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震宇
摘? ? 要: 本文首先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提出了我國高校境外辦學行為動因的理論模型,接著通過面向27所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發(fā)放并回收的274份有效問卷采集相關數據,借助結構方程模型的估算方法檢驗理論模型的動因路徑,最后,在驗證理論模型動因路徑正確的基礎上,從政府和高校兩個層面,提出了推進我國高校境外辦學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計劃行為理論? ? 境外辦學? ? 動因
1.問題的提出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全球性趨勢。我國高校境外辦學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能為我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注入活力外,更是有效宣傳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對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自2011年蘇州大學在老撾首都萬象創(chuàng)辦老撾蘇州大學,開創(chuàng)中國高校境外辦學之先河以來,中國高校的境外辦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英國校區(qū)、北京語言大學東京學院等項目紛紛落地。根據全國首屆高校境外辦學研討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共有2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84所高校開展境外辦學,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共128個。
與之相比,截止到同一時期,全國經審批機關批準設立和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已達2600個左右。也就是說,相對于國外高校的開花結果,中國名校在海外的生根發(fā)芽還遠未成氣候,這顯然與我國高等教育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因此,在進行系統調查與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尋找我國高校境外辦學的關鍵驅動因素,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激勵與保障政策,對推動我國教育體系走向世界教育中心尤為必要。
由于我國境外辦學起步較晚,因此當前圍繞其動因開展的研究還比較欠缺,大多數國內學者是基于對國外政府推動高校境外辦學行為的分析,提煉可供我國借鑒的思路與方法。例如:李艷和車偉民(2013年)運用文獻法和描述法,分析了澳大利亞為跨境教育的競爭力,認為國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進高校境外辦學:一是將高校境外辦學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二是完善跨境高等教育的質量監(jiān)管體系;三是完善相關政策法律;孫珂在(2017年)運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國新澤西州政府出臺的境外辦學具體規(guī)定流程和材料審核要求,說明了社會組織機構對高校境外辦學支持的重要性等。少數學者(鄢曉,2016)立足中國高校進行的探索性分析也多建立在文獻閱讀的主觀經驗總結或是個別高校的調研分析,缺乏系統性和一般性。
國外學者針對其本國高校境外辦學的動因進行的研究相對比較豐富,例如:Aigner等學者(1992)認為推動高校境外辦學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關注國際安全、提高經濟競爭力以及加強國家間的相互了解;Simon(2006)提出高校建立境外分校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提升高校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形象;立陶宛學者Egle和Asta(2014)則指出拓展學術是高校開辦境外分校的重要因素,學者Stanfield(2014)亦認可這一說法。Davis(2014)通過研究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設立卡塔爾分校的動機,提出一所高校啟動開辦境外分校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主辦國贊助方的邀請、高校的雄心戰(zhàn)略以及本國政府的支持等。
這些研究對推進我國高校的境外辦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一個國家的教育離不開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亦離不開這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以及教育、文化傳統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所以,唯有立足于我國現實背景進行的研究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導我國高校境外辦學的實踐。
