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敏珠
【摘要】六年級是個特殊時期,從知識層面上看,這個年級的數(shù)學已經(jīng)是小學階段一個總結提升的課程,它既要對學過的既有知識進行梳理,又要對初中數(shù)學啟一個承接作用。
【關鍵詞】六年級數(shù)學;精細化管理;互動課堂;思維導圖
開學伊始,因為種種原因,我又一次接到繼續(xù)任教六年級數(shù)學的任務。這對于剛帶過一屆六年級數(shù)學的老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從身心到思想都是一種歷練。
六年級是個特殊時期,從知識層面上看,這個年級的數(shù)學已經(jīng)是小學階段一個總結提升的課程,它既要對學過的既有知識進行一個梳理,又要對初中數(shù)學起一個承接作用。
從學生角度來說,不好管。學生平時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莫名的躁動:不聽老師的說教,自由行動;學習上勁頭不足,有時被動敷衍;尤其表現(xiàn)在課堂上舉手淡然,沉默寡言,作業(yè)敷衍了事,下課還會紛爭不斷。
為了一改六年級學生的現(xiàn)狀,讓自己能輕松上陣,我在數(shù)學課堂上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一、精細化管理,制定數(shù)學常規(guī)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狈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也就是說班級里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制度,公平、公正地進行落實,讓每位同學都心悅誠服,那么教學就事半功倍了。
我在開學伊始制定了如下數(shù)學常規(guī)。
1.每天必帶數(shù)學學習用品:鉛筆、尺子、橡皮、草稿本、量角器等,遇到新課程,需使用新的數(shù)學學具時,提前兩天提醒,當天務必準備好,同桌互查,一周統(tǒng)計一次,全帶者加1分,有沒帶的扣1分。
2.上課思想集中,積極舉手發(fā)言,一次舉手加1分,回答問題得2分,有不同解題思路,根據(jù)實際情況加3—5分。
3.作業(yè)必須用黑筆,訂正時用藍筆,畫線、作圖題目統(tǒng)一用鉛筆,錯題不得使用修正帶,可以用直尺畫兩道斜線,然后在旁邊空白處訂正。作業(yè)時要獨立思考,認真仔細,養(yǎng)成檢查的習慣,檢查時在題目序號旁邊用數(shù)字作記號,1表示檢查1遍,2則表示檢查2遍;全對優(yōu)秀加2分,錯題當天訂正的加1分。
4.一個月為一個檢查周期,全班同學進行分數(shù)統(tǒng)計,作業(yè)訂正核對,20分獲得蘋果貼1個(可以貼在教室爭章欄中),30分獲得一個家庭作業(yè)免做卡,40分獲得獎品一份,累計得分100分寒假(暑假)作業(yè)免做。
一學期下來,學生對于這個常規(guī)總是有幾許期待,期待每個月的總結之時,用得分換取自己心儀的獎品。
二、改變上課模式,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教師問學生答,一問一答學生的思維模式比較僵化,師生互動很難體現(xiàn),生生互動也就更談不上了。新課標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1.小組合作,實踐活動
在上“圓的周長”一課時,先把學生的座位進行調整,四張桌子合拼,四個同學進行小組合作,選好組長,方便對組員進行分工。當老師拋出“同學們猜猜看,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同學們紛紛舉手,有的說與圓的直徑有關,有的說與半徑有關,因為圓的大小由半徑?jīng)Q定。最后我們一致討論出要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測量四個物品的周長,然后計算周長+直徑=?周長-直徑=?周長∶直徑=?三者來研究發(fā)現(xiàn),周長∶直徑這個比值比較特殊,基本上都在3.14左右,由此得出C=∏d.
