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蓉,胡東平
摘 要:針對農業(yè)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實踐能力不強的現狀,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農業(yè)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以培養(yǎng)涉農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為目標,著眼于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PBL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以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為支撐,讓學生主動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過程中,使學生習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與能力,真正做到學與用相結合,通過探究體驗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在自己所學的專業(yè)領域中的綜合翻譯能力。
關鍵詞:農業(yè)院校;翻譯教學;項目式學習(PBL)
農業(yè)院校的人文學科發(fā)展相對滯后,語言文化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國際通識教育與人文素養(yǎng)建設意識較為模糊,這些都不利于新常態(tài)下中國農業(yè)國際化的未來發(fā)展。農業(yè)院校生源相當部分來自于農村地區(qū),學生英語學習起點不高,普通地方農業(yè)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起點無法跟重點大學甚至很多普通綜合性高校相提并論[1]。大學四六級的應試翻譯教育關注的是知識考點的灌輸與堆疊,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此種教學范式把學生的翻譯學習變得機械而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銳減。鑒于此,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為出發(fā)點,借鑒建構主義哲學觀點,構建以“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為載體、借助數字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在資源共享、自主學習、協商合作、實踐創(chuàng)造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翻譯能力,是探索農業(yè)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新模式的有益嘗試。這對中國農業(yè)改革的發(fā)展、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未來導向等諸多方面都有積極正面的意義與影響。
一、農業(yè)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
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形勢嚴峻,學分減少和課時壓縮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所面臨的普遍現狀。在這種背景下的農業(yè)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更是困難重重。農業(yè)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沿襲了其他綜合性大學的課程設計,通常把大學英語課程細化兩大類別:聽說課程與綜
合課程。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時間全部用于聽力和口語訓練,以聽為主,以說為輔,完全忽視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部分學生也抱著僥幸心理,他們認為英語只要會聽會說,英語翻譯能力也會自然提高,不愿意多花時間精力學習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知識。大學綜合課程的教材建設也偏重于閱讀類文獻題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技巧,課堂重點放在詞匯、慣用法與篇章結構分析等方面,翻譯練習只是點綴附帶在每個單元的末尾部分。
傳統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范式機械重復,翻譯教學內容刻板單調,學生極易產生倦怠疲憊之感,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學習(尤其是自主學習)效果受到極大考驗。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普遍為大班授課,課堂人數過多,課堂各項翻譯活動很難順利開展,教師對學生的翻譯能力個性化指導更是舉步維艱。要改變農業(yè)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矛盾僵化現狀,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PBL即“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范式,旨在構建學生的探究體驗式學習模式,它以項目的形式把交際需求與理論知識融入大學英語翻譯學習活動,通過解決真實的翻譯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促進學生綜合翻譯技能及素質的發(fā)展。
二、項目式學習研究現狀概述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簡稱PBL),起始于西方體驗式學習理念,是建構主義哲學觀點在教育學中的延展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項目式學習研究與二語習得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被引入外語教學研究,成為國際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前沿課題。項目式學習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關注的是學生解決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能力,挑戰(zhàn)有意義問題或難點正是它的創(chuàng)新之處,具體包括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構想設計、解決問題、制定策略和報告陳述等各類活動[2]。一言蔽之,項目等同于課程,教師把課程核心教學內容和概念皆圍繞項目的實施進行系統化安排與設計,學生利用相互討論,推進學生自主探索式學習模式,因此項目也是體驗探究式學習的載體和對象[3]。
Hedge[4]認為項目概念的提出拓展與延伸了任務的范疇,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項目活動(通常涵蓋項目設計和規(guī)劃活動,材料閱讀、聆聽記錄、對話訪談等信息采集活動,解決問題的活動,書面報告與口頭陳述活動,互動展示活動以及回饋反思活動等)把語言技能各項訓練進行系統整合,通過指導學生經過項目實踐,最終達成習得與使用語言的目的。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集中體現并貫徹了“學”與“用”的協調統一,具有基于任務的(task-based)語言教學模式和基于內容的(content-based)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某種程度上可以當作是二者的結合與拓展。2003年,巴克教育研究所[5] (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界定的標準化項目式學習定義,“旨在鼓勵學生通過廣泛深入地探究復雜真實的問題和精心設計的產品與任務而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系統性教學方式”。Stoller[6]歸納了項目式學習的主要優(yōu)點:1、保證學生語言輸入輸出的真實性;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4、鍛煉學生的語言技能,習得語言知識;5、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與他人協作的能力;6、增強學生自信;7、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8、訓練學生的決策與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思考能力。
通過研讀國外近30年依托項目的外語教學文獻,南開大學的張文忠教授[7]指出,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思路,PBL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實施一系列項目活動,看重在解決真實語言問題過程中的語言技能整合訓練。他帶領其團隊將PBL應用于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教學研究,提出“課程項目化、項目課程化”,構建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導向的本土化實踐英語教學模式[8]。張教授的研究為構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PBL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
通過真實世界的探究活動和其他的一些有意義的工作,PBL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并最終通過制作展示作品的形式,來主動地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9]。大學英語翻譯教學PBL模式以翻譯教學原理為中心內容,引導學生在現實世界中借助多種翻譯學習資源,開展翻譯實踐活動,并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著的真實翻譯問題。在項目式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課堂上,學生學習并運用真實翻譯語料,圍繞翻譯項目而運用語言,如磋商項目計劃、分析項目信息、交流思想等,皆出于真實的交流目的。就微觀層面而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PBL模式包括六個板塊:1、豐富的課前翻譯學習素材導入,如文本、音頻、視頻等;2、順暢的素材獲取渠道;3、高效的課堂交流機制;4、實用的翻譯工具;5、有效的學習效果評估手段;6、教學內容編排與項目構建的有機結合。