鑒于此,本研究將首先基于計劃行為理論(Planned Behavior Theory),系統地提出推動我國高校境外辦學行為的動因模型,接著向高校管理人員及教師隊伍發(fā)放問卷,采集理論模型所需相關數據,借助結構方程模型的估算方法檢驗理論模型的動因路徑,最后,在驗證理論模型動因路徑正確性的基礎上,圍繞如何促進我國高校境外辦學行為提出政策建議。
2.理論模型
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境外辦學的動因,本文引入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Planned Behavior Theory)。這一理論自提出以來,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不同領域的行為研究,并被證實能顯著提高研究對行為的解釋力和預測力。而高校境外辦學,歸根結底是高校決策者的一種“行為”,因此引入計劃行為理論進行解釋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依據計劃行為理論,意圖,即個體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為的傾向,是影響行為最直接的因素,對行為意圖的測量,可用來預測實際行為的產生。同時,行為意向又受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其中,主觀規(guī)范和行為態(tài)度揭示了個體行為的“希求感”,而行為控制力則解釋了個體行為的“可行性”(丁明磊,2008)?;谏鲜隼斫?,本文勾勒出理論模型的大體框架如下:
高校境外辦學的前導因素是產生境外辦學的意圖,辦學意圖的強度直接影響高校是否做出境外辦學的行為。因此,考察高校境外辦學的動因可以從考察影響高校產生境外辦學意圖的因素著手。高校產生境外辦學意圖有兩個主要驅動因素,分別是境外辦學的希求性和可行性。其中,希求性指的是高校對境外辦學的渴望,而可行性則是在衡量學校內外部資源后對境外辦學的可達成性的判斷。與個人行為類似,高校只有在產生境外辦學的訴求,并且綜合評價認為這一訴求具有可行性后,才會產生境外辦學的意圖并進而做出境外辦學的行為。
依據內外因素理論,希求包括內部和外部兩部分,內在需求指的是個體完成某一行為能夠滿足自我的即時需求,如完成某項工作而獲得的體驗感和滿足感等;外在動因是指個體行為意外的其他需求,如他人或社會的認可等。結合學者們的已有研究(Knight,2006;孟照海,2009;趙哲和陶梅生,2011;劉娜,2016;鄢曉,2016),本文將高校境外辦學希求的內部需要提煉為六個,分別是:提高高校國際聲譽,增加收入,拓展學術,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開拓教師國際化視野和增強學生國際理解水平。將外部需要提煉為五個,分別是:傳播中華文化,彰顯教育軟實力,推動經濟增長,滿足輸入國需求和知識的普遍性。
同樣,高校做出境外辦學可行性的判斷亦源于對內外部資源的綜合衡量。結合學者們的已有研究(陳學飛,2000;劉子忍,2007;楊啟光,2011;Stanfield,2014;孫珂,2017),本文將高校境外辦學的可行性分為內在可行與外在可行兩部分。其中,內在可行性包括六個:高校制定境外辦學的具體策略和規(guī)劃,高校具有良好的境外高校交流基礎,高校教職工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高校相關機構和人員配備完善,高校設有境外辦學相關項目經費以及高校境外辦學具有強勢學科支持;外在可行性包括五個,分別是: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科技化,國家為高校境外辦學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國內學者及相關社會組織積極推動高校境外辦學,國家部委或省內為高校境外辦學提供相關項目資助以及境外高校、機構為高校境外辦學提供項目資助。圖2是高校境外辦學意圖動因的直觀展示。
綜上所述,高校境外辦學的前導因素是產生境外辦學的意圖,而境外辦學意圖是在產生境外辦學的希求和衡量境外辦學可行性的基礎上萌生的,因此辦學希求與可行性是產生境外辦學意圖并進而做出境外辦學行為的驅動因素。進一步地,高校境外辦學希求包括內外部需求,可行性亦包括內部可行和外部可行。理論模型的邏輯關系將在下文通過實證予以驗證。
3.實證研究
3.1研究設計
對上述理論模型的傳導路徑予以驗證,需要檢驗以下三個假設:
假設1:高校境外辦學希求性與高校境外辦學意向呈正相關;
假設2:高校境外辦學可行性與高校境外辦學意向呈正相關;
假設3:高校境外辦學意向與高校境外辦學行為呈正相關。
而驗證上述假設首先需要對高校境外辦學行為、辦學意向、辦學希求性及可行性做出度量。依據理論模型的闡述,辦學希求性及可行性可以分別通過內外部共計11個子方面進行衡量,而辦學意向和辦學行為,在參考學者已有研究并結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分別從如下5方面進行衡量:
依據上述設定,本文編制了《高校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問卷調查表》來采集相關指標的度量信息。問卷表的編制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即“非常同意”“比較同意”“中立”“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等級,并以5、4、3、2、1分,分別表示與被測對象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問卷以教師個人作為樣本單位,調查對象包括高校國際合作處(部)、校長辦公室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在職教師,以及少量部分普通在職教師。問卷的發(fā)放主要通過微信、QQ和郵箱等方式向調查對象發(fā)送問卷鏈接并電話確認填寫的方式進行。由于高校境外辦學更多涉及的是國內重點高校,所以在調研比例上更側重了985院校。
