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菲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包含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層面。學會學習是自主發(fā)展能力的核心之一,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有共通之處。對于初中生而言,提升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加強深度學習。初中階段的深度學習能力包括理解與批判的能力、聯(lián)系與構建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其中,理解與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初中英語課堂的難點。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對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促進作用。本文基于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探討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Critical thinking,被翻譯為“批判性思維”,是國際上高度重視的思維能力之一。國際公認的批判性思維權威、美國“批判性思維國家高層理事會”主席理查德·保羅指出,“批判性思維是為了提高思維能力而分析、評估思維的過程”,是以提高思維能力為目的,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的分析和評估。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技能性概念,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維”(轉(zhuǎn)引自陳亞平,2016)。
國內(nèi)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定義的說法很多。程曉堂認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思維品質(zhì)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思維品質(zhì)之一,既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思維能力,又不同于語言能力核心素養(yǎng)中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是與英語學習緊密相關的一些思維品質(zhì),如理解英語概念性詞語的內(nèi)涵和外延;把英語概念性詞語與周圍世界聯(lián)系起來;根據(jù)所給信息提煉事物的共同特征,借助英語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對世界的認識;根據(jù)所學概念性英語詞語和表達句式,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程曉堂、趙思奇2016)。
初中階段是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及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初中英語課堂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應局限于學生對文本表層意義的理解,而應挖掘英語語言背后的含義,將英語與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相關聯(lián),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靈活理解和運用,做到融會貫通,通過深度的語言學習與探究,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觀察初中英語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對文本的剖析往往為迎合考試的需求而演變成簡單的勾畫重點。課堂上,教師通常是發(fā)問的主體,發(fā)問之后等待學生作答。很多情況下,學生沉默或敷衍地回答。很顯然,學生對問題并不感興趣。不少教師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對于yes 或no 的問題還能夠齊聲作答,但一旦涉及其他問題,就會保持沉默,或給出I don’t know的回答。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往往為了緩解尷尬的教學氣氛,采取自問自答的方式,直接將答案拋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便養(yǎng)成等待教師給出答案,而不主動思考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針對這樣的課堂現(xiàn)象,如果不加以分析并合理地解決,學生的思維能力將無法得到提升。
初中英語課堂中往往會出現(xiàn)與有效提問背道而馳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縱觀一堂課,教師會向?qū)W生提出許多問題,但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夠被稱為有效提問。例如,一些教師會在教授知識之后向?qū)W生提出“Do you understand?”“Right?”這樣的問題,學生給出的回答往往是“Yes”。這樣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不能充分反映所有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情況。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有的教師僅向?qū)W生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如“Is he...?”“Does she...?”“Are they...?”等。這些問題的答案比較簡單,層次較低,難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效提問應考慮到學生的知識背景、年齡階段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深度挖掘其思維特質(zhì),較持續(xù)地維持其興趣,使其進行進一步思考。有效提問能使學生真正弄懂問題,思考詞語或句子背后的含義,并在問題結束后進行合理的自我反思。在提問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提問的時機和技巧,面對不同的學生適當調(diào)整問題的難度,為學生樹立回答問題的信心。
有學者認為,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最有效的策略是教師的有效提問,學生思維水平與教師提問的層次成正比(梅學芳2017)。作為教學活動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獲得學生學習的反饋,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也能使學生朝著教師教學設計的方向積極、主動地思考。
雖然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推進高效課堂,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但由于教師自身認識不足,對文本挖掘深度不夠等,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教師所提問題對學生而言過易或過難的現(xiàn)象,使得預設課堂效果無法達成,直接打擊了教師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的積極性。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四個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根據(jù)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提問大體可以分為六個認知層次,依次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前三個層次為較低層次思維能力,后三個層次為較高層次思維能力。研究表明,初中英語課堂提問偏重記憶、理解等低層次思維問題,而缺少提問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高層次思維問題(肖志慧2017)。
針對這一現(xiàn)狀,教師首先應充分研讀教材,提出與課文相關的、難易適中的問題,有意識地提升課堂問題的層次,在提出一些記憶、理解的問題后,適當?shù)赝ㄟ^一些較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對文章主人公的行為、作者的觀點進行評價。當然,對于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課堂提問絕不是引導學生絕對地批判。批判性思維不同于一般思維,是反思思維、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它不是簡單的否定一切,而是一種“揚棄”的思維,是對原有的知識觀點等的重新審視、檢驗和再思考,提倡的是一種質(zhì)疑、反思和包容的批判精神(鄧云飛2014)。學生應當在教師的引導下辯證地看待文章和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思考,并能夠運用批判的態(tài)度審視自己的觀點。
新課標指導下的課堂應以學生為中心。同樣,課堂提問也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階段理論,初中階段的學生處在形式運算階段,能夠根據(jù)邏輯推理、歸納來解決問題,并且能夠理解符號的隱喻,作一定的概括。結合前文提到的布魯姆教育目標的六個維度,對于英語水平較不錯的學生,教師可以較少地設計低層次問題,較多地關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相關領域的問題,如“Why did he do this?”“Do you agree with him? Why?”“If there were no / he didn’t...,what will happen?”“Is it good or bad to...?Why?”等。這些問題往往沒有固定的答案,但為了防止學生回答太過隨意,教師應有意識地給出一定的框架,并在學生回答之后給出合理的解釋,使學生的回答更富有邏輯性。
而對于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在低層次問題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增加高層次問題,如“Why do you think so?”“How do you know that?”等,讓學生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漸進式提升。
有效問題的創(chuàng)設與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關系。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堂課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不是無序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G. Ivan Hannel 2003)。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課堂設計,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有計劃、有順序地呈現(xiàn)問題,通過相應的問題和及時追問構建學習框架,使學生在理解學習內(nèi)容的基礎上擁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下面,以筆者開設的一堂市級公開課為例,說明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并及時追問。本堂課圍繞譯林版牛津《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My cousin and DIY 展開。筆者通過不斷深入的提問和適時追問幫助學生構建了關于學習內(nèi)容的思維導圖,見下圖。
對于主人公安德魯(Andrew)的DIY 故事,筆者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進行文章脈絡的梳理和深度的思考,如“What did he do?”“Did he make it?What happened at last?”“How do you think Andrew feel after facing these problems?”“Can you think of some solutions in each situation?”“How do you know that?”“Why does he do DIY?”“Do you think Andrew will keep on doing DIY? Why or why not?”“Next time,Is he going to make it?Why or why not?”等?;卮疬@些問題,學生不僅需要認真閱讀課文,還需要積極、主動地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尋找答案。例如,針對幫助安德魯解決在DIY 中遇到的問題和關于安德魯會不會繼續(xù)DIY 這樣的問題,學生無法僅用Yes 或No 來回答,筆者追問:“Why do you think so?”使學生繼續(xù)深度思考、回答并給出合理解釋。這樣,學生的回答越來越深入,思維也更加清晰縝密。
目前,雖然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但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時候,學生不敢也不想挑戰(zhàn)教師的權威,更不用說去質(zhì)疑所學知識和作者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轉(zhuǎn)變自己的角色,將自己從一個“演說家”轉(zhuǎn)換成“傾聽者”,通過設計結合學生背景知識的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通過反饋性問題,如“Why do you think so?”“Do you really believe it?”等,促進學生反思,辯證地看待問題。
課堂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并適時追問,引導學生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問題,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