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人們常說,學數(shù)學需要有個好記性,概念要記,定理、性質要記,公式要記。數(shù)學老師經常說的也是“這個知識點(公式、概念)都教了很多遍,可學生就是記不住,一應用就出錯”。數(shù)學,公式、定理多,難記,易混淆,這是公認的事實,也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遇到的一大困難。在學習中,如何能引導學生更容易掌握或接受知識呢?在數(shù)學教學中,不僅可以用諧音記憶法,還有形象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整體記憶法、口訣記憶法等。
學習都是以記憶為基礎
在課改背景下的數(shù)學學習,很多教師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教學生知識不如教學生學習方法,與其教學生知識不如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于是在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開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味地追求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景,一節(jié)課中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卻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過程。聽過很多老師上課,自己也上過很多課,如果本節(jié)課教授的是某個定理,那么大家都會觀點一致地把定理的推導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然后就是操作,而對定理記憶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如果定理字數(shù)很多、篇幅很長,教師們都認為如果寫在黑板上太浪費時間了,于是就把定理口述一下或在PPT上演示一遍,或再進一步讓學生們齊聲朗讀一遍,認為這就足夠讓學生記住定理了。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數(shù)學課堂上除了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之外,還要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學習中,我們不能忽視記憶的重要性。它既可以保證學生鞏固要掌握的知識,又能為進一步獲得新知識奠定牢靠的基礎。各種學習都是以記憶為基礎。沒有記憶,學習過程就好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丟一棒”。記憶能力是學生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經過記憶,才能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一部分學生就是因為記憶能力差,數(shù)學基本概念不鞏固,直接影響了他們數(shù)學能力的提高。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將公式爛熟于心,又怎能在題目中熟練應用呢?但如果不注重記憶的方法,一味地死記硬背,機械的反復訓練,不僅不會幫助學好數(shù)學,長期下去還會產生厭煩心理,對數(shù)學產生恐懼、抗拒。
記憶方法解讀
形象記憶法 數(shù)學中有很多知識都很抽象,這給記憶帶來了很多困難。為了減少這種困難,可以將有些數(shù)學知識形象化,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即把數(shù)學知識的意義和形象結合起來記憶,有助于加深識記,形象記憶法是記憶數(shù)學知識常用的一種好方法。某些數(shù)量關系和函數(shù)關系可借助于直觀的幾何圖形輔助記憶,如二次函數(shù)圖像性質(對稱性、增減性、頂點、與坐標軸交點、最值問題等),都可以和函數(shù)圖像對應起來,數(shù)形結合地來記憶。
類比聯(lián)想記憶法 它是把待記憶的事物和已記住的可類比的事物進行對比加強記憶的方法。
如扇形面積公式S扇形= lr,在記憶時可以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對照起來。例如,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底×高÷2”,記憶時可以把扇形的弧長看做三角形的底邊長,而半徑可以看做三角形的高,這樣兩個面積公式就可以相似地對比記憶了。
整體記憶法 它是把需要記憶的幾個公式或定理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信息組,利用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變化所形成的規(guī)律,加深記憶的一種方法。例如,特殊銳角的三角比可以利用下圖的表格整體記憶的方法,將其正弦、余弦值、正切、余切值按順序用統(tǒng)一形式表示,利用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只要記住其中幾個特殊銳角三角比即可;如果記住30°的三角比,那∠60°的三角比只要把sin、cos對換,tan、cot對換就可,減少了記憶單元數(shù)量,易于學生牢記,再加以順口溜對其口訣記憶:“正弦一二三,余弦三二一,正切三九二十七,余切反之好記憶?!?/p>
分類歸納,系統(tǒng)記憶 這種方法是把紛繁復雜的數(shù)學知識,按照他們的性質、特征及其內聯(lián)系,進行恰當?shù)谋容^、分類,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組成一個便于記憶的知識網絡。這種方法對于數(shù)學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就像一顆顆零散的珍珠容易丟失,串在一起的一串珍珠不易丟失,而系統(tǒng)記憶就像串起珍珠的鏈條,把所記憶的東西依據不同的性質將它們串起來,就不易被遺忘。
深色筆標記記憶法 對書上重點內容用深色筆在書上或筆記本中做個標志,可以引起大腦的注意,加深記憶的印象。用紅色尤其可以喚起注意力,突出這些內容的重要性,同時產生非記不可的心理暗示,往往可以取得較好的記憶效果,也可以用在每一門學科上。
學習數(shù)學就像學書法、寫毛筆字一樣。臨摹與創(chuàng)作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兩個階段。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一個書法家不是從“臨摹——創(chuàng)作——再臨摹——再創(chuàng)作”這樣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中艱難地走過來的。學習數(shù)學也是如此,需要一個反復多次記憶的過程。從“記”到“憶”是有個過程的,其中包括了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當時的記憶效果,還要重視后期的保持和再認,即記憶的牢固度問題,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結束語
筆者認為,在課堂上巧用一些比較有趣的記憶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減少學生對新知識的恐懼。這些小的記憶技巧還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既讓學生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可以事半功倍。這也算是一種“減負”,這樣的課堂,學生才會更喜歡。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景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