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
摘要:新形勢下扶貧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是“精準扶貧”,將“精準扶貧”理念引入高校資助工作,是“精準扶貧”工作在教育領域的體現,也是解決貧困學生經濟問題的重要途徑。建立“助困、扶志、強能”的多方位資助體系;構建科學化貧困學生識別模型,實現精準資助;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堅持“育人先育心”,強化積極心理教育,推動資助工作有序發(fā)展。
關鍵詞:資助;資助管理;精準扶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把精準扶貧作為戰(zhàn)略舉措,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先扶智,學生資助工作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保障,有助于教育公平基本政策,是促進國家教育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實踐載體。在社會經濟發(fā)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從育人視角出發(fā),把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際問題與人才培養(yǎng)緊密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理念和資助形式,探索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是時代賦予高校的社會責任。
一、當前大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資助工作作為教育扶貧的核心內容之一,應緊跟國家扶貧工作的總體戰(zhàn)略部署,以“精準扶貧”思想為基本理論和指導方針,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在教育領域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思想,積極開展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以“精準資助”為核心的新時代學生資助工作。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構筑“獎、貸、勤、助、補”等多維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從資助工作機制上保障了“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貧困失學”,貫徹了國家教育公平政策。作為國家教育扶貧的主要陣地,以“精準扶貧”思想重新審視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困難群體識別難以做到精準
高校的資助工作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往往忽略對學生情況的深入區(qū)分,加上各生源地的民政部門對于歸屬地困難學生認定不具體,高校在保障資助到位的前提下,難免對資助對象缺乏精準的識別和界定,造成資助范圍求大求全,粗放有余而精細不足,使得一些家庭不困難的學生容易渾水摸魚,而對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來說學校資助有如“隔靴搔癢”,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一)幫扶措施難以精準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致貧的主要原因和家庭背景不同,對于資助的需求不同;而同樣困難的學生在不同階段個體需求也存在差異。然而,高校的資助工作缺乏創(chuàng)新思路,缺少個性化和精細化,忽略了困難學生的特殊需求,缺乏動態(tài)分析,工作形式不夠豐富,工作目標過于功利,易錯過最佳時機,影響資助工作效果。
《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指出,經濟困難的標準是依據該家庭的人均年收入與當地人年均收入之間進行比較確定的。但由于地區(qū)經濟差異,各地人均收入存在較大差異,導致貧困生的審核標準難以量化,在實際操作中認定多依據鄉(xiāng)鎮(zhèn)級以上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難以進行有效監(jiān)督審查,極易出現偽造貧困證明的現象。高校存在審批自主性過大、弱勢監(jiān)督問題。
(三)精神貧困有待解決
高校資助工作主要集中在物質層面,重視用解決學生經濟困難,而容忽略了困難學生精神的重塑,以及受助后的心理疏導。經濟困難學生往往更敏感,缺少歸屬感,心理落差和壓力較大,社交能力弱等問題,這些都很難用單純的物質資助來解決。部分受助學生“等、靠、要”的思想嚴重,缺少自立自強的意識,缺少感恩意識,資助工作本身的人文關懷和育人訴求被弱化,難以從根本上讓學生感受生活的滿足,無法實現“精神脫貧”。
滿足經濟困難學生的物質需要是資助政策的根本,引導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感恩之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才是資助政策的最終目標。但目前在經濟困難學生中,存在“過河拆橋”的現象,即在申請資助時積極表現,一旦獲得資助,非但不懷揣感恩之心繼續(xù)努力,反而回過頭來責怪資助金額不夠、申請過程煩瑣等。而反觀高校對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情“走形式、走過場”現象仍然客觀存在,難以對學生形成有效的思想引導。
(四)合理配置資金及其結構
資金既是資助政策的核心問題,在現有的資助政策體系中,資助資金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其投入資金占資金總體的90%以上。自資助政策實施以來,盡管政府連年擴大財政投入,但是相比于整個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該資金投入量仍略顯不足。調查結果顯示,有19.48%的受助學生認為目前國家助學貸款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額度太低。此外,在“獎”“貸”“助”“補”方面存在依賴助學金的問題。調查表明,超過60%的受資助學生沒有采用助學貸款獲得資助。目前,資金使用模式存在兩大隱患:一是學生更愿意爭取國家助學金、校內助學金,導致“爭困不爭優(yōu)”;二是助學貸款沒有發(fā)揮可持續(xù)作用,難以緩解政府財政投入的壓力。
