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
內(nèi)容摘要:在人與客觀外界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概念經(jīng)過人腦的抽象加工,在言語中轉(zhuǎn)化為判斷。而隱喻作為認知和思維的基本方式,具有主觀性,是認知活動的工具和結(jié)果。本文是對句法、語義、認知三者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研究的一個嘗試,旨在通過范疇映射和理想化認知模型來對比基于隱喻性判斷句的俄漢語語義認知價值取向上的異同。
關(guān)鍵詞:隱喻性判斷句 語義 認知價值取向 俄漢對比
一.引言
萊考夫和約翰遜于1999年出版的《體驗哲學》一書中明確的提出了體驗哲學的三條基本原則: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體驗哲學強調(diào)人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互動性,在這一過程中,隱喻推理發(fā)揮作用,使得大部分的抽象思維轉(zhuǎn)化成為抽象概念。概念和意義在語言層面上反映為語義。隱喻通過范疇映射實現(xiàn)語義的生成,其基本結(jié)構(gòu)外顯為本體與喻體同現(xiàn)的判斷句。劉佳和劉世理首次提出“隱喻語義認知價值取向”這一概念,“是因為隱喻最能反映出語言中的人本因素,隱喻語義的認知具有主觀因素,并通過判斷構(gòu)式實現(xiàn)隱喻語義認知的價值取向”(劉佳2018:48)。我們認為,所謂隱喻語義認知價值取向,即隱喻映射過程中人主觀地對語義進行凸顯、補充以及刪減,使得語義顯現(xiàn)出正負價值的趨向。本文將隱喻的句法和語義整合為“隱喻性判斷句”,旨在通過對比俄漢隱喻性判斷句中本體的語義變化,分析兩種語言在語義認知價值取向上的異同。
二.隱喻性判斷句的界定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判斷是思維的產(chǎn)物。我們通過最基本的判斷對現(xiàn)實場景及實物進行識解,這一過程在語言中表現(xiàn)為判斷句。呂叔湘給判斷句下的定義是:“判斷句——解釋事物的涵義或者判辨事物的異同。”(張和友 2012:2)其原型構(gòu)式為:A+判斷詞+B,該結(jié)構(gòu)通過A和B的語義對比關(guān)系來表達判斷。
判斷詞作為聯(lián)項連接判斷主項(A)和判斷謂項(B),是判斷的標記。漢語中該判斷詞為系詞“是”,俄語中作為判斷詞的一般為系詞“быть”和“являт
ься”。在判斷句中A是被判斷的對象,B是對A作出的判斷,其內(nèi)容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隱喻性的。在描述性判斷句中,A、B兩者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可能是等同關(guān)系、分類關(guān)系、存在關(guān)系、詮釋關(guān)系和合適關(guān)系。(石毓智 2010:460)而我們所說的隱喻性判斷句則不符合上述邏輯關(guān)系。在隱喻性判斷句中,A、B兩者跨越一般邏輯及分類框架的鴻溝,用系詞“是”搭起橋梁,在兩個平行的范疇之間創(chuàng)造超常連結(jié)。其原型構(gòu)式為:A+系詞+B。其中A、B為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二者歸屬不同范疇,且兩者在某一語境中具有某種聯(lián)系。例如:
(1)人類的腦子是個無盡的寶藏。
(2)Время—деньг
и(時間就是金錢)。
應(yīng)該注意的是,漢語判斷句中判斷詞“是”不可替代、不可省略。而俄語判斷句的表現(xiàn)形式除上述加判斷詞的原型句式之外,還可省略判斷詞,使用標記性符號“——”代替判斷詞,或者是無判斷標記的簡單句形式。
三.隱喻性判斷句的語義認知價值取向生成機制
近年來,語言學界對隱喻的主觀性給予了充分的關(guān)注。魏在江從隱喻表達說話人情感、隱喻表達說話人的視角以及隱喻表達說話人的認識這三個方面論述了隱喻的主觀性(魏在江2007:6)。徐盛桓通過構(gòu)建隱喻生成—理解“意識感受性”理論模型,描述了隱喻的思維過程。他提出了隱喻的“悖理性”概念,即隱喻不可能存在于客觀世界中,但會客觀地存在于我們的描述世界里。(徐盛桓 2017:10)隱喻作為人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工具,將分屬不同范疇的兩種事物基于某種相似性超常地連結(jié)在一起,這種相似性不一定是客觀層面的相似,還有可能以認知主體的心理體驗為基準,即主觀層面的相似性,如心理相似和創(chuàng)造相似。其中心理相似是指由于文化、思維、心理體驗等因素使人認為某些事物之間存在相似性。我們把隱喻的這種人本主觀性和本體與喻體間的相似性關(guān)系視作隱喻性判斷句的語義認知價值取向的生成機制。
四.基于隱喻性判斷句的俄漢語義認知價值取向?qū)Ρ燃罢J知闡釋
以本體為“家(家庭)/семья”的隱喻性判斷句為例:
萊考夫于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認知模型(ICM)這一概念,“ICM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某領(lǐng)域中的經(jīng)驗和知識所作出的抽象的、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理解,這是建立在許多CM之上的一種復(fù)雜的、整合的完型結(jié)構(gòu),ICM包括四種認知模型:命題模型、意象圖式模型、隱喻映射模型、轉(zhuǎn)喻映射模型?!保ㄍ跻?006:206)ICM的形成基于互動體驗,必然慣用隱喻模型。
1.俄語中以“семья”為主項的隱喻性判斷句語義認知價值取向
