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的傳統(tǒng)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里代代傳承:父輩對待祖輩的方式對于子輩是一種言傳身教,所以這樣的畫面在我們的傳統(tǒng)社會里,每時每刻在城鄉(xiāng)的各個家庭內部都在展現(xiàn),但是今天卻很難再現(xiàn)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結構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關鍵詞:孝道教育;現(xiàn)狀;隔代教育;思路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尤其是在當今社會,進行“孝”文化主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很好地幫助社會大眾意識到“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孝”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經(jīng)不僅僅是要求我們對父母盡孝,同時還提倡我們尊老愛幼,要求我們回饋社會,回饋祖國,對社會推動者,例如父母、老師、奮斗在一線的工人等群體。心存感恩之心?!靶ⅰ蔽幕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靶ⅰ笔且粋€人善良、有愛心的綜合表現(xiàn)。其實“孝”是一種文化約束,是道德層面的約束,并不算在法律部范圍內,所以“孝”文化起約束作用的還是公民自身,進行“孝”文化宣傳教育可以更好地提升整體公民的道德基礎,更好地推動社會道德發(fā)展。
一、現(xiàn)代“孝”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
傳統(tǒng)社會中,三代同堂是基本的家庭結構模式,四世同堂也是一種有可能實現(xiàn)的愿望。在巴金的小說《家》當中,高老太爺引以為豪的是“五世其昌”。子承父業(yè),“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種由外而內的緊密的家庭結構使子輩有機會從父輩那里觀摩沿襲孝道。
但是今天普通的家庭中,父母雙方都要承擔家庭的責任,在家庭之外工作,所以孩子在入學之前,或者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或者由保姆、幼托機構照看。如果是由外人照看祖父母,孩子就沒有機會從父輩那里學習到孝道文化;如果是由父母照看祖父母,出現(xiàn)孝道方面問題的家庭也往往是父母辛苦工作一天,到家之后仍然需要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料生活,所以子輩仍然無法從父輩那里觀摩沿襲到孝道。
有些家庭由于家長工作繁忙,或者因為父母離異,將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任務推脫給了孩子的祖父母輩,使得祖父母輩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生活起居與學習,這種并非由親生父母進行撫養(yǎng)、教育,而是由祖輩對孫輩進行,我們稱為“隔代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會導致孩子愛的缺失。
在隔代教育模式中,因為父輩孝行的不在場,從而使子輩無法通過觀摩沿襲孝道。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這是社會大分工的結果。不僅是孝行孝道,就連在傳統(tǒng)社會里本應有父母教授的生存技能,也已經(jīng)“專業(yè)化地”轉交給了教師來傳授,所以應該說是社會分工,把家庭教育應傳授的內容,歷史地推到了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的面前。
簡言之,孝道教育本應是祖輩傳給父輩、父輩傳給子輩的方式,在家庭內部代代傳承,現(xiàn)在已經(jīng)歷史地演變?yōu)閷W校幫助教育學生的一種社會范疇的代代傳承。
我們已經(jīng)明確地意識到對孝道關注的必要性,而且對家庭教育中孝道教育行為的存在、孝道教育本身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既是對教育內涵時代變遷的敏感,也是對“還位”孝道教育于家庭教育的有益嘗試。
二、深挖核心理念,在日常教學中積極融入孝道教育
首先,面對教育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時,都不妨先對核心的概念做一個樸素的思考。比如我們面對孝道問題時就思考一下“孝道問題是如何產(chǎn)生的”,或者是“孝道教育如何就成了一個問題”。這樣的思路將會加深我們對于各種教育問題的認識,把我們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中解脫出來,認識到問題的更深一個層面,有的時候,也許就已經(jīng)是本質層面了。
然后,在對核心概念的深層認識、本質認識初步形成以后,我們就要進一步梳理:教育者,首先是班主任,面對這一問題時已經(jīng)做了些什么,這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如果已經(jīng)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那么我們就順勢理出一個思路來,以便日后的工作參考借鑒;如果尚未對問題的解決產(chǎn)生明顯的積極作用,那我們就可以借鑒我校老師的做法,組織一個教育沙龍,對這個問題做一個頭腦風暴式的碰撞思考,以期激蕩出思維的火花來。這是對于問題解決方法的探尋。
最后,類似的問題可以參考采用類似的方法解決,也即“舉一反三”。所以對于教育的問題,也可以做一個田野式的調查,然后歸類梳理,“以類相從”地尋求解決的方法。比如這里的“孝道”,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一個部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其他部分,和孝道就有著相似的教育特點,所以在開展“孝”文化教育時就可以考慮遷移到其他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上來。如果我們能夠在方法上做好靈活的遷移與變通,那就可起事半功倍之功效了。
總之,大力推進孝道教育,讓孝道深入人心,同時引起社會、家庭、學校的多方重視,利用孝道文化建設來幫助人們豐富自身文化建設,促進社會文化發(fā)展。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孝道文化氛圍。這樣既可以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同時又適應當今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求。一個個體,只有孝順父母父母、熱愛家庭,才能真正地做到愛國,才能對國家發(fā)展起到更強的推動作用。所以,對于孝道文化培養(yǎng)需要從小抓起。
參考文獻:
[1]謝麗.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孝道教育[J].中華少年,2016.
[2]蒙愛華.淺論語文教學中的孝道教育[J].廣西教育(中教版),2012.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孝道教育對中小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GS[2018]GHB0557。
作者簡介:賈志國,男,1976年出生,漢族,甘肅省白銀市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