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迎新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p>
在幼兒園,閱讀區(qū)就承載著這樣的功能,基于此,我們從2017年開始就以“班級閱讀區(qū)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為聚焦點,開展了系列實踐研究活動。在對如何創(chuàng)設班級中良好閱讀環(huán)境達成共識后,我們又基于兒童行為對閱讀區(qū)環(huán)境進行了不斷地創(chuàng)設與調整。
閱讀空間的規(guī)劃與創(chuàng)設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我們在觀察幼兒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進而與幼兒共同商討、共同調整,使閱讀區(qū)能不斷滿足幼兒閱讀與表達的需要。
以往創(chuàng)設閱讀區(qū)時我們會非常關注“聽、說、讀”功能的設計,我們總覺得“寫”這種功能是在閱讀之后的表達,因而經常會在閱讀區(qū)旁邊連接一個“圖書編輯部”,讓幼兒在其中寫寫畫畫,表達自己在閱讀之后的感受,或進行仿編和創(chuàng)編。但我們越來越發(fā)現,幼兒的寫畫需求不僅僅在閱讀之后,在閱讀的同時就需要,于是許多班級重新進行了空間調整,在閱讀區(qū)內增加了桌椅,讓幼兒可以看看寫寫、讀讀畫畫。例如,大(一)班的閱讀區(qū)撤去了原來的地墊,調整了原有的隔斷,在區(qū)域內放上了桌椅和紙筆,讓幼兒在閱讀過程中隨時都可以進行記錄。
調整前
調整后
閱讀區(qū)初設時,我們會帶著許多美好的愿望,基于幼兒的閱讀需求去精心營造溫馨的氛圍,豐富各種閱讀材料。但在使用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美好的愿望與現實是有差距的,幼兒的閱讀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的閱讀區(qū)要基于幼兒的閱讀需求做出有效調整。
例如,?。ǘ┌嗟拈喿x區(qū)“寶貝書屋”中,溫馨的環(huán)境總讓一些幼兒只是玩自己想玩的游戲,從而影響了原本專注閱讀的幼兒。發(fā)現問題后,我們將小帳篷從閱讀區(qū)撤離,將“寶貝書屋”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小區(qū),區(qū)域一放入幼兒自帶的繪本,區(qū)域二放入課程中教師與幼兒一起閱讀過的繪本。獨立的 “小帳篷”中,我們放入了小兔子故事機、小話筒、手偶、布偶等,使其成為深受幼兒喜愛的“視聽區(qū)”。
一段時間后,我們發(fā)現幼兒都愛一起讀“讀過的書”,區(qū)域二就顯得有些小了。于是,我們利用雙面書架與小書桌連在一起作為隔斷,創(chuàng)設了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大大的區(qū)域二,雙面書架與小書桌組成了“讀寫”區(qū),可以涂涂畫畫、做小書簽、修補圖書等。于是,大閱讀區(qū)、小閱讀區(qū)、帳篷試聽區(qū)合起來就形成了?。ǘ┌嗳碌摹皩氊悤荨薄?/p>
大閱讀區(qū)
小閱讀區(qū)
帳篷視聽區(qū)
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豐富溫馨、能享受閱讀的空間是我們打造閱讀區(qū)的初衷,因此,各班閱讀區(qū)的地面會鋪設地墊或地毯,有些會擺放靠墊、毛絨玩具,還有的班級支起小帳篷、擺放大紙箱,打造閱讀的“私密空間”。那是否這樣的設置就能增強閱讀區(qū)的吸引力,讓幼兒更喜愛閱讀呢?創(chuàng)設初期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隨著幼兒閱讀的深入與閱讀需求的不斷增加,這樣的材料提供就不能完全滿足幼兒的需要了。這時,教師就采用“加加”“減減”的策略調整區(qū)域材料,使閱讀區(qū)不僅能吸引幼兒享受閱讀,而且能支持幼兒快樂表達。
從幼兒樂意閱讀、擴大知識的廣度等方面思考,增加不同的書籍與閱讀材料,如: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增加洞洞書、翻翻書、面具書、立體書、手偶書(指偶書)等,?。ǘ┌喟衙總€主題的內容制作成繪本,?。ㄋ模┌噙€增加了親子制作的相冊書和《我的成長》小書;根據中大班幼兒在科學知識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增加科學類、心理類繪本。
