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接觸傳統(tǒng)文化,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教師必須要在“生本理念”的基礎上將生活中的一些民俗文化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關鍵詞:民俗文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18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64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期的教學要求,當前的語文教學應當將重心放在人文教學之中,并重視學生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感受民俗文化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語文素養(yǎng)。
一、當前我國民俗文化發(fā)展的現(xiàn)狀
(一)外來文化逐漸受到學生重視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許多外來的文化也開始進入我國,甚至還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追捧。比如說在布置單元作文“民風民俗”的時候,許多語文教師反映有一部分學生對于我國傳統(tǒng)的民俗與節(jié)日知之甚少,有些學生雖然作文題目是“民風民俗”,但是實際上所寫的內容卻是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我國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了解民俗文化除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之外,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忽視自己的民俗文化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xiàn)。
(二)學生對民族文化并不重視,了解尚淺
隨著社會的開放,人們的生活模式也開始向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此外,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許多學生疲于學習,對于傳統(tǒng)文化也不夠重視,只是從書本或者教材中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更不要說會尊崇民族文化了。語文并不只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載體,而且還有人文性和明顯的工具性。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要以學生的視角來幫助學生發(fā)掘民俗文化的內在,讓學生感受到民俗文化獨特的美感,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民俗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深度發(fā)掘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有些是比較明顯的,有些是隱性的。明顯的民俗文化內涵只需要閱讀就能夠獲得,而一些隱性的內容就必須要學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幫助學生發(fā)掘教材當中隱藏的民俗文化內涵。
比如說在講解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以及《社戲》等文章的時候,教師要暗示學生這兩篇課文當中包含了許多的民俗文化細節(jié)。在《阿長與〈山海經〉》里面有幾句話是講述過年時候的習俗:“辭歲之后,從長輩那里得到的壓歲錢用紅紙包著,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刀槍、泥人、糖菩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p>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利用提問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對這些習俗進行總結。比如說:“同學們,你們在讀過這篇文章之后,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文章中有許多講述當?shù)亓曀椎木渥踊蛘叨陶Z,你們能夠把它們全部都找出來嗎?這些句子分別講的是什么樣的習俗呢?”當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就開始在文章中認真尋找。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探索民俗文化,不但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民俗文化的理解。當學生們對課文的探索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并對其中的不足進行補充與完善,幫助學生把一些遺漏的隱性因素找出來。
(二)在課堂中引入民俗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國,誕生了許許多多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適當?shù)丶尤胍恍┨厣悦黠@的民俗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去理解各個民族的風情以及不同地區(qū)的民俗文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于民俗文化的學習興趣,將原本沉悶、無趣語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沈從文先生的《云南的歌會》這篇課文的時候,將課文當中的云南山野中的對歌、山路上的漫歌以及村寨里傳歌等云南地區(qū)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進行視頻播放,然后再邀請班級中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或者有才藝的學生唱一首山歌。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營造班級中的學習氛圍,可謂是一舉多得。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所在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以及家鄉(xiāng)的特有文化,比如說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或者節(jié)令文化等,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與理解民俗文化,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不但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還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文學素養(yǎng),在完善學生心智的同時還能夠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剛河,王玉紅.試分析中學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滲透[J].中國培訓,2015(12X).
[2]吳亞麗.民俗文化照亮初中生的心靈——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文化[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30).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黃穎(1975.8— ),女,漢族,廣西宜州人,中學高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