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的生成是教學中不斷產生的教學資源,它能促進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善于利用,才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提升。
關鍵詞:課堂生成;化學思維;能力
化學思維是指學習化學知識與實際應用間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及其內在的關系,它是連接實踐與理論的橋梁??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在教學過程中,學思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唯有解決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出現(xiàn)的思維難點、盲點,才能提高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為學好化學提供保障。
課堂教學是個師生互動過程,這種動態(tài)過程會導致“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導致我們“完美的”教學設計被打亂,這種打亂“完美計劃”的現(xiàn)象就是所謂的課堂生成。因為它是“出乎意料”,往往被教師忽視或無視,教學雖按預設中“完整”地開展,但學生的學力不足,效果也就不佳。在《學記》中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說明在學習上能發(fā)現(xiàn)問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事實也體現(xiàn)了,教學中若能夠針對學生所發(fā)現(xiàn)而生成的問題展開討論,就能大大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推動學習深入,并且探討解決這些“課堂生成”問題來促進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提升,也是化學教師應深入思考的一個課題,就是化學教師對教學智慧的關注。
一、 借課堂生成資源,激活學科思維的興趣點,避免虛情假意
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抓住學生思維的興趣點,讓學生充滿活力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初中化學是學生新接觸的學科,雖然有著新學科新的好奇心,也能利用化學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短時間內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多,特別是一些理論概念是枯燥乏味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會降低。而如是教師還只是強硬性地填壓式地開展教學活動,不考慮知識形成過程的思維興趣,導致學生只會生硬記憶,就容易產生對化學學習有厭惡感與抵觸感。而要改變只有充分利用課堂上適時地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讓學生對所學的問題感到興趣,學習思維就會被激活,學習的效果也才能更加良好。
二、 借課堂生成資源,拓寬學科思維的關聯(lián)點,避免片面單一
具有完整的思維模式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前提。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完整思維模式的形成。
許多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為了能讓師生互動氛圍好,所設計的問題往往采用“一點一問”“一問一答”的模式,很容易造成學生思維模式的片面化、零散化。嚴重違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宗旨。筆者在進行“中和反應的探究實驗”教學時,實驗安排是“往盛有5 mL的NaOH溶液的小燒杯中,滴入3~4滴的無色酚酞試液。再往小燒杯中逐滴滴加稀鹽酸,并測量實驗過程的溫度變化”。該實驗理論上只能觀察到“紅色溶液逐漸褪為無色,溶液溫度升高”。在完成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有部分同學卻出現(xiàn)“有氣泡產生”的意外現(xiàn)象。在此情景下,筆者立即引導學生針對“有氣泡產生”進行分析討論,逐一排除其他可能,最后形成“是NaOH變質造成”的教學問題。并繼續(xù)引導學生解決“NaOH為什么會變質?如何采用不同方法檢驗是否變質了?如何驗證是否完全變質?如果是部分變質,則如何除雜提純?”等一系列問題。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思維非?;钴S,產生多種精妙的解決方案。在本案例中,筆者在面對課堂生成的資源中稍加利用,在面對學生提出問題時,只是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產生“意外”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讓學生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完整方案,而非直接給出知識解釋。這樣學生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將有關聯(lián)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鏈,也是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完整性。
三、 借課堂生成資源,培養(yǎng)學科思維的邏輯性,避免雜亂無序
我們的學習不僅需要增加知識,更需要有先易后難、由表及里的邏輯思維習慣。在做“探究金屬活潑性實驗”時,我們發(fā)現(xiàn),剛開始,鎂與酸反應劇烈,就連鋅與酸反應也是較快,都能產生大量氣泡,但鋁和酸反應剛開始是極其緩慢。相對鋁的金屬活動性來說,不應該有這個現(xiàn)象出現(xiàn)?;谡n堂出現(xiàn)的“意外現(xiàn)象”,筆者讓學生從鋁的“自我保護”出發(fā),從鋁的氧化物被酸溶解到反應由慢到快的影響因素、又從快到慢的可能原因等問題讓學生由淺及深地進行探究。最后得到“因為鋁條的表面有一層氧化物保護膜,所以開始時氣泡較少,隨著反應不斷進行,反應所產生熱量越來越多,導致反應越來越快,后來因為鹽酸在反應中被消耗,濃度降低,反應速率就會變慢,最后鹽酸完全反應,反應就會停止”的正確結論。接下來繼續(xù)引導學生分析下列問題“用形狀大小相同且已除去氧化膜的兩塊鋁片,分別投入到盛有等體積和等pH的稀硫酸和稀鹽酸中,鋁片與稀硫酸的反應速率更慢,原因可能是什么?又怎樣加快該反應?”在這樣的教學安排下,讓學生不斷地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的思考,有助于形成學科思維的有序性。若是教師采用回避“意外現(xiàn)象”,只要求學生將金屬活動性順序記下來,簡單說明排在前面較活潑,反應較快,可想而知,學生的思維能力談何培養(yǎng)和提高。
四、 借課堂生成資源,發(fā)展學科思維的深廣度,避免表層粗淺
思維的深廣度是一種高質量的思維方式,它是指在思考問題時,能去除問題表面的現(xiàn)象,從問題本質的部分進行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地進行思考。
如在進行“常見的堿溶液與酚酞試液作用”實驗時,將酚酞試液滴到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溶液會變成紅色,可是紅色很快就消失了。這么簡單的實驗卻出現(xiàn)“出乎意外”的現(xiàn)象。學生都是草率地說“肯定是藥品變質了”,就放棄深入思考的想法。此時教師就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若是“藥品變質了”,怎么會先變紅色?若是“藥品變質了”,又會是什么物質變質?若不是“藥品變質了”,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先變紅色后消失”的現(xiàn)象?讓學生提出各種猜想,“酚酞變質造成的”“NaOH變質的原因”“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的緣故”“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的緣故”“與NaOH溶液濃度大小有關”。這樣就把課堂出現(xiàn)“意外現(xiàn)象”的教學遺憾轉化成了學生思維深廣度培養(yǎng)的教學亮點,讓學生往深層次的思維去努力,避免了思維的表層粗淺。
總之,借助課堂“意外”的生成資源,讓初中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絕對不是簡單的一次訓練一個知識點講解就可以實現(xiàn)的,是需要教師長期在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善于把握有利的教學生成資源加以培養(yǎng),就能使學生思維能力有較全面的提升。
作者簡介:
姚月蓉,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