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芙英
摘 要:在新的教學改革的不斷推動下,原來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難以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在這種形勢下,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小學階段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啟蒙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是孩子接受中華文化熏陶、提高人文修養(yǎng)的起點,它既豐富了小學生的專業(yè)文化知識,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小學階段是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人文教育,提高語文課堂的人文氣息,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見識,還有助于小學生陶冶情操,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精神品質。因此,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氣息十分關鍵,基于此,對如何增強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氣息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人文氣息;課堂構建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注重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于思維意識的萌芽階段,可塑性較高,語文教師要把握孩子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及時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維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重視人文教學,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的優(yōu)勢
小學語文課程教育功能強,語文教師應該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方針,明確自己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扮演的角色及應達到的課堂效果,教學目標中應加入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只注重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與知識的傳授,以成績?yōu)閷蛘归_教學,忽視了學生品質的養(yǎng)成,導致語文教學的功利性、目的性較強。由于語文教學擁有獨特的語言優(yōu)勢,在教學過程中,極易引起學生個人情感和精神的共鳴,對塑造小學生的人格意義重大。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中加入了人文因素,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把握和利用語文課程的獨特優(yōu)勢,在教學過程中貫穿人文氣息,增強對小學生的人文教育。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形勢下,社會各界對當代小學生人文教育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不再僅僅片面關注學生的成績,以成績論好壞,而是更加注重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yǎng),讓學生先做人,后做事。人文教育并不是游離于課本之外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它是一種精神品質的熏陶與感染,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小學生的社會閱歷膚淺,生活經驗不足,在小學階段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小學生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質,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深遠。人文教育與知識教育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語文課堂上貫穿人文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學設計中提高人文氣息,增強人文熏陶
1.剖析課文內涵,挖掘人文精神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明確文章人文教育的目標,在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挖掘文章的人文內涵,找準人文教育的切入點,適時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而不能生搬硬套,這樣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掌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仔細鉆研教材,整理其中人文教育的要點,教學目標不能僅僅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這兩個維度展開,更要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在明確人文教育的教學目標后,語文課堂上要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強對學生的人文熏陶,提高課堂感染力和帶動力。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靈活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并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教師要把人文教學常態(tài)化、具體化,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皮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2.學習名人名篇,感受人文氣息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膾炙人口、教育意義極強的著作,可以加強學生對這類文章的誦讀,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把握中心思想。教師要充分剖析文章的內涵,進行情景教學,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走進作者內心深處,帶動學生的情緒,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體會文章的意境美。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將自己的感受分享給學生,不能以自己的體會束縛干擾學生的想象,而是恰當?shù)匾龑W生,幫助他們理解其中的內涵,把握文章的脈絡,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3.注重語文實踐,提高人文修養(yǎng)
素質教育推動下,語文課堂的組織形式不再是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的灌輸,而是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下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氣氛更加活潑。語文實踐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教師應定期有計劃地組織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例如,可以組織知識朗讀競賽等,豐富小學生的學識,開闊小學生的眼界,使小學生在競賽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
綜上所述,為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與時俱進,充分利用語文課程的獨特優(yōu)勢,注重將人文氣息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在掌握課堂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高人文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形成正確的思維觀念。
參考文獻:
[1]陳立娟.中小學語文教學人文精神教育途徑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6.
[2]劉君.論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氣氛的營造方法[J].傳播力研究,2017(143).
[3]楊靜華.以課堂為陣地,攻占人文高地:探究小學語文教學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措施[J].新教育,2015(10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