者簡潔明練、或者深沉唯美、或者充滿趣味。在實際的新聞寫作過程中,一切以達成寫作目標為主,多余的語言及修飾并不重要,因而要想提高文學新聞寫作水平,還應當正確認識新聞寫作的要求,明確文學創(chuàng)作與新聞寫作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以新聞寫作為基礎,對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加以適當參考與借鑒[1]。
二、新聞寫作對于文學手法的借鑒
(一)對新聞結構進行優(yōu)化
一直以來,新聞寫作的結構主要有五種類型,即金字塔結構、倒金字塔結構、菱形結構、輻條結構、并列結構,而在實際的新聞寫作過程中,新聞事件不同,新聞內容不同,所想要傳達的精神內核也有所不同,就需要突破這五種結構的限制,與時俱進地對新聞結構加以優(yōu)化,同時可以結合散文“形散而文不散”的藝術特征,為新聞寫作賦予散文美。
在新聞寫作中,記者可以將新聞敘事模式與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相結合,在新聞稿中融入一定的情感因素。新聞敘事模式包括蜂巢模式、鉆石模式及菱形模式。在這三種模式中,蜂巢模式是基于當前新聞語境下的常見模式,這種模式通常以新聞時態(tài)報道為主,對分散性新聞元素進行收集,這種新聞與散文結構具備一定的相似性;鉆石模式則是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運用文本、圖像、畫面等元素作為佐證,提高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及完整性,切實提高新聞內容的可信度及公信力;菱形模式是在新聞傳播的同時,充分利用網(wǎng)絡及其他渠道,強化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更好地了解受眾的看法,對新聞的傳播范圍適當擴張。在進行新聞寫作時,記者也可以對文學手法進行充分借鑒,用現(xiàn)代新聞敘事模式對新聞內容加以擴充,對新聞的交互性有所增強,以切實體現(xiàn)受眾的實際需求與真實看法。
(二)對修辭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
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應當將新聞標題及寫作目標作為重要依據(jù),靈活運用文學創(chuàng)作的修辭手法,通過有效的烘托與渲染,對人物形象加以凸顯,營造優(yōu)質新聞內容的立體價值。在眾多的新聞寫作中,對新聞人物及報道對象,通常會將與新聞人物相關的其他人進行采訪,以此作為輔助,對人物形象起到了烘托與渲染的作用,例如新聞《八旬功勛老飛行員完成生命最后遺愿》新聞稿中,對老飛行員王文儒的事跡與形象進行介紹,除了介紹老人曾經作為戰(zhàn)斗機飛行員的履歷,介紹老人在2017年5月確認多發(fā)性骨髓瘤及其捐獻遺體的遺愿之外,還描寫了王文儒老人的老伴兒,面對王文儒老人遺體時的動作、語言及其對于王文儒老人捐獻遺體決定的態(tài)度等,渲染了悲傷而莊重的情感氛圍,烘托了王文儒老人的偉大形象,為新聞傳播賦予了人性價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