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寧
【摘 要】習作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的差異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具有一定的觀察力,學會仔細觀察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就能發(fā)現(xiàn)美、寫出美。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學會捕捉細節(jié),領會其中的道理。會觀察、愛觀察終生受益。
【關鍵詞】觀察力;習作課堂;差異教學;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17-02
現(xiàn)在小學生們的日?;顒涌芍^是豐富多彩,對于事物的內心感受亦是各式各樣,然而有部分學生,由于觀察力存在差異,缺少了那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他們對寫作素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就需要在習作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的差異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力差異不同的學生分層次、分角度、多元化地去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思考、表現(xiàn)、評價等能力,從而逐漸提高觀察力差異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注重觀察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們具有一定的觀察力,學會仔細觀察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就能發(fā)現(xiàn)美、寫出美。
一、走進生活 培養(yǎng)觀察興趣
小學生觀察事物往往只憑興趣、情緒和好奇心。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注意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在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
學生天生喜愛動物花草,觀察力的培養(yǎng)就從他們所喜愛的動物花草入手,剛升入三年級的時候,獎勵給全班47名學生47個彩色小花盆和4個方體大花盆,建議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商量每個組種植的植物,再和伙伴家人商量自己種植的植物。全班學生興致盎然,在合作的過程中居然把土壤、工具、不同季節(jié)植物的特性、照顧植物的輪流表等分工都制定得很詳細。而作為教師我只是旁觀者,讓學生親手去照料、相互交流,大大提高了他們觀察的興趣。
二、實踐活動 探究觀察方法
探究有效的觀察方法從語文實踐活動課開始。語文實踐活動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中開拓思維,有所創(chuàng)新,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年級學生觀察力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讓學生學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獨立的選擇,讓學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說什么,聽到什么就說什么。適時地引導他們主動自愿地觀察,將會取得良好的觀察效果。
1.有序觀察。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大部分學生的觀察沒有一定順序,一部分學生往往按簡單的外形特征進行觀察,所以常常造成習作思路不夠清晰,脈絡不夠分明。教師要提醒學生們觀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順序。一般的觀察順序有: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從中間到兩邊或從兩邊到中間等。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觀察力差異不同,適當調整觀察方法:善于觀察的學生可以從多個順序細致觀察,觀察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從簡單的順序入手,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觀察的目的,認識的實際需要、事物的特點,觀察的角度確定觀察順序的能力。
2.多感觀察。
在觀察過程中指導學生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培養(yǎng)他們層層深入地去感知生活、觀察生活的能力,促使他們對親身接觸事物,認真去觀察。自由地體驗活動,廣泛、靈敏、細致地感受事物、生活。教學人教版第五冊園地一習作《我們的課余生活》時,布置了一次語文實踐活動: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個人或者伙伴合作的方式用記錄法(文字、表格、照片、視頻、媒體報道……)搜集整理身邊的課余生活。一周之后,觀察力強信息資源豐富的學生找到了央視、地方臺、新聞網站等媒體播出發(fā)布的校園活動的網址、視頻,有一定觀察力的學生記錄了校園各項活動、外出旅游研學、個人才藝愛好、擅長家務、手工制作等內容,觀察力弱的學生寫了校園社團活動、課間游戲項目等。在實踐活動展示中讓學生們打開思路談自己對課余生活的收獲和感受。
3.情境觀察。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根據(jù)觀察力差異不同的學生提出與之相適應的觀察要求,對學生進行觀察訓練。及時組織學生展示、鼓勵、評議。教學人教版第六冊園地三習作《說說我自己》習作教學前,布置了一項觀察內容:照鏡子,看看自己的樣子,再和爸爸媽媽探討一下自己的特點。備課時又和家長溝通收集了學生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照片并制作成微視頻,在課堂教學中情境再現(xiàn),學生們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相互觀察的內容比自己的更豐富。習作交流中保持回歸兒童,讓學生通過他們的眼睛看世界,互相觀察探討交流,豐富自己,認識自己,獲得體驗與成長。
三、日積月累 養(yǎng)成觀察習慣
學生周圍每天發(fā)生的事很多,或給學生以快樂,或給學生以啟迪。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就要提高他們觀察的自覺性,讓他們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這些觀察習慣主要包括:
1.自主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鼓勵觀察力差異不同的學生提出自己的觀察的目的和任務。鼓勵學生自己多提問,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的熱情,教師要有耐心、多啟發(fā)。三年級開始每天課前精彩兩分鐘“我的發(fā)現(xiàn)”環(huán)節(jié),輪流讓學生匯報近日師生、校內外的新發(fā)現(xiàn)、新事物。雖然班級學生觀察力存在差異,對于他們觀察的內容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自覺地、有興趣地主動觀察周圍的事物。
2.特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
開展特色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學會捕捉細節(jié),領會其中的道理,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通過觀察,把自己所見、所想用一定的文字方式表達出來。三年級下學期制作“水果撈”活動,讓每個學生親自參加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整個場面的氣氛,同學們的言談舉止,就會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再加上自己的心里感受,就是一個十分完整的習作題材。
3.外出研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
小學生往往愛憑借自己的主觀想象,去“想當然”地描述自己的觀察對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廣泛地接觸社會,觀察生活。對各種現(xiàn)象進行切身實地觀察是培養(yǎng)觀察習慣的重要途徑。只有實地觀察,才能抒發(fā)真情實感有所體會。
4.多寫日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
教學中要求學生每周寫觀察日記:選材、命題、文體、字數(shù)都自由。讓他們把家庭生活、集體生活、外出生活、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發(fā)生的事及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他們既想寫又有話可寫的寫下來,教師不作過高要求,要適時批閱,發(fā)現(xiàn)好的習作予以表揚宣讀。使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互相促進,形成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分析習慣。
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過程,只要對身邊事物開始留心,生活中的細節(jié)都會成為寫作素材。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認識社會的興趣,豐富他們心靈的感受能力,開闊認知視野,讓他們會觀察、愛觀察,養(yǎng)成觀察的好習慣將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