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喜福會》中關于飲食的描寫對華裔文化身份建構有重要作用。在女性的身份建構問題上,食物的意象暗示著第一代移民女性們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變化;從家庭關系的角度出發(fā),食物的描寫象征著華裔們在美國所建構的“第三空間”;從文化沖突的角度來看,食物的背后暗含著土生的美國華裔在美國遇到的困境與希望。
關鍵詞:《喜福會》;飲食;美國華裔;文化身份
作者簡介:劉思彤(1995.3-),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2
食物之于人類的意義非比尋常。作為人類起源與發(fā)展的基本需求,食物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角色經(jīng)歷了從滿足口腹之欲到顯現(xiàn)文化內(nèi)涵的轉變。因此,在人類學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到達一個文化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腸胃。”[1]中華民族獨具特色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隨著中國人的遷徙逐漸走向了世界不同的角落,中國特色的飲食習慣給華裔們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飲食既是華裔與故國文化聯(lián)系的紐帶,也是在移民國進行新的文化身份建構的重要根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外,華裔們也對移民國的飲食文化進行著主動融合或被動接受,漸而形成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屬于華裔們的獨特飲食文化。華裔美國文學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作品《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①作為美國華裔暢銷書,其中對飲食的描寫,在華裔文化身份建構的層面上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隨著土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美國華裔的成長,文化身份成為華裔群體必須面臨的問題。譚恩美擅長用母女關系來刻畫這種文化身份的斗爭,而在書中大量出現(xiàn)的關于烹飪、飲食的描寫,則成為了表達文化身份困惑和走向的載體。因此,從文化身份建構的角度探究《喜福會》中飲食意象的重要作用,可以獨辟蹊徑地將飲食文化與文學文化聯(lián)系起來,達到比較文學與文化的研究目的。
一、華裔女性:中國烹飪文化的傳承者
中式烹飪永遠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瑰寶。中餐在烹飪中蘊含的陰陽調(diào)和、和諧共生等文化內(nèi)涵,是其他文化中所不具備的特點。“‘五味調(diào)和的最佳境界是‘和”。[3]除了味道的和諧外,食材、烹飪方法也成為了中國哲學的代言人?!断哺分械哪赣H們,深諳烹飪之道,更懂得中式烹飪給予她們的精神上的恩賜。她們秉持中式傳統(tǒng)烹飪文化的理念,給移民生活注入了新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喜福會創(chuàng)立的初衷,就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給生活一些新的希望,“像銀錠子一樣的餃子啦,寓意長壽的面條啦,比喻得貴子的花生啦,哦,當然了,還有好多象征著美滿富裕生活的福橘?!彼蚜_一切能找到的食物,卻不只是為了果腹,而是用食物和烹飪的智慧來傳遞希望,這不得不說是堅韌的中國女性在烹飪上獨有的智慧。對普通的食物寄予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與寓意,這是中國人的生命哲學在飲食上的體現(xiàn)。
《喜福會》中江林多以童養(yǎng)媳的身份來到了自己的丈夫家,為討婆家歡心以及過上所謂的好生活,她習得一手好廚藝,但是卻還是只能過著端茶遞水、侍奉丈夫公婆的苦日子,成為廚藝高手在舊時的中國封建社會只能是女人給自己套上的沉重枷鎖。然而,也正是這一手好廚藝,帶她過上了移民之后的好日子:她依靠自己的雙手在唐人街上開了一家中國糕餅店,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養(yǎng)育了自己的孩子。烹飪曾經(jīng)帶給她低下的地位,而今也正是烹飪讓她成為了嶄新的獨立女性。中國式的烹飪來到了大洋彼岸,雖然換了地域,但蒸煮炸炒間不變的是因一桌好飯而溫暖的家庭,因一雙巧手而嶄新的生活:“烹飪是她表達愛、彰顯尊嚴、展示權威的方式?!痹谌A裔的世界里,女性對于烹飪的權威性不容置疑。而她們的烹飪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熟練,烹飪中蘊含的不再是簡單的柴米油鹽,而是人生的道理和生活經(jīng)驗。烹飪在過去也許是她們擺脫不掉的困境,但在現(xiàn)在則是她們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一個契機。