對模型路徑的檢驗將借助結構方程模型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是一種建立、估計和檢驗因果關系模型的方法。模型中既包含有可觀測的顯性變量,也可能包含無法直接觀測的潛在變量,可以替代多重回歸、通徑分析、因子分析、協方差分析等方法,清晰分析單項指標對總體的作用和單項指標間的相互關系,非常適合本研究所要進行的多路徑檢驗。
3.2調研與數據檢驗
本次調研共發(fā)放問卷283份,回收有效問卷274份,調查對象覆蓋高校27所,所述學校來自985、211和普通本科三種類型,其中來自985院校的共有186位(占67.88%),原211院校有36位(占13.14%),普通本科院校52位(占18.98%),覆蓋層面較為全面。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如下表2所示。
對調查數據做出進一步分析前,本文測度了樣本數據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數來考察獲取數據的可信性,以及數據的KMO檢驗系數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系數來考察獲取數據的有效性。Cronbachs Alpha系數的計算結果為0.938,超過0.9,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KMO測度值為0.785,大于0.7,且Bartlett球形檢驗的P值為0.000,小于0.05,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適合做進一步的數據分析。
3.3實證分析
在以上數據檢驗的基礎上,首先運用AMOS軟件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考察理論模型與觀測數據的整體擬合度,所得結果如表3所示。
從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看,模型的各項擬合度指標都達到0.90以上,而且RMR(均方根殘差)值為0.035,χ2/df<5,達到可接受水平,說明該模型與觀測數據的整體擬合程度比較好。
模型符合擬合度檢驗后,進一步進行模型路徑系數的測定,估算出的路徑系數與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與估算結果對應的結構方程模型如圖3所示。
依據路徑估算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結論:
1.路徑1(C.R.=26.884>1.96,P<0.05顯著),說明該路徑系數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即本文設置的高校境外辦學的內部需要反映了高校境外辦學的希求性。
2.路徑2(C.R.=15.755>1.96,P<0.05顯著),說明該路徑系數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即本文設置的高校境外辦學的外部需要反應了高校境外辦學的希求性,結合路徑1的測度結果,本文測度希求性的問題設置具有合理性。
3.路徑3(C.R.=27.803>1.96,P<0.05顯著),說明該路徑系數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即本文設置的高校境外辦學的內在因素反映了高校境外辦學的可行性。
4.路徑4(C.R.=25.208>1.96,P<0.05顯著),說明該路徑系數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即本文設置的高校境外辦學的內在因素反映了高校境外辦學的可行性。結合路徑3的測度結果,本文測度可行性的問題設置具有合理性。
5.路徑5(C.R.=4.642>1.96,P<0.05顯著),路徑系數為0.112,說明高校境外辦學的希求性與辦學意圖正相關,且相關關系顯著。理論模型中的假設1得到驗證。
6.路徑6(C.R.=4.318>1.96,P<0.05顯著),路徑系數為1.111,說明高校境外辦學的可行性與辦學意圖正相關,且相關關系顯著。理論模型中的假設2得到驗證。
7.路徑7(C.R.=25.208>1.96,P<0.05顯著),路徑系數為0.990,說明境外辦學意圖直接影響境外辦學行為。理論模型中的假設3得到驗證。
本文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提出的高校境外辦學動因理論模型的全部路徑都得到驗證:即高校對境外辦學的需求和對境外辦學可行性的判斷是高校做出境外辦學行為的重要動因。對高校境外辦學的需求來源于高校自身拓展學術研究,提升高校國際地位的內在需求和國家傳播中華文化,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等外部需求兩種;而對境外辦學可行性的判斷則是在結合高校內外部資源的基礎上做出的綜合判斷。
觀察路徑5和路徑6的路徑系數,境外辦學希求性對境外辦學意向的影響為0.112,遠小于境外辦學可行性的1.111,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制約高校產生境外辦學意向的主要原因是境外辦學的可行性,而非需求的迫切程度。這一推論也與當前中國高校境外辦學的現狀相吻合:國家和高校都迫切希望能更快更好地推進境外辦學,但由于我國境外辦學起步較晚,缺乏相關經驗和資源,境外辦學實踐受到一定的制約?;谝陨涎芯拷Y果,下文將從政府和高校兩個層面為推動我國高校境外辦學提出政策建議。
4.政策建議
從政府層面看,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推進我國高校的境外辦學行為:
其一,制定政策法規(guī),暢通辦學渠道。政府相關部門要在多方調研基礎上對我國高校境外辦學的相關內涵進行界定、對高校境外辦學的具體要求以及辦學類型等進行說明,明確高校境外辦學的審批程序,精簡審批手續(xù),降低高校境外辦學的審批成本,為高校境外辦學提供良好的基礎環(huán)境;