根據(jù)俄語詞典對“семья”的定義以及百科知識,我們可以確定“семья”的ICM至少由以下幾個CM組成:①由婚姻關(guān)系組成的集體;②因血緣關(guān)系組建而成的集體;③由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組建而成的集體;④受共同的生活習慣、責任感、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制約的群體。這四個模型均具有命題意義,屬于命題模型。除以上四個基本的認知模型之外,“семья”還由其他三種模型來對其進行認知補充。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其中的隱喻模型。例如:
(3)Семья―этокр
епость.(家是堡壘。)
(4)Семья―этома
ленькоепредпри
ятие.(家是小型企業(yè)。)
(5)Семья―этоце
пьбраковиразво
довсоднимитемж
ечеловеком.(家是和同一個人結(jié)婚和離婚的枷鎖。)
(6)Семья―этом
аленькаялодочк
а,плывущаявбур
ю понеобозримо
муокеану.(家是一條在海上風暴中航行的小船。)
例(3)將始源域“крепо
сть” 的凸顯特征“堅固和防御作用”映射到目標域“семья”上,成為了“семья”語義特征的一部分——家是穩(wěn)定的堅不可摧的集體。該語義認知價值取向趨于正向。
例(4)中“предприя
тие”與“семья”構(gòu)成映射關(guān)系,對“семья”的語義進行了“家是需要經(jīng)營的”這一認知補充,語義認知價值取向趨于正向。例(5)將“семья”比作“цепь”,認為“семья”具有制約性和束縛性,其語義認知價值取向趨于負向。例(6)與例(9)相對,將“семья”比作“маленькаялодо
чка,плывущая в бурюпонеобозри
момуокеану”,凸顯其不穩(wěn)定性,語義認知價值取向趨于負向。經(jīng)分析我們得到了俄語семья ICM的幾個隱喻模型:⑤家是穩(wěn)定的堅不可摧的集體;⑥家是需要經(jīng)營的;⑦家具有制約性和束縛性;⑧家具有不穩(wěn)定性。
2.漢語中以“家”為主項的隱喻性判斷句語義認知價值取向
根據(jù)詞典釋義,我們可以確定的家(家庭)ICM至少由以下幾個CM組成:①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②以婚姻、血緣、收養(yǎng)或同居等關(guān)系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單位;③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有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人;④古代大夫所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⑤私有財產(chǎn);⑥姓;⑦自稱或稱別人。這六個模型屬于命題模型。此外“家”的語義還由其他三種模型進行補充,其中隱喻模型如:
(7)家是避風的海灣。
(8)家是堅實的靠山。
(9)家是溫床、是愛巢、是安樂窩。
(10)家是一部最真實的電影。
例(7)、(8)和(9)屬于一類,家分別與“避風的港灣”、“堅實的靠山”、“溫床”、“愛巢”和“安樂窩”構(gòu)成映射關(guān)系,是對家的主觀認知補充,凸顯了家的溫暖、舒適與保護性,其語義認知價值取向趨于正向。例(10)將“家”比作“電影”,將電影劇情跌宕起伏的特點映射到家上,凸顯了家庭生活的不穩(wěn)定性,其語義認知價值取向趨于負向。通過隱喻,我們得到了“家”ICM的幾個隱喻模型:⑤家是溫暖、舒適與有保護性的地方;⑥家是不穩(wěn)定的。
3.俄漢主項為“家/семь
я”的隱喻性判斷句的語義認知價值取向異同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基于隱喻性判斷句的俄語和漢語中對“家/семья”的語義認知價值取向具有共性,即都是主觀的認知結(jié)果,且多趨向正向價值,是隱喻性判斷句中判斷謂項的凸顯特征對主項“家/семья”的語義的認知補充和凸顯。但兩者具體的補充語義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除此之外,為表達同一補充語義所使用的語言手段不同,如同樣是補充家的不穩(wěn)定性,在俄語中使用的是“лодочка(船)”,在漢語中使用的是“電影”,這與兩國的國情、文化、歷史以及民族觀念等密切相關(guān)。正如萊考夫所說,“基于人的認知體驗性特點,不同文化類型中勢必有著相同的體驗,而不同的文化也會導致人類體驗的差異性?!保ㄍ跻?005:140)
五.結(jié)語
隱喻性判斷句是人對語義進行認知時所使用的最基本的語言手段,它反映了人認識的主觀性。所謂基于隱喻性判斷句的語義認知價值取向,即在一個完整的句子框架內(nèi),人主觀地對語義進行凸顯、補充以及刪減,使得語義顯現(xiàn)出正負價值的趨向。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基于人本主觀性和本體與喻體間的相似性關(guān)系。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得出結(jié)論:俄漢隱喻性判斷句的語義認知價值取向共性個性并存,這與兩國的國情、文化、歷史以及民族觀念等密切相關(guān)。
參考文獻
[1]劉佳,劉世理,基于判斷構(gòu)式分析的隱喻語義認知價值取向[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48-56頁。
[2]徐盛桓,廖巧云,隱喻“意識感受性”理論模型[J],《外語學刊》,2010年第5期,10-16頁。
[3]石毓智,《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4]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6]魏在江,隱喻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6-11頁。
[7]張和友,《“是”字結(jié)構(gòu)的句法語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