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芳
摘 要:幼兒園音樂活動是幼兒自主表現、自主創(chuàng)新的方式和途徑。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而想象是游戲的前提,我們應該營造氛圍,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展開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翅膀,并讓他們分享彼此在想象中得到的快樂。在音樂游戲活動中,教師將“教”與“玩”看成是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大膽放手讓幼兒“玩”,既會提高教師 “教”的有效性,又會讓幼兒在教師的“教”過程中不斷獲取知識。
關鍵詞:幼兒音樂;游戲活動;“教”與“玩”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2-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6-0112-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因此,在幼兒音樂活動中,我們應抓住幼兒愛玩好動的天性,將幼兒喜愛的游戲形式有效地融入音樂活動中,寓教于“玩”,正確處理音樂活動中 “教”“玩”二者的關系,把幼兒音樂活動中“教”與“玩”有效融合,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一、重教輕玩的填鴨模式
在歌唱活動中往往遵循著這樣的模式“教師范唱一遍—幼兒輕唱一遍—幼兒表演唱一遍”。特別是在表演唱環(huán)節(jié),看似是幼兒自主討論為歌曲創(chuàng)編動作,其實只不過是幼兒是在“被編創(chuàng)”的過程,最終幼兒表演還是“整齊劃一”的。它僅僅是為了達成教師活動計劃中某一目標,照著教師教學活動設計的預設目標進行流水作業(yè)。這樣固守傳統、傳統不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斷地影響幼兒個性的發(fā)展,阻礙幼兒創(chuàng)造力和美學感受力的提升。例如中班韻律活動“跟我來做操”,它的活動難點是“鼓勵幼兒感受歌曲旋律及內容,自主創(chuàng)編動作”。許多教師在解決這一難點時,常常是以師幼討論的形式,按歌曲的樂句或小節(jié)共同創(chuàng)編動作;接著,教師完整示范創(chuàng)編的動作;最后,幼兒跟隨教師和著音樂舞蹈。顯然,目標中的“自主”二字并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幼兒的集體創(chuàng)編、律動僅僅只是教師功利化完成任務的指定過程。這樣教師在組織音樂課堂教學中,在活動設計、引導和互動上,需要進一步改善,給予幼兒更為輕松的活動氛圍,更多感受、體驗、創(chuàng)作、表現的機遇與空間。
二、音樂活動的“教”與“玩”
集中教育活動和自主游戲是幼兒學習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前者更注重教師教學活動的“目標、計劃、成效”,后者更注重活動中幼兒的“感受、表達、創(chuàng)造”。幼兒的“學”是源于教師的“教”,更加注重引導性。在自主游戲中,幼兒的“學”是以自然投入、自主參與、興趣玩樂為前提的,更加注重自主性。在音樂活動中,如果只重視教學訓練,誤把訓練幼兒音樂技能技巧,掌握相關音樂材料等當作相應能力的培養(yǎng),即把音樂教學活動簡化為教幼兒唱幾首歌或跳幾個舞就算完成任務,這表明教師缺乏對幼兒學習和認知發(fā)展的認識,對幼兒音樂活動目標的真正內涵缺乏深入理解,沒有把握幼兒音樂學習的方式和特點,忽視了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親身體會和感受,這樣“假音樂、輕幼兒、無感受”的活動形式,顯然是不合理、不科學的。
三、教與玩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感受游戲,激“趣”教育
在幼兒音樂活動中,要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fā)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教師首先應該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相應藝術內容的體驗環(huán)境。
案例一:小班歌唱活動“打電話”。引入活動時,創(chuàng)設兩個娃娃打電話的情境表演,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激發(fā)幼兒興趣的同時,幫助幼兒初步了解打電話的方法、對話方式、電話禮儀等,為接下來學習歌詞、歌曲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案例二:中班歌唱活動“歡迎來我家做客”。我們可以嘗試在活動室里布置幾間小動物的家,幼兒在類似小森林的情境中,席地而坐聆聽小動物們帶來的歌曲。在輕松、自然的游戲情境中,幼兒自主理解、感受歌曲并學唱歌曲。
案例三:大班音樂活動“解放軍進行曲”。抓住幼兒崇拜解放軍的興趣點,利用幼兒善于表演的特點,整個活動以幼兒扮演解放軍貫穿始終?;顒又幸越夥跑姵霭l(fā)打仗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幼兒逐步理解歌曲內容,懂得區(qū)分歌曲旋律的強弱,感受進行曲雄壯有力的音樂旋律和節(jié)奏。
以上三個活動中,有創(chuàng)設幼兒們喜愛的游戲情境,有結合幼兒們愛玩的娛樂游戲,有幼兒們扮演自己崇拜的角色表演游戲等。它們的設計都是從活動的教育內容出發(fā),讓幼兒感受游戲,使原本死板、無趣的流程式活動顯得更加有趣,激“趣”教育的有效結合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游戲學習,激“活”教育
幼兒教育活動分為五大領域,而這五大領域就像五個兄弟,它們是不可分割、緊密聯系的整體。因此各領域相互滲透的教育互動,是一個整體性、生活化的音樂活動的必要因素。
案例一:小班韻律活動“我愛洗澡”。教師準備臉盆、娃娃、香皂等,扮演媽媽配著音樂給娃娃洗澡。這幫助幼兒學會了用身體的不同部位隨音樂舞蹈,讓幼兒了解了洗澡的基本動作。其中既有音樂領域的內容,又有健康領域的內容。
案例二:中班歌唱活動“歡迎來我家做客”。在輕松、自然的游戲情境中自主感受理解音樂,隨后結合數學活動中圖形配對的技能,以“小動物派送好朋友邀請卡”的形式,開展“邀請朋友”的歌唱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進一步感受音樂,鞏固歌唱。在邀請好朋友到小動物家后,兩兩合作自由表演唱歌曲,體驗朋友交往、同伴合作歌唱的樂趣。整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幼兒學會了相關的歌唱技能,同時還幫助幼兒鞏固了“物品匹配”“交往合作”等其他領域的本領。
案例三:大班音樂欣賞活動“野蜂飛舞”。在幼兒初步欣賞歌曲后,通過故事了解曲子中的動物形象,隨后以“誰是帶頭人的”游戲,讓幼兒再次感受音樂旋律、節(jié)奏變化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幼兒相互配合的能力,讓幼兒擁有集體榮譽感,無形中將理論化的社會領域知識與歡快、輕松的音樂活動有效結合,有效實現了領域間的相互滲透。