2.小老師講解例題,教師退居二線
在上圓的面積一課時,有一題外圓內方的圖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積(見圖1)。
課本例題講解是把正方形沿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S=2×1÷2×2=2,學生A看到此方法求面積時,突然靈感爆發(fā),她說自己還有一種計算方法:“我可以把下面的三角形移到上面三角形旁邊(見圖2),這樣組合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是底乘高,而底就是圓的直徑,高則是圓的半徑,這樣更方便了?!薄芭?,是這樣嗎?請你到上面演示、講解給大家看?!睂W生A來到黑板前,大方、簡潔地把圓轉化,然后邊畫邊講述。S=d×r=2r×r=2,同學們聽懂之后,報以熱烈的掌聲。在課堂上,我不斷地鼓勵孩子們離開座位走到黑板前來說想法,一次次的歷練讓他們更加自信了。
3.互動課堂多層次展示
現(xiàn)在學校使用精準化教學,互動課堂能更多層次地展示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把學生的解題思路拍照上傳,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學生看著自己的作品能在眾人面前展示,高興之情,溢于言表?;诱n堂還能根據(jù)學生的錯誤,及時轉變教學策略,及時查漏補缺。
4.數(shù)學故事引入課堂
數(shù)學課堂精彩動人,學生自然就會打心底喜歡數(shù)學課。故事的神奇就在于人人都想聽,一個三歲的小娃最安靜之時莫過于聆聽故事的那一剎那,對于六年級的孩子而言,在數(shù)學課堂上聽到一些聞所聞未聞、新奇又有懸念的故事也是一種享受。我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往往會根據(jù)教學內容穿插幾個數(shù)學故事。如在上“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測量”時,我向他們講述“阿基米德排水法測量王冠”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只有專注才會成功。復習“公倍數(shù)”時,我會講述“老娘舅分馬”的故事:父親臨終前把3個兒子叫到跟前,說自己留給他們的唯一遺產是17匹馬,大兒子工作時間長分1/2,二兒子分1/3,小兒子分得1/9,說完就與世長辭了。既不能殺馬又要按照父親的遺囑,該怎么分呢?通過故事的講述,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的神奇。
三、改變評價策略,體驗成功
1.布置分層、彈性作業(yè)
我們都知道班級學生總會有差異,如果每個學生的作業(yè)一刀切,題題都做,勢必給自己和學生都帶來痛苦,與其大家痛苦,還不如愉快地“分一分”:口算、課堂作業(yè)人人必做;作業(yè)本中打*題,允許學生申報不做(根據(jù)學生實際,不做的學生數(shù)控制在全班總人數(shù)0.5%的范圍內);隔天一題數(shù)學思維訓練題,擂臺挑戰(zhàn)(自愿),可以和同學一起探討解決,做出的集體加5分。雙休日利用家校幫,布置一些彈性作業(yè),如畫一畫圓,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數(shù)等,讓學生享受輕松作業(yè)。
2.學科整合,布置作業(yè)
數(shù)學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與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整合課程,整合作業(yè),讓數(shù)學學科和其他學科水乳交融,更好地理解已學知識。例如,上“圓的周長”時,學生通過測量、計算、總結,復合圖形移動后求周長等一系列活動,對周長又有了一個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于是乎我聯(lián)合語文教師,布置一篇內容為圓的周長的數(shù)學日記,學生就有內容可寫,而且字里行間都比較真實貼切。其中有一位學生在周記中這樣寫:“圓,一中同長也。我覺得我的老師就是圓心,我們每個學生就是圓上任意一個點,她對我們每個學生都是相等長度(半徑)的關愛……”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細膩的感受,我不禁為孩子們的敏銳而稱贊。認識周長后我還聯(lián)合美術教師, 以圓為主題出一期小報,同學們非常喜歡。
3.思維導圖復習鞏固
思維導圖是一種化繁為簡的學習方法,如果能學會并用好思維導圖,就有助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理清思路,有利于學習的思考和理解,對數(shù)學學習的記憶和日后的復習都有極大的幫助。本學期,我讓學生設計了圓的思維導圖,孩子們從圓的各部分名稱,如圓心、半徑、直徑,到圓周長推導、面積推導,圓環(huán)面積計算、外圓內方正方形面積和圓面積之比……一個單元的內容,孩子們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用形象的思維導圖一一展示了出來。
六年級孩子喜不喜歡數(shù)學,其實很大程度取決于你我的教學,只要我們用心澆灌,花兒定會盛開。
【參考文獻】
[1]王彤.智慧型教師的誕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