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淑艷
摘要:新課程改革下,更加注重對學生本身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目標的提出,同原有的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育相對立,新課改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這一要求,本文從如何更加合理的安排歷史課程教學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復習時間,以此來達到高考歷史復習的高效率。
關鍵詞:新課改;高考歷史;復習策略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眾多的學科需要更加細致的改變,由此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做到從實際出發(fā),針對高考的新要求,對高考歷史復習有一個更加具體的規(guī)劃。
1 充分調(diào)用教材,合理規(guī)劃時間
如何更好的利用高中復習時間,從而使得高考歷史的復習事半功倍,最后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第一,應該將高中歷史的各部分內(nèi)容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在每一輪的復習中,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從而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同時在第二輪的復習計劃中,能夠讓學生獨立的對課本知識點有較為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從而達到能夠獨立解答問題的目的[1]。第二,高中歷史的復習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教材,更加合理的讓教材的利用率最大化。一是將課本內(nèi)容全部了解,這其中就包括課本大字部分的內(nèi)容還有小字部分的內(nèi)容,能夠做到面面俱到,不遺漏每一個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利用率;二是掌握課本基礎內(nèi)容的同時,更加要了解實事,通過歷年高考題目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歷史越來越重視對社會熱點的考察。通過系統(tǒng)的高考歷史復習,要充分的重視這一新的變化,從而更好的應對高考;三是要將課本知識同主流的史學觀點相結(jié)合,學會利用史學觀點來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四是為了應對高考中對歷史情景化問題的考察,學生在復習時要注意多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做到思考問題多角度思考;五是時刻關注高考歷史的發(fā)展動態(tài),變被動為主動,從而適應高考歷史的出題模式。最后,要學會利用空間和時間的關系,比如在歷史復習中,面對每個朝代之間的不同,學會通過時間和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在腦中作出一定的思維構(gòu)圖,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歷史學習模型,從而將多變的朝代問題公式化,也能夠達到從容應對高考的目的[2]。
2 多角度分析史學內(nèi)容
高中歷史的內(nèi)容根據(jù)其本身固有的特點,其歷史覆蓋面積廣,涉及的歷史深度相較于初中歷史更加的深入,從高中歷史課程的安排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高中歷史幾乎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等多個層面,學生在復習時,更應注重從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通過對教材知識內(nèi)容的整理,給予重點知識新的活力。比如我們在分析近代史上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問題時,首先通過對近代史時間結(jié)構(gòu)的分析,通過運用史學觀(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從史學觀的觀點展示角度出發(fā),充分的論述新航路的開辟對歐美文明的沖擊,對歐洲各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意義,還有對全球各國之間相互的聯(lián)系所做出的貢獻。其次再分析其對人類文明所起到的阻礙或破壞作用。再比如,分析中國的近代史問題,我們要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的多個角度全面的分析中國近代產(chǎn)生的問題,到底是緣何而起,中國近代化的過程為什么會阻礙重重。從政治上來說,就是封建的帝王統(tǒng)治同新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之間的對比,封建主義制度逐步顯現(xiàn)出他的不足。經(jīng)濟上而言,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同落后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自給自足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模式之間的抗衡。文化上落后的封建文化,更多的是迷信的思想,同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之間的對比。思想上,資本主義通過文藝復興、思想啟蒙等運動,對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的沖擊。從而使得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了階級壓迫與不斷探求反抗的歷史[3]。
3 重視講課效率,注重史學細節(jié)
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更加重視講課的效率。不再是以往的教師上課及來,下課及走的模式。一味的追求速度不是一件好事,同樣一味的磨時間仍舊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針對高考歷史復習,教師要從多途徑的收集歷史資料,并能夠更加直觀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更高的學習效率。教師積極的做到能夠讓學生提高閱讀的能力和技巧,進一步讓學生養(yǎng)成能夠依據(jù)科學、合理的思路來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讓學生不會一味的從參考答案出發(fā),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教師通過授課,從課堂上逐步帶動學生養(yǎng)成這一習慣,讓學生能夠注重史學的細節(jié),學會從細微之處解答歷史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進一步做到高考歷史復習的高效率性。同時教師更應該積極的探討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反對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真正的能夠做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比如通過建立課堂小組的學習模式,讓每一個學生能夠有互動交流的能力,并且通過這種授課模式,逐步提高學生對每一個具體歷史知識點的高度概括能力,通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從而讓復雜的歷史知識,通過集思廣益的形式來做到面面俱到[4]。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在應對高考歷史知識點的復習時,教師不僅是引導者,更是學生的幫助者。教師要做到盡量減輕學生心理和知識負擔,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接受歷史知識,并能夠通過教師的帶動,學會如何解答歷史知識。重視多角度史學內(nèi)容的培養(yǎng),重視史學細節(jié),提高講課的效率,讓學生能夠通過歷史性的思維解答歷史性的問題。從而達到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獲取較高的分數(shù),滿足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陶荔.新課改背景下高考歷史復習策略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03):115.
[2]查曉峰.創(chuàng)新高考歷史專題復習的理性思考——以“中國城市化進程”專題復習為例[J].高考(綜合版),2013(04):3-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