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范玉偉 徐秀芝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日益加快,老年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死亡疾病之一,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同時,研究發(fā)現,腦血管疾病不但會影響患者生理健康,還會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異常[2-3]。因腦血管疾病病程較長、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容易復發(fā),老年人容易產生抑郁心理,較長時間可發(fā)展為抑郁癥,檢出率較高,常伴有興趣喪失、失望悲觀、食欲不振、睡眠障礙等癥狀[4]。對我院收治的老年腦血管疾病伴抑郁癥患者進行觀察與干預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4例老年腦血管疾病伴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7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為62~85歲,平均年齡為(70.52±5.87)歲,發(fā)病時間為3~42 h,平均發(fā)病時間為(11.74±1.78)h,病程為1~10 d,平均病程為(3.61±0.83)d。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為60~86歲,平均年齡為(71.16±6.08)歲,發(fā)病時間為2~41 h,平均發(fā)病時間為(11.63±1.85)h,病程為1~11 d,平均病程為(3.73±0.87)d。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比較。
納入標準: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5],且經CI、MRI等影像學確診;病例資料完整;所有患者與患者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既往精神病史或正在服用精神病類藥物的患者;存在藥物禁忌證的患者;有嚴重認知障礙、意識障礙等無法配合治療者;有其他慢性病史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規(guī)范化腦血管疾病常規(guī)治療控制病情,同時給予抗抑郁藥物阿米替林(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0561,規(guī)格:25 mg/片)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一次25 mg,2~3次/d,持續(xù)給藥14 d后,增加劑量為150~250 mg/d,一日3次,連續(xù)治療30 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明確患者的基本訴求,并給予充足的尊重與理解,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與依從性,同樣連續(xù)治療1個月。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來評價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包含個人基本信息、社會基本信息、焦慮、遲滯、睡眠障礙等內容,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情緒越大。若評分為7~16分,表明患者存在輕度抑郁,評分為17~23分,表明患者存在中度抑郁,評分為24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將兩組患者的療效等級分為三級,顯效、有效與無效。顯效為患者腦血管疾病相關癥狀基本消失,精神狀態(tài)無異常,HAMD評分改善程度≥80%;有效為患者腦血管疾病相關癥狀明顯好轉,精神狀態(tài)基本正常,HAMD評分改善程度≥50%,且<80%;無效為患者腦血管疾病相關癥狀沒有好轉甚至加重,精神狀態(tài)異常,HAMD評分改善程度<50%。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4.59%,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8.38%。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HAMD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腦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語言、肢體等功能異常與認知缺損,常會并發(fā)各種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郁、恐懼、自卑等,尤其在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抑郁的發(fā)生率較高,多處于中度抑郁,對患者的身體、生活與家庭都帶來巨大的威脅[8-9]。雖目前并未有抑郁癥增加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的明確機制,但眾多研究表明,腦血管疾病中抑郁癥已成為獨立危險因素,會影響腦血管疾病的恢復,也會對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造成不良影響,導致形成惡性循環(huán),影響患者的轉歸與康復,因此,老年腦血管疾病伴抑郁癥的治療也逐漸受到重視[10-12]。阿米替林是一種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物,通過阻斷5-羥色胺再攝取及去甲腎上腺素過程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但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結合有效的心理治療,對于改善患者抑郁情緒,促進康復效果尤為重要。研究中,實施心理干預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4.59%)高于單純采用藥物治療的對照組(78.38%)(P<0.05),結果表明,結合心理干預對于老年腦血管疾病伴抑郁癥患者的療效更佳。同時,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抑郁情緒較對照組顯著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治療效果。綜上所述,在對老年腦血管疾病伴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中,醫(yī)護人員應重視心理干預,讓患者與患者家屬認識到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不能只依賴藥物治療,才能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HAMD評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