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地圖冊服從于課程標準,包含豐富的歷史地圖、照片等資源,是教師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參照工具。教師應注重在歷史課堂上用活歷史地圖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史地結合,提高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關鍵詞:歷史地圖冊;歷史教學;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06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61
鄭樵曾在《通志》中有云:“古至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币徽Z道破了史料與地圖之間的關系,即史料重在說理,地圖重在形象生動。左圖右史,圖史共現(xiàn)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歷史事件浩如煙海,穿插于各個時間軸內,往往會令學生產(chǎn)生困惑,張冠李戴之事經(jīng)常發(fā)生。對教師而言,當講授及疆域變遷、戰(zhàn)爭經(jīng)過等方面的內容時,枯燥的文字往往詞不達意。若此時讓學生將歷史地圖冊拿出,結合地圖加以細細講解,定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歷史地圖冊,與人們熟悉的地圖冊有根本性的不同,它貫串歷史、地理兩門學科,不僅具有普通地圖冊的功能,更通過呈現(xiàn)實物插圖、文字說明等內容,傳遞給學生更多的人文知識。
歷史地圖冊是根據(jù)歷史課程標準編制的歷史課本配套教材,是由各種歷史地圖、圖表、照片、繪畫等組成的歷史圖片資源庫,是中學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夠有效使用,甚至部分教師將其束之高閣,根本不加利用。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利用好歷史地圖冊呢?
一、學會讀圖
讀圖識圖是充分利用歷史地圖冊的第一步,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邁好這關鍵性的一步呢?筆者認為做好“觀察”二字即可。用眼睛看圖,此謂“觀”;用大腦看圖,此謂“察”。以圖為綱,史地結合,教會學生根據(jù)圖片進行觀察和思考,可以加深學生的固有印象,成為識記的不二法寶。教師在課堂講解分析地圖時,文字表述務求準確,條理務必清晰,以史實為基礎,史論結合,幫助學生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地圖、認識歷史。以《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圖》為例,如果單純的靠文字講解,學生會對此歷史事件產(chǎn)生困惑不解。若對地圖冊加以利用,說明六國的地理位置,結合秦王嬴政“遠交近攻”的對外政策,便不難理解六國先后滅亡的順序了。再以《紅軍長征示意圖》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出示地圖,讓學生畫出紅軍行進的路線,說明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歷史事件,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畫圖,加深理解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歷史事實。
二、綜合建構
在運用歷史地圖冊時,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差異,因材施教。在講解地圖時,注重全圖與細節(jié)的有機整合,關聯(lián)知識點的前后連貫,結合文獻、電影、電視、多媒體等其他教學手段,賦予歷史課堂新的生命,這樣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如在講授《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時,與其教師在講臺上喋喋不休地闡述生活的變化,不如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他們通過歷史地圖冊上所提供的幾幅圖片,發(fā)散思維,從自己的衣食住行出發(fā),分別搜集過去與現(xiàn)在的圖片,比較分析,總結近代人們的社會生活究竟發(fā)生哪些變化[2]。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講授地圖輔助教學,使之變抽象為具體,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無聲為有聲,使那些抽象的歷史事實得以實現(xiàn)[3]。以講授《新航路開辟》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線通過動畫的形式逐一展現(xiàn)出來,還可以在其中穿插小視頻,最后再將全部路線加以歸納總結,直觀形象,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
三、講練結合
“沒有習題配合的歷史教學,就失去生命力,就無法實現(xiàn)教學的目的[4]?!苯陙?,各地的中高考試卷中出現(xiàn)了一個趨勢,知識點越來越多地以圖表式材料展現(xiàn)。這種考查方式,一改歷史考試卷面的沉悶單調,還對考生運用新材料解決歷史問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地圖冊通過展現(xiàn)地圖,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帶著問題讀圖學史,別具一格。而歷史填充圖冊則針對教材地圖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考察,與地圖冊相互銜接。若能夠將歷史地圖冊與填充圖冊二者結合起來,更是相得益彰。教師可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填充圖冊,多做讀圖題。學生做題的過程,就是對教材的知識整理和運用的過程。另外,讀圖探究習題的對與錯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思維由封閉走向發(fā)散,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開展更深層次的自主學習。我們以《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二者為例,教師可指導學生比較兩幅圖片,同樣的身份與朝代,兩人的路線根本不同、目的截然相反。這種綜合比較分析的方式,既復習了舊知識,又鞏固了新知識,還在二者的比較中得出新的結論,其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
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之下,很多歷史教師片面追求歷史教學的邏輯性,分數(shù)至上,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造成很多學生喜歡歷史卻不喜歡歷史課,這不得不說是歷史教師的悲哀。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只有教師切實轉變觀點,端正教學態(tài)度,改進自身不足,勇于實踐教學,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更好地指導歷史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陳仲華.案例探究《歷史地圖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輔助功能[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5(8).
[2]張雪梅.巧用歷史地圖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教育科學,2014(9).
[3]左玉慶.淺談運用歷史地圖冊教學[J].教育研究,2011(213).
[4]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朱林林(1990.10— ),女,漢族,江蘇徐州人,中一,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