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序良俗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宏觀下的兜底原則。它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方面,對于彌補法律規(guī)定的漏洞以及解決具體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還有原則與原則時間的適用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我國民法對公序良俗原則的規(guī)定還比較簡單,其涵義、判定標準、法律后果等規(guī)定還不夠明確,造成大量同案不同判的結果。本文從以上問題出發(fā),提出從立法和司法適用兩個方面提出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公序良俗原則;法律沖突;司法適用
一、公序良俗原則
(一)概念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公序良俗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
(二)公序良俗原則在其他國家中的體現
在德國民法中,與公序良俗相當的概念是善良風俗.在英美法中,與此類似的概念則是公共政策?!兜聡穹ǖ洹芬?guī)定,違反善良風俗的法律行為是無效行為;以違反善良風俗的方式故意損害他人的,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度毡久穹ǖ洹分型瑯右?guī)定了違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原《蘇俄民法典》中規(guī)定違反國家與社會利益的行為無效。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法典》中規(guī)定:“為社會主義道德所不容的契約無效。”
(三)公序良俗原則在我國民法中體現
我國《民法總則》第八條明確規(guī)定了“公序良俗原則”,即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也可以說公序良俗原則是民法總則中六大原則的兜底條款。
二、公序良俗原則在司法案例中的體現
在德國理查德森訴梅麗什案中法院的判決和我國的“瀘州遺贈案”中的判決就截然相反。案件的事實經過大概是:在1965年的德國,一名結婚但是沒有子女的男子死亡,他在1948年立了一份遺囑,這份遺囑把從1942年起和自己像夫妻一樣生活的而且離過婚的女人立為唯一繼承人。這份遺囑不僅排除了這位男子妻子所擁有的繼承權,也將這名男子的兩個姐妹排除在繼承之外。最后法庭判決遺產歸為與男子像夫妻一樣生活的離過婚的女人。
這個德國情婦案和我國的“瀘州遺贈案”看起來差別并不是很大,但是判決的結果卻恰好相反。該男子將情婦指定為繼承人,因而排除其姐妹的繼承權,并不因違反德國民法典中所規(guī)定的善良風俗而無效。因為德國民法典第138條第一款規(guī)定“違反善良風俗的法律行為無效?!边@名男子通過立下遺囑給予情婦自己的財產,只有在他使享有特留份權利的親屬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才屬于道德上應予遣責的行為。但卻不能對案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如果這名男子曾與像夫妻一樣共同生活的女子保持婚外性關系,尤其是通奸關系,為了向女方表示酬謝或者為了促使女方繼續(xù)保持通奸關系而作出的法律行為,被認為是違反善良風俗的和無效的。但是,如果一項終意處分并非僅僅具有這種酬謝性質,就不能單憑婚外性關系這一事實,來論證財產贈與行為違反了善良風俗。
在我國的“瀘州遺贈案中”法院卻沒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徑直把財產判給夫妻感情早已破裂的前妻。雖說在我國當時的那個時代背景下,法院判決當事人遺囑無效,遺產歸原配所有。但是在理論界,我國的學者們的爭議還是很大的,甚至牽扯到遺囑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優(yōu)于其它原則的問題,本文暫且按下不說。
中國法學會會員,湖南省民商法研究會理事溫毅斌曾發(fā)表觀點,認為丈夫有自由處分自己個人財產的絕對權利,盡管有些沒有顧忌和尊重社會公德,但由于沒有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禁止性規(guī)定,沒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也沒有損害到妻子的利益,所以贈予有效。如果丈夫與“小三”不是以損害妻子的精神、給其 造成精神痛苦為目的,才惡意串通去簽訂贈予合同,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規(guī)定,這種贈予行為仍然是有效的。
三、啟示借鑒
(1)瀘州遺贈案其實并非只是一個財產問題的繼承和歸屬問題。它有著多方面的沖突。比如:民法通則的原則和繼承法的原則的沖突,在同一案件中出現矛盾,如果同時適用不同的法律原則時應該如何進行選擇。再比如,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則的適用沖突問題。
我認為,就該案發(fā)生的時間節(jié)點上來看,社會中的“包二奶”風氣雖然有。但是絕大多數人,對于這種現象是深惡痛絕的。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人們還遠遠沒有達到像今天的社會的開放程度。而這些,就是公序良俗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碰撞。所以,我也支持法院不把財產判給第三者。一來,是因為第三者在知道對方有配偶的情況下和對方非法同居。二來,法院判決也需要兼顧當時的社會觀念的問題,充分考慮到當時人們的心理和公序良俗。但是在此基礎上,要同時兼顧個人的自由意志,處分權和社會責任以及意思自治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的情況下。法院雖判決不給張學英財產。但是也可以給予張學英適當的財產作為對黃永彬的個人自由處分權的尊重也是對張學英的一些補償。那么問題又出來了。給多少才算做“適當”。以后如果再次遇到類似的案子應該如何去處理。也是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問題。
(2)就德國情婦案可以知道法院判決給情婦該男子的四分之一財產。雖然財產很少但是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和法律所要維護的公平正義。對于該情婦而言公道的意義遠遠大于錢財多少的意義。相對于瀘州遺贈案而言,德國情婦案可以更好的兼顧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德國法院在保護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處分自由的前提下,同時也兼顧了公序良俗原則。做到了一個較為平衡的處理。再反觀我國的瀘州遺贈案,雖然也有犧牲了個案的公平正義而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嫌疑。但是卻并沒有尊重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情婦的合法財產沒有得到保證。我們應該清楚自己不成熟的地方并努力加以完善。才可以更好的讓大家感受到我國的法律所帶來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周相.羅馬法原論[M].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2]凌詠菲.對“公序良俗原則”的解讀[J].赤峰學院學報,2017年1月第38卷第1期.
[3]范愉.《瀘州遺贈案評析》.2010年4月.
作者簡介:
孫舟浩(1995~ ),男,漢族,山東東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