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見文
摘要:對于初中數學學習而言,反思是指中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過程進行再思考與再審視,主要發(fā)生在學生主體內部,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雖然說,反思的主體指向學生本人,客體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但是教師在反思活動中同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反思能力;教師作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強調了學與思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說明了學習的過程必然要伴隨著思考,只有不斷地思考才能夠認識事物本質,鞏固所學知識,掌握經驗技能。以初中數學為例,荷蘭的著名數學大師弗賴登塔爾認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通過反思才能使學生的現(xiàn)實世界數學化。沒有反思,學生的理解就不可能從一個水平升華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反思在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要立足于自我批判的處境,對所學知識涉及到的理念、方法、思路、策略等進行深度思考和發(fā)現(xiàn)總結。但現(xiàn)實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少能做到自主反思,甚至對反思知之甚少。從課題《初中學生數學學習反思意識培養(yǎng)研究》調查表明,我校參與課題研究班級的學生:41%的不反思,33%的很少反思,26%的則是說不清楚反思什么。這組數據告訴我們,現(xiàn)如今的學生其實很難主動培養(yǎng)起反思性學習的意識,無法達到新課標中提出的“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這一要求。這個時候,就需要由教師來充當引導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誘導以及培養(yǎng)學生形成反思性學習的意識。
1 課前預習,創(chuàng)設反思機會
課前預習作為學習過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初涉教學內容、掌握知識要點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是對于數學學習而言,數學本身是一門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推理性的學科,如果學生在上課前對于老師所講的知識沒有一個概念上的整體了解,那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會顯得十分吃力。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設計適當的預習內容,讓學生在上課前通過自學教材,初步感受即將學習的知識點。
課前預習的意義在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首先對新知識有了一個理念上的把握,不至于在課堂上對新知識產生陌生感和畏懼感。其次就是學生在預習時,會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問題,這個時候他會對自己不理解的知識設疑,或者通過自行思考解決問題,或者留到課堂上待老師講解。如此一來,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便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往往能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通過課前預習創(chuàng)設反思機會也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一個表現(xiàn),既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又為良好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通過課前預習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識,領會反思性學習的精髓所在,在反思中設想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如此,便能在教學過程中快速掌握知識重難點,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深化學習效果。
2 課堂設疑,設置反思情境
新的教育改革要求,在課堂教學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公。雖說如此,但教師仍然在課堂上扮演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教師是一個引領者、督促者、解惑者。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對于初中數學而言,很多知識點光是倚靠學生自主學習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所以必要的時候,還是得由教師通過課堂講學的方式將數學知識點傳授給學生。
數學是一門金三角式的學科,位于最底層的、也最基礎的是概念、性質、定理等知識,如果基礎打不好,學生很難應用概念知識和框架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無疑是最重要的。但是,學習數學決不能停留在表面意義上的了解,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理解概念定理,但卻不會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這樣的學習結果往往只是徒勞。所以,在進行數學概念性學習的過程中注重訓練反思能力,對于了解、掌握概念知識,學會舉一反三,并且將理論運用到模型建構和問題解決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呢?首先,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置適當難度的問題,給學生留出反思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反思,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結論、反思結論的過程中建構起反思性學習的意識。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教師提問“等腰三角形的高為腰長的一半,那頂角是多少度?”通過提出這一問題,引領學生去思考問題,學生通過分析思考之后得出了答案為30度。但是這一答案,忽視了鈍角等腰三角形的情況,教師因此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答案,在反思過后得出另一個150度的答案,這一個過程就是反思活動中的“再發(fā)現(xiàn)”與“再審視”。比起教師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記憶,反思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從而深化所學知識。
3 課后作業(yè),留有反思空間
記憶曲線圖表明,人的記憶是一條從低到高,然后下落,最后達到平穩(wěn)的曲線。用記憶效果解釋這一現(xiàn)象,即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記憶程度是從記得清楚,到記不清楚,最后趨向于記憶穩(wěn)固。這一記憶特點要求我們學習時要反復記憶知識點,反復鞏固課堂上的所學知識。而對于數學學習來說,課后的知識點記憶不僅僅是對概念定義的熟記,而是要將概念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因此,課后作業(yè)變成了一種重要的鞏固知識手段。課后作業(yè)作為學習過程中一個檢查測評環(huán)節(jié),利于教師有效評斷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概念知識,是否能夠將所學知識具體運用到解決問題中。
而對于學生來說,課后作業(yè)還是一個進行反思性活動的有效手段。從教學實踐來看,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講解已經能夠理解知識點,但是這種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意義理解,一旦碰到實際問題,就不會解決。又或是,當碰到不同類型的題目時,經常不知道要用什么定理去解決,很容易陷入困境當中。所以,教師應當根據課堂教學進度以及學生掌握情況適度、合理地安排課后作業(yè),作業(yè)難度適中,不宜過難或過易,分量也要適中,題目設計最好要具有針對性。在完成課后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做出一個及時、準確的判斷,并且反思自己未能掌握到的知識,提醒自己去完善這部分缺失。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就應合理控制作業(yè)難度,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不僅能發(fā)現(xiàn)自身知識層面存在的不足,如對“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三角形全等”一判定定理記憶不牢固,也能發(fā)現(xiàn)自身解題思路存在的問題,通過自身解答與標準答案的對比進行反思,在今后及時改正這些問題。
4 考后總結,督促學生反思
考試是對學生近期學習狀況的檢驗,既能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能考察其解題思維的好壞,在考試后教師應及時將試卷下發(fā),將本次考試的大致狀況通報給學生,并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完整地評講試卷,告訴學生其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督促學生在今后對其規(guī)避。同時也應在總結課上留給學生一定反思的時間,讓其觀察自己的試卷并分析自己錯在哪里、該不該錯等等,鼓勵學生相互交流以互相起到警示作用。在總結課過后教師應讓學生寫出卷面分析,并提醒其在今后不要犯類似的錯誤,以使其反思發(fā)揮最大功效。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啟發(fā)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參與、課后作業(y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形成反思性學習意識,在自主反思、批判的過程中深化對數學知識所涉及到的思路、方法、策略的認識、掌握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玉英.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反思意識[J].吉林教育,2015(09).
[2] 張平.讓反思成為數學學習的習慣[J].基礎教育論壇,2014(13).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5年黔南州基礎教育科研立項課題“初中學生數學學習反思意識培養(yǎng)研究”(編號:2015B06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西藏拉孜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