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巍
【摘 要】堅持精準扶貧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基礎工作和重要抓手。對浙江省6個地區(qū)的的實地調研和分析發(fā)現(xiàn),公眾對地方政府精準扶貧的績效評價及總體滿意度普遍不高,精準扶貧的實施有待加強;精準管理、精準幫扶、精準識別及精準考核與扶貧績效及公眾滿意都有顯著正向相關。因此,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健全精準識別、加強精準幫扶、創(chuàng)新精準管理和完善精準考核,從而提高扶貧績效和公眾滿意。
【關鍵詞】精準扶貧;扶貧績效;公眾滿意;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為我國農業(yè)和農村改革發(fā)展指明了航向。十九大報告強調“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 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同時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 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建立健全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解決鄉(xiāng)村的貧困問題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根本。因而,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求下,我國扶貧脫貧攻堅任務刻不容緩,這對精準扶貧工作提出了新挑戰(zhàn)和新目標。
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fā)現(xiàn),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公眾并沒有充分參與或很少參與,地方政府應充分考慮公眾作為主要參與主體的感受,公眾感受和滿意度對測評精準扶貧實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指引下,通過對浙江省典型地區(qū)精準扶貧的實地調研,采用問卷調查對地方政府精準扶貧績效及公眾滿意進行測評,為完善精準扶貧提出合理建議。
二、研究設計
本文綜合了相關研究中被廣泛認可的成熟量表,并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實際來設計問卷。將精準扶貧實施按實際內容構成分為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四個維度;從減貧績效、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來測度精準扶貧績效;從總體滿意、預期滿意、相比滿意來測量公眾滿意。題項均采用Likert五級量表。選取了浙江省淳安縣、云和縣、磐安縣、遂昌縣、龍游縣、桐廬縣6個典型區(qū)(縣)進行問卷發(fā)放和實地訪問,以各地貧困戶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發(fā)放形式。同時還選取了若干扶貧干部、村民及貧困戶代表進行了重點訪談。本次調研共發(fā)放問卷405份,有效問卷366份,有效回收率為90.4%。被調查者男女性別比例相當,分別占52.8%、47.2%;年齡分布以31-50歲的人數(shù)為多,占53.5%,其余各年齡段的分布相差不大;樣本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水平及以下為主,占57.4%; 96.8%的被訪者家庭人口數(shù)在10人以下;65.8%的樣本的家庭年收入都處于40000元以下水平;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以務農為最多,占37%,其次是省內打工和省外打工,分別占30.5%和12%,與浙江大部分農村的實際情況較為符合。
三、研究分析與結果
3.1 研究變量的水平分析
為更直觀地描述精準扶貧實施的績效及公眾滿意情況,對各變量的均值進行統(tǒng)計:⑴公眾滿意的均值為3.43,略低于中位水平,說明被調查者對精準扶貧總體的滿意度不高,在公眾看來,地方政府精準扶貧總體工作并不到位;⑵精準扶貧四個變量的均值從高到低依次為精準幫扶(3.49)、精準管理(3.27)、精準識別(3.24)、精準考核(3.11),說明地方政府精準扶貧的實施有待加強,尤其是對扶貧干部考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急需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⑶精準扶貧績效感知的均值分別為社會績效(3.71)、減貧績效(3.60)、經濟績效(3.46),說明被訪者對當?shù)鼗A設施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及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的加強有相對明顯的感受,而精準扶貧對當?shù)禺a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還有待提高。
3.2地區(qū)對精準扶貧績效及公眾滿意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將地區(qū)因素對精準扶貧績效及公眾滿意的影響進行了單因素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說明不同地區(qū)的減貧績效、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及公眾滿意均有顯著差異,并進一步對這四個變量的標準化均值進行對比(圖1):在減貧績效上,淳安縣均值最高為0.2785,其次是桐廬縣為0.2356,最低的是遂昌縣-0.4020;經濟績效最高的是桐廬縣為0.4111,最低的是云和縣和磐安縣,分別為-0.3489和-0.2911;社會績效最顯著的是磐安縣和云和縣,分別為0.3400和0.2623,而龍游縣均值為六個地區(qū)最低-0.3897,其次是淳安縣為-0.2120;公眾滿意的標準化均值從高到低依次是淳安縣(0.3524)、桐廬縣(0.1649)、云和縣(0.1324)、磐安縣(-0.0608)、遂昌縣(-0.0926)、龍游縣(-0.3841)。
3.3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
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結果對各影響因子與扶貧績效及公眾滿意的相關分析見表1,精準扶貧的四個因子與扶貧績效均有顯著正相關,其中精準管理與減貧績效、經濟績效的相關程度都是四個因子中最高的,與社會績效的相關程度最高的是精準幫扶。精準扶貧四個因子與公眾滿意均有顯著正相關,且精準管理的相關程度最高,其次是精準幫扶;最后,扶貧績效的三個變量與公眾滿意也都有顯著正向相關性,且相關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經濟績效、減貧績效和社會績效。
四、研究啟示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為完善精準扶貧,提升公眾滿意,地方政府需要:⑴創(chuàng)新精準管理機制,加強人員、信息、資金等管理。根據當?shù)刎毨嵡榕鋫渌刭|高、能力強、技術硬的“精準”人才作為扶貧干部,加強貧困戶信息的整合和動態(tài)管理,合理使用扶貧資金,因地制宜推進切合當?shù)匕l(fā)展的扶貧項目,提升扶貧績效;⑵健全精準識別機制。用多維貧困標準進行貧困識別,逐級細化扶貧對象,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公開篩選確立貧困對象,確保公平透明;⑶加強精準幫扶,差異幫扶與整村推進相融合。深入了解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具體貧困情況,傾聽公眾的需求和期望,提供針對性、差異化的幫扶措施,同時注重整村的扶貧和發(fā)展;⑷完善精準考核機制。加強公眾參與對扶貧干部的考核,重視考核結果的合理利用,建立獎懲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從而保證精準扶貧成效。此外,地方政府要積極引導公眾主動參與,發(fā)揮公眾的監(jiān)督作用,提高精準扶貧的公眾滿意。
【參考文獻】
[1]韓風.論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理論基礎[J].黨政干部論壇,2017(7):4-6.
[2]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黨政視野,2016(7):12-13.
[3]張功.渝東南民族地區(qū)精準扶貧實現(xiàn)路徑研究[D].西南大學,2017.
[4]胡偵,王沙沙,李輝婕.地方政府精準扶貧公眾滿意度研究——以江西省部分農村為例[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64-70.
[5]朱國瑋.公眾滿意度測評理論與實證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87-95.
[6]蔣永甫,李福泉.扶貧對象異質性、產業(yè)扶貧與脫貧績效[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7):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