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燕
摘 要:教師要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變換題中的條件或問題,一題多用,一題多解等方法,打破束縛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緊箍咒”,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讓他們充分放飛自己的思維,讓學生在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學習數(shù)學。
關鍵詞:開放性;問題;放飛思維
在學習了青島版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問題后,我在黑板上出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甲乙兩地相距1000米,小紅和小明同時從甲乙兩地出發(fā),小紅每分鐘行80米,小明每分鐘行90米,5分鐘后兩人相距多少米?
師:誰能說一下你的做法?(大多數(shù)同學都舉起了手)
生1:我的是算式1000-(80×5+90×5)
生2:我的做法是1000-80×5-90×5
師:還有不同的解法嗎?
生3:我的解法是1000-(80+90)×5
師:這幾種做法,同意的同學請放手。(同學們大都放下了手)
我剛想繼續(xù)下一道習題,忽然發(fā)現(xiàn)聰明但卻不善言辭的叢××(生4)把手舉了起來,又放下了,似乎有話想說。
師:你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4:我……我覺得這道題的題意不大清楚。(同學們大都用疑惑的目光看著他)
師:(微笑地)哪里不清楚?說說你的看法。
生4:我覺得,這幾種做法只有當兩人從兩地相對而行時才對,可這道題中沒有說兩人是從兩地向哪個方向行的……(他將“相對”一詞進行了重讀)
師:(我對著黑板仔細一看,哎呀!出題時我本想寫“小紅和小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出發(fā)”,結果把“相對”這個重要條件漏寫了。我猶豫了片刻,剛想把題目補充完整,可又轉(zhuǎn)念一想,這不正是一道非常好的開放題嗎?何不將錯就錯,一題多用,我不禁心中暗喜。)
師:這位同學特別善于思考!他獨特的想法,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思路。請大家再想想看,小紅和小明同時從甲乙兩地出發(fā),除了“相對而行”外,還可能有怎樣的情況呢?又該如何解答呢?先獨立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一時激起千層浪。頓時,同學們帶著極大的好奇心投入到探究中。一段時間過后,我們進入了熱烈的辯論之中。
師:通過剛才的探究,大家一定有很多新的想法。下面我們召開“交流會”,大家當小記者,認真傾聽,如果有疑問,可以隨時舉手提問。
生5:我認為小紅和小明兩個人還可能是背對背地行走,這時他們兩人之間的距離應該是1000+80×5+90×5。
師:你能和同桌上來演示一下嗎?(我把他倆請到了前面,經(jīng)他倆這么一演示,同學們在笑聲中很快就理解了這種解法。)
生6:(迫不及待地)小紅和小明除了相對而行、相背而行以外,還可能是向同一個方向行走的,這時列式應該是1000+80×5-90×5。
還沒等我說話,又一個同學站了起來。
生7:他(指生6)說的是小紅在前、小明在后時的算式,還可能是小明在前、小紅在后,這時的列式應是1000+90×5-80×5。
師:說得真是太精彩了!來,你們倆(指生6和生7)到前面給大家演示一下這兩種情形。(在同學們的掌聲中,二人高興地走上了講臺。)
本以為爭論該結束了,沒想到生4又一次站了起來。
生4:我覺得當他倆所走的路線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我的感悟】
我為學生精彩的回答所感動,為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而感嘆。同時,也慶幸自己及時地抓住了這個“錯誤”資源,才有了這意料之外的精彩??梢?,在練習課中,創(chuàng)設開放的問題情境,是何等重要!試想,課堂中如果我將題中的“錯誤”及時糾正,學生的個性怎會得到張揚?思維又怎能得以激活?在數(shù)學解題的過程中,由于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多數(shù)學生都習慣于按題型套老路去做題,對問題往往缺乏深度思考。這種阻礙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瓶頸”,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引導、提升、突破。
我認為,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練,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多角度思考問題,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課堂上,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多途徑、多角度地分析問題,不只滿足于一種方法。當有的解法老師沒有想到或不確定時,不要輕易否定學生,要在課下聽聽學生的想法,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另外,我們還可以采用變條件或變問題、變敘述形式等方式,將進一步題變成兩步題、三步題,向深度、廣度發(fā)展,這樣可以孕育后續(xù)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潛能,而且學生的審題能力、思維的靈活性都會得以提高。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苯處熆梢酝ㄟ^精心設計條件型、策略型、結論型、綜合型等不同形式的開放性習題,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去探索,打破束縛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緊箍咒”,提升學生思維的選擇性、靈活性、廣闊性和深刻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我們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習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問題解決的研究者,讓他們充分放飛自己的思維,在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學習數(shù)學。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