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jīng)過了幾年新課程的改革,課改的號角喚起了老師們勇于拼搏的干勁,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課堂。使學生改變接受性學習方式,學會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其作用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關系
課程改革實驗給我的教育事業(yè)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我的教育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成為我們在課改中的研究的重點,現(xiàn)就這方面淺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一、正確處理教和學的關系
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以往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要把注重“教”轉變?yōu)樽⒅亍皩W”。教學過程中,應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做好引導工作。這與我們以往的教學觀念是非常不同的。這不僅需要教師有極大的信心放手讓學生去學,更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因此,要想做好教學改革,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
首先,教師不僅要有充分的理論準備,還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切忌走老路,改就要改徹底,一定要對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有強烈的認同感。這樣我們才能堅持下去。
其次,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能完全放手,在學生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和指導作用。在課改之初,突然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是難以適應的。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要盡量改變教師的威嚴形象,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以便于讓學生敢于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引導讓學生不斷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快樂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最有效的方式。
二、正確使用課本以外的教學資源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會教學課本內(nèi)容,也只會教學課本內(nèi)容,覺得課本以外的是不符合課程教學要求的。殊不知,對于我們語文學科,課本以外的內(nèi)容遠遠比課本上的內(nèi)容更為重要。新課程標準也對我們教材的使用做出了改變。新的教育理念是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本只是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一個指導作用,如果我們僅僅把教學放在課本這個框架內(nèi),那么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知識的寬度和廣度都將受到限制,也將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因此,筆者認為,我們的教學要以課本為基礎,同時引入一些能夠提起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課外內(nèi)容,以便于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值得警惕的是,出現(xiàn)了甩開教科書,過多、過早補充其他教學內(nèi)容的傾向。如,字還沒有好好認、好好寫,課文還沒有讀通、讀順,就大量引進其他文字或音像資料。與此相關的,如學生還沒有讀懂課文,還沒有理解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教師就鼓勵學生離開課文發(fā)表意見。如,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不去著重引導學生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精神,而鼓勵學生大談蘋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導發(fā)散思維要適時,引進課程資源要適當。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前適當引進作者、背景等資料,教學中適當補充相關文字、聲像資料,教學后鼓勵學生搜集并閱讀相關書籍、文章。
三、課堂仍是教學的主陣地,正確處理課內(nèi)外語文學習的關系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里,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為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xiàn)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于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nèi)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xiàn)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nèi)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占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余,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于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獲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四、強化“導學”功能,正確處理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關系
當今世界已進入學習化社會,任何課程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使學生“會學”。
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長期推行應試教育,教學不得不幾乎完全采取師傳生承的教學方式。課改以來,教學面貌發(fā)生很大變化,但由于認識和實踐上的偏差,教學中也出現(xiàn)了自主異化為自流,合作學習變成自由活動的苗頭,這不是課改期望中的自主學習。課程標準強調,要發(fā)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教”的方式?jīng)Q定“學”的方式。因此,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教師起著關鍵的導航、定向的作用。
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關鍵的是怎樣從學生質疑的眾多問題中,提煉出重點問題,并且自自然然地把它們納入到教學思路中,在生與生、師與生的對話中,在逐漸深入地對課文的研讀中,逐一得到圓滿的解決。
如果覺得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納入到教學思路中,需要比較高的應變能力,比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可以先來討論學生提出的重要問題,然后教師以學習伙伴的角色,提出自己的問題,請全班同學幫助解決。這樣能較好地體現(xiàn)教師“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彥青.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J]
[2]李群才.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J]
[3]張明軍.在啟發(fā)式教學中師生共成長[J].
作者簡介:徐光富(1983.4)男,漢族,重慶江北人,重慶市江北區(qū)洋河花園實驗小學校語文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