從各班書籍越來越多、幼兒不同的分類擺放方式等需要出發(fā),增加各種書架。有的書架是適合展示圖書封面的,但能放的書比較少,有的書架是書脊朝外或向上的,適合放多本同種類型的書。有的是組合書架,幼兒可自行擺弄,既可以放書,又可以當凳子,還可以當桌子,滿足了幼兒不同的閱讀與寫畫需要。
從不同年齡段幼兒都喜歡在閱讀區(qū)內寫寫畫畫和進行表征的需要出發(fā),在區(qū)域內增加小型桌椅,提供不同大小形狀的紙以及水筆、水彩筆、蠟筆等材料,這些隨手就能拿到的寫畫材料為幼兒在閱讀時的欣賞、模仿與表征提供了可能與便利,這也是一種隱形的表達支持策略。
在觀察與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并不是我們認為的溫馨、舒適的氛圍和豐富多樣的材料就能吸引幼兒主動閱讀、喜愛閱讀,有些材料的投放反而會干擾幼兒的閱讀,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所以,教師們對有些材料做起了“減法”。小班撤去了帳篷,或將帳篷放到了其他區(qū)域,收掉了小型的毛絨玩具,有些中、大班撤掉了地墊,讓幼兒能安靜地坐在桌子旁看書,寫寫畫畫。
當然,材料的投放也是有階段性的,我們所做的“加法”與“減法”要適合幼兒的年齡階段,但是材料投放按需、適宜的原則卻是在每個階段都適用的。
在幼兒閱讀的過程中,幼兒與環(huán)境、師幼之間、幼幼之間隨時都發(fā)生著各種互動,伴隨著這種互動,閱讀區(qū)中產生了許多支持幼兒主動學習的策略,使閱讀區(qū)更具有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和多元發(fā)展的功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喜好,在閱讀區(qū)中設置一塊“我喜歡的書”推薦榜是多數班級都有的支持性策略。推薦榜上有圖書封面、推薦人、推薦理由,有的班級還設計了“本周熱門”“本月熱門”的投票欄來選出大家心目中的“熱門”繪本。
在親子閱讀、幼幼共讀、師幼共讀時,我們會拍下照片,有的家長和老師還會寫下一兩句感言,記錄下幼兒在閱讀時的童言稚語、閱讀感受,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溫馨的閱讀時光。
閱讀區(qū)的圖書越來越多,幼兒有時會發(fā)現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書,于是,幼兒根據自己的方法將班里的圖書進行了分類。小班有些書是系列性的,幼兒就找出系列繪本中共同的標記,如紅圓點、書中的主人公或幼兒最喜歡的角色等,以此作為分類標記。中、大班則將書分成植物類、動物類、人物類,或按書名字數多少進行分類。有序的分類讓幼兒學會了自主管理。
在書架上設計一些標記,既便于幼兒觀察與整理,又能發(fā)揮書架與幼兒的互動功能,吸引幼兒主動探索與學習。小班幼兒書架上的標記以顏色和圖形為主,幼兒在整理擺放時,既要分清楚形狀,又要分清楚顏色。中班的書架除了顏色以外,還增加了數字標記。圖書上既有顏色標記又有數字,幼兒整理時需要先將同種顏色的書放在一起,再按數字排序。大班幼兒已有了單雙數、倒順數、相鄰數及邏輯推理等經驗,所以教師根據這些設計數字標記,同時在設計中留白,鼓勵幼兒通過已有的標記線索推斷留白的應該是什么數字。書架上的標記讓幼兒能在不斷思考與探索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增長智慧。
隨著幼兒閱讀興趣的不斷提高,他們開始在書中夾上一張紙,表示看書過程的暫停或標志自己最喜歡的一頁。于是,書簽應運而生。根據幼兒閱讀的需要,書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升級版”。有的是幼兒的自畫像書簽,有的是親子共同設計的帶有個人烙印的書簽,有的是表示對這一頁有疑惑或自己喜好的“表情書簽”,還有的是幼兒自己折出的“帽子書簽”和“翻折書簽”。這些書簽不僅能夠插在書頁里,還蘊含著非常濃郁的個人表征信息。幼兒在不斷升級書簽的同時,也在逐步提高閱讀的能力。
多數人在閱讀時都會有表達的愿望,幼兒最突出的表達愿望就是寫寫畫畫。于是,“書里的秘密”“閱讀日記”“我的閱讀記錄”“我喜歡的理由”“我喜歡的一頁”等支持性策略就應運而生,把幼兒這樣寫寫畫畫的記錄收集起來,就是特別有價值的“閱讀成長旅程”。
從閱讀區(qū)的初創(chuàng)到通過觀察幼兒、依據幼兒的需求不斷推進閱讀區(qū)的建設,我們嘗試著走一條“基于兒童立場去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問題”的盤旋上升的探索之路。在這條路上前進的每一步,我們都能欣喜地看到幼兒對閱讀的喜愛,對多形式表達的自信,對自我成長的肯定與自豪。和幼兒共同快樂成長,我們還將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