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鋒鋒 楊秋菊
摘 要 智慧課堂的興起給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本文借用超星學習通平臺,以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又是基礎又是很多高校核心課程為例,講述了這門課程的智慧課堂試點研究。
關鍵詞 計算機基礎 智慧課堂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近兩年,智慧課堂的興起給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又開辟了一方天地,利用網(wǎng)絡資源,手機,ipad等多種媒介,融先進技術,新興教法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智慧課堂以迅速蔓延之勢普及,同時,用于智慧課堂的一系列平臺也應運而生。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便利和改革,本文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探討智慧課堂的應用。
1智慧課堂的內涵、概念與發(fā)展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這些技術與傳統(tǒng)課堂相融合,利用借鑒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傳統(tǒng)的課堂分成課前課中課后,課前老師可以上傳資料,引導學生自學,課中學生可以積極討論學習。課下,學生針對作業(yè)或內容能夠提問,老師負責解答。教師為學習者提供測驗作業(yè)考試討論等教學組織活動,及時開展在線指導與測評,各項教學活動完整有效,能有效促進師生學生之間資源共享,共享范圍廣泛,應用模式多樣,線上線下應用結合效果較好。
這種模式把課堂變成了舞臺,學生則成為了切切實實的演員。同學同時還可以按需學習,有針對性的學習,使得真正成為了一對一的專門教練式指導。老師成了專門的教練。使傳統(tǒng)課堂融入了智慧的成分,讓學生更智慧的自主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使課堂效果更明顯、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加優(yōu)化。
智慧課堂的教學使得普通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和云端教學使全世界教育資源無縫整合共享,教學手段也變化了,教育理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形式的變化會使教學質量產(chǎn)生質的改變。
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介紹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計算機入門課程,屬于公共基礎課,也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課。開設此門課程歷史悠久,開設計算機專業(yè)時便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它是為學生提供計算機一般應用所必需的基礎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課程。授課對象是所有的大一新生。這門課程滿足高職院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宗旨,內容豐富,與時俱進,實用性強。擁有一批師資結構合理,教學和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在教材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及手段改革、網(wǎng)絡平臺建設及多媒體教學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根據(jù)教育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定的大學計算機基礎大綱,以及根據(jù)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Ms office要求,按照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體現(xiàn)計算機教育 的基本要求,根據(jù)當前新生的實際狀況授課。為學生以后工作生活熟練使用計算機、辦公自動化軟件打下扎實的基礎。
3智慧課堂工具介紹
智慧課堂的開展,除了基本的網(wǎng)絡工具,多媒體工具以外,還需要運行平臺。目前用的最多的有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或者自己開發(fā)的app,這個相對比較耗時。本文以自己所帶的園林181班級為例,利用學習通平臺,試點開展智慧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度高,激發(fā)思維熱情,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學習通平臺,還需要一些基本設備,下表可以表明:
課堂專用高性能服務器、在線教學平臺、高性能視頻編輯PC客戶機以及錄屏軟件、視頻編輯軟件、視頻特效軟件等。
超星學習通平臺的使用,首先應該從后臺把班級學生信息導入系統(tǒng),教師打開app添加課程,添加學生信息。接下來就可以實現(xiàn)上傳課件,上傳錄制視頻,學生課前預習,自學,課上可以討論,簽到,學習。老師可以設置,選人,分組討論,搶答,測驗,直播等等。課下網(wǎng)上老師布置作業(yè)、討論、提出問題等等。老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情況。
4結束語
本課程試點的智慧課堂作為新型的一種學習模式,強調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利用網(wǎng)絡平臺,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生學習熱情,開發(fā)與提供視頻、課件、素材、測試等各類教學資源,為學生自由學習提供充足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潛能與智慧,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知識點帶動技能點的學習,尤其是應用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能夠實現(xiàn)二者深度融合,改善以往學習模式,從而實現(xiàn)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雷朝滋.新時代的中國教育信息化:從1.0走向2.0[EB/OL].http://www.sohu.com/a/227015094_99950984,2018-04-02.
[2] 楊紅云,雷體南.智慧教育物聯(lián)網(wǎng)之教育應用[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