順應農業(yè)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認知特性,教師應根據翻譯教學的實踐性,研究與設計大學英語翻譯教學PBL模式的操作范式,備課時教師要事先圍繞項目設計各種翻譯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翻譯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翻譯方法和技巧。PBL模式認為,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是教師首當其沖之要務。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做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要求與意愿,如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與授課方式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協商,相互合作,構建開放友好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教師應細致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節(jié)奏,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經驗,在適當的時機介入他們的學習,調整學生的自學模式。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遴選翻譯素材,共同分析歸納需要講解的翻譯知識。這樣的授課模式使教師與學生位于同樣平等的地位,能有效提高師生溝通交流的質量。學生還可以書面報告或口頭陳述的形式,就項目式學習的個人得失體會,與教師或學習伙伴相互協商交流經驗。學生的真實反饋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為后續(xù)調整教學內容與把握教學節(jié)奏提供參考。
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把學生設定為被動的學習者。PBL模式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10],學習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種積極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是在新知識內部和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關聯的過程。PBL讓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語境(如項目)下,通過有意義的體驗,使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協作式學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從而習得新知識與新能力[11]。學生必須根據項目查找資料,通過查找各種資源(如Google、百度、PPT、QQ、微信、手機英語學習類APP、手機直播、微博、郵箱等)構建學生翻譯實踐過程中的資料檢索能力,豐富學生所缺乏的圖式知識。PBL翻譯課堂上,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為基礎,積極主動參與翻譯學習活動,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共同幫助,閱讀文獻,利用互聯網多媒體學習資料,理解翻譯知識和技巧,從而實現知識的真正建構。
PBL模式認為,時間、空間和環(huán)境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建構,學習過程以經歷情景的形式為標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產生一定的主觀情感或情緒波動,該情感變量與學習的體驗效果密切相關。積極的學習體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鼓勵學生繼續(xù)主動地進行學習探索,獲得更多對新知識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對子、分組活動,要求學生合作收集翻譯語料,為翻譯實踐積累真實素材,在翻譯項目的實踐過程中,提醒學生把翻譯創(chuàng)作思路的具體步驟與細節(jié)記錄下來,例如使用過的翻譯軟件、翻譯工具書、瀏覽的網站與論壇以及其他翻譯輔助形式。教師挑選有代表性的譯文作品,在課堂上展示討論,分析得失。經由實踐操作,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有成就感,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翻譯現象,拓展其對翻譯理論的理解,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huán)。
四、結語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PBL模式符合語言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質量,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心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實踐應用能力,PBL模式的構建與應用促進現代教育學前沿理念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融合,有利于提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實現農業(yè)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探索。PBL模式不排斥更不會取代其他的學習范式,不僅如此,它還極具兼容性與操作性,特別適合與其他學習方法和手段相結合,適應于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PBL模式憑借具體真實的項目任務,設計大學英語翻譯學習任務,以優(yōu)化的學習資源為拓展方向,以學習成果展示為評估范式,既重視翻譯過程又看重翻譯產出,鼓勵學生在項目的實踐過程中,調研、分析、歸納、內省并最終按項目要求自主完成相關翻譯學習任務[12]。這些都對當前農業(yè)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與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袁謙. 國外外語教育經驗對中國農業(yè)院校英語教育的啟示[J].世界農業(yè) 2012 (7): 108- 110.
[2]Bergh,V. V. D.,D.Mortelmans, P. Spooren, P. V. Petegem,D.Gebels &G.Vanthournout. New assessment model within project-based education: The stake holders [J].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06(3):345-368.
[3]Beckett, G. H.&P. C.Miller(eds).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Greenwich,CT: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Inc. 2006.
[4]Hedge, T. Key concepts in ELT: Fluency and project [J]. ELT Journal, 1993 (3): 275-277.
[5]巴克教育研究所.項目學習教師指南—21世紀的中學教學法(第2版)[M].巴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6]Stoller F L.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 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 Greenwich: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6.
[7]張文忠. 國外依托項目的二語/外語教學研究三十年[J].中國外語2010(3): 68-73.
[8]張文忠. iPBL—本土化的依托項目英語教學模式[J].中國外語2015(3): 15-22.
[9]高艷.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外語界2016(6): ?42-48.
[10]Sewell A. Constructivism and Student Misconception: Why Every Teaching Needs to Know About Them [J].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002(5): 5-12.
[11]王勃然.項目學習模式對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 2013(1): 37-41.
[12] 李瑋,李延林. 把握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優(yōu)化筆譯教學效果的關鍵[J].文史博覽2014(1):71-73.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道德經》英譯的翻譯生態(tài)倫理解讀(17WLH23);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典籍翻譯: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途徑研究, 湘教通(2017)452號;湖南農大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基金項目:文化強國視域下典籍翻譯倫理的生態(tài)解讀;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從“違和”到“維和”:翻譯和諧倫理研究(17ZDB012);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基于農業(yè)援外項目的農業(yè)英語語料庫的構建及研究(14YBA192);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流行稱謂語的社會語言學調查及認知發(fā)展(15WLH24)。
作者簡介:符蓉(1982-),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湖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大學英語教學。
通訊作者:胡東平(1964-),男,漢族,湖南益陽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