活動中領域間的滲透是相互的,它充實了活動內容,活躍了幼兒思維,促進了幼兒的整體發(fā)展,有效地達成了活動目標。這便是游戲學習,激“活”教育的具體體現。
(三)游戲創(chuàng)作,激“進”教育
所謂音樂無年齡,每個幼兒都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家。因此教師不能忽略、低估幼兒的音樂建構能力。在音樂活動中融入游戲,激發(fā)幼兒自由想象創(chuàng)作,可促進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
案例一:小班歌唱活動“我愛我的小動物”。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歌曲內容,鼓勵幼兒在初步學會歌唱的基礎上,替換歌曲中的動物名稱及叫聲仿編歌曲。在不斷的仿編活動中,幼兒很自然地學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且不斷更新、替換的歌詞內容也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演唱的積極性。
案例二:中班音樂活動“水果總動員”。歌曲說唱部分的學習是整個活動的難點,我們可以嘗試將娛樂游戲“擊鼓傳花”運用到活動中。教師提供各種不同的水果,幼兒選擇一種水果編入歌曲,與同伴一起和著音樂傳遞水果,說唱部分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集體創(chuàng)編,從而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樂趣。
案例三:大班音樂活動“兔子和狼”。歌曲改編自一首流行歌曲,部分幼兒熟悉歌曲旋律,很快就朗朗上口。此時可以考慮加入一個歌曲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繼續(xù)以分角色扮演兔子和狼的游戲形式,改編故事情節(jié)、歌詞內容,大膽創(chuàng)作、表演出一首屬于自己的流行歌曲。
三個活動雖是在不同的年齡段開展的,但教師都給了幼兒一個自主創(chuàng)編的空間,讓幼兒開始在集中教育活動中自主、大膽地游戲創(chuàng)作,激“進”了單一的音樂教育活動。
(四)游戲活動,激“創(chuàng)”教育
音樂游戲的核心是音樂,因為音樂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進一步發(fā)展幼兒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充實音樂形象,充分提升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
案例一:通過啟發(fā)式的提問,可以引導幼兒運用原有經驗去理解音樂內容,引發(fā)幼兒的想象思考,提高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如,在小班音樂游戲“熊出沒”中,教師通過提問:“這段音樂的節(jié)奏聽起來怎么樣?這段音樂有什么變化?哪句是‘光頭強在走,哪句是‘熊大、熊二在模仿走?”……諸如此類,讓幼兒在教師的提問引導下,開始主動感知音樂。同時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在教師的啟發(fā)提問下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展開想象的翅膀,提高幼兒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帶領幼兒沿著預設的目標前行,到達想象的巔峰,讓幼兒都能參與其中,習得自樂。
案例二:興趣是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營養(yǎng)劑。一個幼兒對音樂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會不斷地在活動中開動腦筋,獲得有關的知識,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例如,大班教師在音樂游戲“小雞也瘋狂”中為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結合音樂創(chuàng)編故事:“黃鼠狼奪走了小雞的蛋,小雞想做一件瘋狂的事,你們猜一猜是什么事?”疑問式發(fā)問激發(fā)了幼兒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幼兒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能主動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充分自主想象。強烈的學習興趣是活動順利進行的推手,通過音樂游戲活動過程,促使幼兒注意力集中、情緒高昂,積極參與各個環(huán)節(jié)。
案例三:良好的環(huán)境是激發(fā)幼兒興趣、維持幼兒探索熱情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前提。只有不斷地給幼兒提供刺激性、有助于發(fā)散思維的環(huán)境,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良好的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準備和心理環(huán)境。在音樂游戲中應該給幼兒游戲提供充足的材料和道具,確保幼兒游戲的順利進行。例如,在大班音樂游戲“打地鼠”中,幼兒通過空氣錘感知音樂重音,體驗打地鼠的樂趣。對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教師應該多鼓勵和表揚,啟發(fā)幼兒繼續(xù)想象創(chuàng)造,保護幼兒的創(chuàng)造熱情。
以上三個音樂游戲活動,不但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變了過多教授音樂理論知識、花費過多的精力去講解游戲規(guī)則的教學方式,而且注重保護幼兒的創(chuàng)造興趣,因而促進了幼兒創(chuàng)造力逐漸提升。
幼兒學習的動力是“快樂”,“玩”是幼兒獲得快樂的主要途徑。只有把握住幼兒的興趣點,合理有效地將自主化、游戲化的活動形式融入音樂活動中,才能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因此,我們要給幼兒足夠的自主空間,合理看待“教”與“玩”之間的關系,將二者有效結合,讓幼兒玩中學,學中樂,在音樂游戲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王 洛.淺談滲透于幼兒園藝術領域中環(huán)保教育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21-22.
[2]戈 柔.淺談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問題及對策——基于活動案例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