二、家庭關系:由食物連接的華裔美國家庭
《喜福會》中描寫的四對母女連接著四個家庭,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們在美國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家庭,他們無論是嫁給華裔或是美國人,都不可避免的面臨著傳統(tǒng)家庭文化的重構?!帮嬍持谥袊纳鐣惱?,實際上是以食物為介體的經(jīng)驗理性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盵4]-p8這種秩序維護著家庭的永續(xù)性發(fā)展,體現(xiàn)在食物的給予與喂養(yǎng)方式中。從第一代華裔到第二代的土生華裔的飲食變化中,我們得以窺見華裔美國家庭在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再造與發(fā)展。
薇弗利的家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關于食物的記憶充斥著她的童年。對于薇弗利來說,在因練習下棋而取得的特權里,關于“食”的特權是最明顯的。她獲得的獎杯被陳列在家里的蛋糕櫥窗里,彰顯出在這個家里下棋神童的地位顯然要高于全家賴以為生的蛋糕店;父母為了支持薇弗利練棋,允許她剩下飯菜,違背了“粒粒皆辛苦”的中國傳統(tǒng)理念;甚至在發(fā)生家庭矛盾時,矛盾的爆發(fā)點也集中在飯桌上:“盤子里是一條吃剩的大魚,魚頭上有點肉,還連在魚骨上,似乎正徒勞地向上游著準備逃脫?!卑凳巨备ダ词瓜霋昝撝袊鴤鹘y(tǒng)家庭文化的束縛,也似乎是徒勞無功。在新春的螃蟹宴中,喜福會中的幾個家庭坐在一起分螃蟹,每個家庭的女主人都為自己的家人挑選了最好的螃蟹,而輪到吳精美的時候只剩下了一只缺了腿的,在美國文化中,螃蟹的完整沒有任何寓意,吳精美對此毫不在意,而母親堅持將壞掉的螃蟹留給了自己,是因不想女兒吃了壞螃蟹而沾了霉運。中國的母親們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吳精美雖然覺得螃蟹無關緊要,但卻感受到母親的用心良苦。
“家文化”是中國社會綿延幾千年的基本文化,華裔的家庭文化一直是譚恩美注重刻畫的主題,尤其是母女關系。在《喜福會》中,母女關系最終都從對立走向了融合,達到了和諧的狀態(tài)。而這其中,食物的作用不可小覷,食物拉近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將家庭關系統(tǒng)一起來。無論第幾代華裔,都以中式家庭為出發(fā)點,逐漸與美式文化融合,以家庭為單位來尋求個人文化身份的認同。華裔文化正是作為一種“第三空間”而逐漸建構起來。
三、文化沖突:飲食背后的華裔美國文化
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永遠是移民生活和少數(shù)族裔生活的不可避免的問題。飲食文化的碰撞更是如此。中西飲食文化體系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哲學范圍,“筷子文化”以不變應萬變的哲學理念與和平相處的敘事策略,對立于“刀叉文化”背后代表的個體性強硬敘事,“符合傳統(tǒng)海洋品格的特點,形象上具有尖銳、鋒芒、像刀叉那樣決然果斷、黑白分明,似有難以調(diào)和的意象。”[4]-p12
《喜福會》中關于餐桌宴會禮儀最經(jīng)典的刻畫必然是薇弗利·江帶未婚夫里奇回家見父母的場景。在這場中國式的餐桌對話上,里奇以美國式的“刀叉文化”,戳向了中國式的“筷子文化”,讓這場看似平常的家庭晚宴,成為了中美文化碰撞的第一線戰(zhàn)場。里奇作為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薇弗利作為ABC(American Born Chinese)華裔,雖然對傳統(tǒng)餐桌禮儀有所了解,但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她認為只要里奇猛烈夸贊母親江林多的廚藝,就一定能更讓父母接受她的美國丈夫。然而對中國餐桌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里奇,從一開始就犯下了錯誤,他認為使用筷子能顯示他對于中國文化的尊重,卻不想因使用不甚,打破了宴會莊重、嚴肅的氛圍;他毫不吝惜自己對于蝦仁雪豆的喜愛,卻不知在以和為貴的中式餐桌上,對任何一道菜都不能有所偏袒;“刀叉文化”的直白型思維讓里奇以為江林多對于自己廚藝的謙遜之辭是認真的,誤將自謙當真,用醬油破壞了江林多引以為傲的梅菜蒸肉。這場家宴可謂是薇弗利和里奇在華裔家庭遭遇的一場“鴻門宴”。