其二,加大經費投資,擴大學歷互認。政府除了要做好高等教育境外辦學的資金支持規(guī)劃,加大投資力度外,還可以考慮鼓勵校采取多種方法吸引社會的資金投入,開辟暢通多樣化的籌資渠道,形成政府、高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經費的融資渠道,為高校境外辦學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此外,由于學歷互認問題是高校境外辦學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政府要積極利用WTO的有關條款,進一步擴大學歷互認國家范圍,促使我國高校的學歷學位機制與更多國家和地區(qū)接軌。
其三,傳播中華文化,增強高校海外認可度。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交往不斷加深。政府利用我國當今在世界的影響力,借助“孔子學院”等已有的境外辦學機構和其他文化傳播渠道,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的認同感以及教育制度在世界的認可度,降低高校海外辦學的文化差異門檻。
從高校層面看,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推進自己的境外辦學行為:
其一,明確辦學定位,豐富辦學形式。高校要依據自身實力和發(fā)展定位,制定好科學合理的境外辦學規(guī)劃,預計有可能面臨的困難,做好相應的應急預案,以便能及時采取解決措施。同時,高校要發(fā)揮好強勢學科的優(yōu)勢作用,與辦學當地的實際需求結合,開設具有我國特色和本校優(yōu)勢的專業(yè),增強自身競爭力。此外,除了獨立辦學外,高校也可以考慮與國外政府認可的規(guī)范教育機構聯合辦學等多種辦學形式,以降低辦學難度,擴大境外辦學規(guī)模。
其二,設立組織機構,完善隊伍建設。高校要設立國際合作處等專門負責境外辦學的常設的組織機構,指導和保障境外辦學有步驟地展開。同時,在選拔和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境外辦學的需求,有比例地提拔和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為境外辦學做好人才儲備。
其三,統籌國內外資源,創(chuàng)建中國品牌。各國高校境外辦學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在于其強勢學科的基礎和品牌效應的保障。我國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歷經百年辦學歷史,已有諸多學科邁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這為我國高校境外辦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高校要發(fā)揮好本校強勢學科的競爭優(yōu)勢,結合國內相關支持政策和國外輔助資源,著力打造自身的品牌效應,提高本校境外辦學機構的國際認可度。
參考文獻:
[1]Aigner J. S..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versity: Making It Work[J]. 1992:24.
[2]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0-211.
[3]Egle G. ,Asta R..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 Framework and Strategy[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0):301-308.
[4]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s,New Challenges[M]. Pari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2006:16-20.
[5]Stanfield, D. A..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es: Motivation, Strategy, and Structure[J]. Dissertations & Theses- Gradworks, 2014.
[6]丁明磊.創(chuàng)業(yè)自我效能及其與創(chuàng)業(yè)意向關系研究[D]. 天津:河北工業(yè)大學,2008.
[7]李艷,車偉民,高源婕.澳大利亞發(fā)展跨境教育國家競爭優(yōu)勢戰(zhàn)略的啟示[J]. 中國高教研究,2013(11):63-66.
[8]劉娜.關于澳大利亞跨國高等教育的初步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9]劉自忍.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初探[D]. 重慶:西南大學,2007.
[10]孟照海.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因及其反思[J]. 現代教育管理,2009(7):16-19.
[11]孫珂.美國高校境外辦學的政策和實踐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2017,30(01):50-56.
[12]鄢曉.我國高校境外辦學的動因分析和對策建議[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3):66-70.
[13]楊啟光.教育國際化:進程與發(fā)展模式[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03-115.
[14]趙哲,陶梅生.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多維動因探析[J]. 中國成人教育,201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