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全?周正廣?徐傳仁
摘要:我們評定一節(jié)體育課的好壞,運動負荷是一項重要的指標?,F(xiàn)在有些的體育課忽視了這一點。盡管現(xiàn)在很重視運動負荷,但是仍然有些課根本沒有什么運動量,整節(jié)課做做游戲、強調(diào)韻律,尋求一些浮淺的“快樂”,體育課越來越不像體育課了。那么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合理地解決運動負荷呢?
關鍵詞:體育教學;運動負荷;合理地解決
運動負荷亦稱"運動量"、"運動刺激"。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包括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兩個方面。決定生理負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練習的數(shù)量和強度。數(shù)量指練習的次數(shù)、組數(shù)、時間、距離、重量等;強度指練習在單位時間內(nèi)用力的大小和機體緊張程度,一般以練習的密度(單位時間內(nèi)重復的次數(shù))、動作的速度、投擲的距離、所負的重量、間歇時間的長短為指標。負荷的數(shù)量和強度是互相聯(lián)系和制約的。強度小,數(shù)量可多;強度增大,數(shù)量宜減少。在體育教學中,只有運動負荷保持適宜,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過小過大都不行。過小,則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過大,又超出了學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對身體的健康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調(diào)節(jié)學生體育課運動負荷是對教師體育教學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評價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鍛煉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
1 運動負荷安排要能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影響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強度”。運動的量簡單的說就是“持續(xù)運動的時間、距離、組數(shù)、次數(shù)”,運動的強度是“練習時用力的大小,完成動作的速度”。運動的“量”與“強度”這兩個指標制約著運動負荷的大小,運動負荷較大,學生容易疲勞,甚至有損身體健康,負荷太小,則失去鍛煉的意義。在進行體育課時,要注意將量和強度的關系處理適當。強度越大,則量就要相應減少,強度適中,則量可以相應加大。安排的負荷要利于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提高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讓學生體會運動是快樂的。通過對學生的脈搏進行測定加以分析研究,來判斷運動負荷是否適宜。無論量與強度如何搭配,但注意運動負荷要適當,適宜的負荷就是要讓學生的機體能夠承受,還要有一定的“疲勞感”,也就是說,學生剛剛開始出現(xiàn)疲勞的時候,就要注意調(diào)整負荷的量或者強度,讓學生從運動中體驗到動作的內(nèi)在魅力及練習過程的愉悅心境,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適應從而達到掌握知識技能,促進自身轉(zhuǎn)化的過程,以此培養(yǎng)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有效地增強體質(zhì)。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關鍵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多彩的活動內(nèi)容和“量”與“強度”的刺激,培養(yǎng)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
2 運動負荷安排要以合理安排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為前提
這就要求教師課前的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安排教材內(nèi)容時,應合理搭配不同性質(zhì)、不同負荷、適宜數(shù)量的教材。因為不同年級、不同教材、不同類型的體育課,其運動負荷是不同的,對不同的教學對象,也應該加以區(qū)別對待。由于課的主要目標不同,安排運動負荷也不應一樣。運動量大和運動量小的練習交替安排,如強度較小的走、投擲與強度較大的跑、跳躍等內(nèi)容組合。選擇組織教學內(nèi)容時,注意在新的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去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負荷,寓趣于教,寓樂于教,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讓他們活潑愉快地參與活動。在備課中周密的安排運動負荷,預計心率曲線。我們要重視并且要設計合理的運動負荷,針對不同的教材要設計不同的運動負荷。如,跑的項目和投擲項目它們的運動負荷就不同,那么教師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練習密度上加以調(diào)整,不能100米跑2次,壘球也擲2次。教師要對運動負荷的變化做到心里有數(shù)。根據(jù)發(fā)展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zhì)來選擇、組織和設計教學內(nèi)容目標,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要。才能充分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自覺地進行體育活動。這就需要教師要在平常的體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掌握規(guī)律。
3 運動負荷安排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要根據(jù)人體生理機能能力活動變化規(guī)律和心理變化規(guī)律、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以及器械、氣候等合理確定課的運動負荷曲線。運動負荷偏大,學生就會感到厭煩、畏懼,欲望受到壓抑,行動變得遲緩;負荷偏小,學生很難從運動中體驗到動作的內(nèi)在魅力及練習過程的愉悅心境。負荷適宜時,學生的學習情緒方能高漲起來,心理得到滿足,行動變得輕快,目標也容易實現(xiàn)。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摒棄一刀切,強化訓練式的教法,重視零散、小量、多次的活動,它既有利于保護運動器官,又有利于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對運動負荷總的要求是從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對平穩(wěn),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對安靜。但由于影響生理負荷的各種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因而每節(jié)課的運動負荷曲線就要視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而合理確定。如課前半部分為新授教材──投擲,后半部分為復習教材──連續(xù)立定跳遠。但不管采用哪一種模式,運動負荷總的調(diào)節(jié)策略應是高低結(jié)合,動靜交替。努力做到在促進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和形成運動技能的過程中,落腳于促進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4 運動負荷安排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每個學生的身體情況各不相同,他們所能承受的運動負荷也不相同。在體育課中選取一位中等體育能力的學生為基準點,測出他的心率然后把全班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各個層次進行不同次數(shù)和組數(shù)的負荷練習,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安排的運動負荷要圍繞基準點上下波動讓全體學生受益。要對一些身體素質(zhì)較差、有疾病的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教學實踐中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身體反應,及時調(diào)整。教師不僅在課前要周密地安排運動負荷,在課的進行中還要細致地觀察和分析運動負荷的大小及其變化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jù)不同的模快、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段等不同的情況,來具體指導、檢查、督促、調(diào)整學生的實際“運動負荷”。抑制“過度的”(如少部分男生),促進“不足的”(如大部分女生),努力使所有的同學都達到“適宜的運動負荷”。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體育課必須有適宜的運動負荷,這是體育教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特有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體育課堂教學中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是鍛煉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年
[2] 體育教學技能與實際操作指導 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6年
(作者單位:南京市程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