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迎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毫無勝算的敗下陣來。如果以傳統(tǒng)的眼光去審視,里奇必定會因為宴會上糟糕的表現(xiàn),不能“抱得美人歸”,畢竟這個“洋女婿”太令人不快了。然而正是因為薇弗利家是移民家庭,對于中美文化沖突的包容性尤其明顯。江林多最終理解并接受了里奇。以薇弗利江一家為代表的美國的華裔家庭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碰撞中前行,漸漸創(chuàng)造了屬于華裔美國人的“華美文化”?!叭A美文化是一種具有雙特征的文化,是一種介于‘兩個世界之間的第三種文化?!盵5]-p8
譚恩美在其作品中一直試圖探尋一條屬于華裔的獨特文化道路。薇弗利與里奇的結合,預示著越來愈多的華裔即將走進美國主流文化圈,更全面的融入美國社會。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華裔身上帶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永遠是他們抹不掉的印記,也會因此而不斷受到文化沖突的洗禮。認同這種屬于自己群體的“第三種文化”,是華美在融入美國社會必然選擇,只有建構起獨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在兩種文化中找到合適的立足點。
四、結語
通過分析《喜福會》中的飲食描寫,美國華裔的文化身份建構問題從三個角度被刻畫出來:烹飪文化、家庭關系、文化沖突。每個角度都與文化身份的建構具有深刻的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作為華裔們的文化符號深深地影響著其在美國的文化身份,但美國華裔們追求的是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身份,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只是他們文化身份建構的一種手段。傳統(tǒng)飲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烙印融入了每一個華裔女性的生命中,并成為了她們解放自我、追求新生活的一種權威性手段;而華裔家庭作為美國華裔群體的基礎性單位,與美國主流家庭不同,華裔家庭在恪守著中國文化中和諧的家庭關系同時,又開始為第二代華裔們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因此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華裔家庭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文化沖突是華裔們走向美國主流社會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種沖突無處不在,而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獨立體,而是隨著時間和對象的改變而改變,雖然傳統(tǒng)文化一時間不能為主流所認同,但華裔們通過“飲食”的可塑性,將中華飲食文化作為一種突破口,逐漸征服了美國社會,在美國社會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立的天地。為了建設好自己的“美國華裔文化”,華裔們不知不覺地將飲食作為一種渠道,構筑了溝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美國主流文化的橋梁。
注釋:
①譚恩美.喜福會[M].李軍,章力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1.
參考文獻:
[1]張光直.中國文化中的飲食——人類學與歷史學的透視.郭于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薛玉鳳.美國華裔文學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7.
[3]余世謙.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傳統(tǒng)[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121.
[4]彭兆榮.飲食人類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9.
[5]趙文書.和聲與變奏——華美文學文化取向的歷史嬗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8.
[6](美)維薩(Visser,M).飲食行為學:文明舉止的起源、發(fā)展與含義[M].劉曉媛譯.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