二、提升大學生資助政策效果的對策
(一)建立“助困、扶志、強能”的多方位資助體系
要構建一個兼顧“助困、扶志、強能”的多方位資助體系,以助困為前提,確保沒有學生因貧困而輟學,同時盡量減少無償資助,采用獎學金或勤工助學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努力獲得資助;以扶志為手段,通過專項心理輔導、思想教育等,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領,消除學生“等、靠、要”的思想,引導其樹立無論出身如何,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價值觀念;以強能為目標,給學生經濟資助不如鍛煉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校內各類教育資源,采用勤工助學、素質拓展等方式,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其中,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
(二)構建科學化貧困學生識別模型,實現精準資助
高校要制定在校大學生日常消費行為以及其自身家庭經
濟條件的合適指標,構建評估在校大學生經濟水平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后勤、校醫(yī)院、超市、食堂等學生消費場所作為指標的統(tǒng)計依據,統(tǒng)計一段時期內大學生在各個指標上的表現情況,并形成規(guī)模較為合理的樣本集。利用聚類、支持向量機、人工神經網絡等數據挖掘算法,分析學生在日常消費中的行為表現,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識別模型,并對在校大學生的經濟情況進行精準識別,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認定提供參考依據。同時,還要探索實行問責制,對錯誤認定的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問題,仔細分析原因,發(fā)現一例,追責一例,處理一例,確保資助政策在公平的環(huán)境下運行。
(三)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有必要在持續(xù)增加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引導、促進社會企業(yè)和公益性團體增加資金支持,同時建議、鼓勵學生盡量選擇國家助學貸款,逐步形成以學生自主償貸資金為主體,以企業(yè)和公益性團體資金為補充,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保障的多元化資金來源體系。在政府層面,既要持續(xù)加大資金投入,又要利用媒體、網絡等宣傳渠道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引導社會大眾關注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吸引社會資本,分擔財政壓力;在高校層面,要積極探索校企聯動助學的新渠道,主動尋求校企合作,吸納企業(yè)資金資助貧困學生,輸送優(yōu)秀人才促進企業(yè)發(fā)展,實現合作共贏;在政策體系層面,要調整各類資助政策比例,提升助學貸款的比例和作用,從政策宣傳、機制保障上人手,簡化申請程序,提升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積極性和成功率。
(四)堅持“育人先育心”,強化積極心理教育
在開展資助工作中,要堅持“育人先育心”,加大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幫扶。一方面,高??梢砸劳休o導員、班主任等學生工作的一線人員定期開展心理排查工作,既要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困難做到動態(tài)掌握,又要及時發(fā)現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隱患的學生,進行必要的干預、幫扶和轉介,確保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正面精神引導,幫助其建立起積極心理,既要有應對挫折困難的強大心理,又要有感恩之心和知恩圖報的品質,鼓勵學生逐步完成從自助到助人的轉變,幫助學生實現“精神脫貧”,進而培養(yǎng)出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結語
獲得資助有助于減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使其將更多的時問和精力放在學習上,有助于增加學習動力和改善學習狀況;獲得資助使得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有助于減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壓力,促使其更愿意與人交流以及參加各項課外活動;獲得資助有助于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yè)能力中的專業(yè)技術能力、工作基本素質能力、白我管理能力、白學能力以及求職能力,更好地為就業(yè)做準備。同時,高校應更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人生觀和生活觀教育,加強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積極培養(yǎng)學習能力及綜合能力,為廣大家庭經濟困難生提供各種鍛煉能力的平臺,最終要把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思想政治素養(yǎng)過硬、業(yè)務能力精湛和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的新一代大學生?!爸в恕奔仁俏覈咝4髮W生資助的方向,也是今后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悅.新形勢下高校資助工作育人功能實效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27-29.
[2]季楓.高校貧困大學生發(fā)展性資助研究[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6):74-76.
[3]劉曉杰.“精準扶貧”思想下的大學生“精準資助”[J].教育教學論壇,201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