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內容摘要】2017版高中歷史新課標已經新鮮出爐,相比于2003年舊版,新課標對學科的定位更加專業(yè)化、具體明晰、可操作性更強。對歷史課堂的設計可以從五個方面去考查:唯物史觀,它是研究歷史現象的理論基礎;時空觀念,它體現的是一種歷史思維;史料實證,是最能體現學科特色的部分,是實現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方法。歷史解釋,體現一種學科能力,是近三年高考考查的密集點。家國情懷體現的是時代中國的價值觀,與國家意志保持同步。通過五大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構建真正的歷史認識,從而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任務。本文試圖從教學目標設定、問題情境、學生實踐、情感體驗、教學的生成性等方面結合課例去探討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推動新一輪的課改,也希冀對教學同仁起到些許啟發(fā)。
【關鍵詞】新課標? 五大核心素養(yǎng)? 教學設計
2017版高中歷史新課標改變了舊版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不再使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而改為五大核心素養(yǎng):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種表述并不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對以前的補充和完善。繼承過去一貫的素質教育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是后者更加突出學科特色,更具有指導性。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塑造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關鍵一環(huán)是教學設計,下面筆者談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以新課標為綱,設計教學目標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一定要以新課標為綱,深刻地理解和解讀,特別是把握好一堂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目標是什么確立教學重難點。衡量教學目標有效性,有三個維度。一看它是否具體,是否細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二看教學目標是能夠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相匹配,具有一致性;三看它是否能夠落實到位,即目標是否能夠真正落到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這二項核心素養(yǎng),在設計“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這課的教學目標時,就不能簡單籠統地設定為“通過了解秦漢大一統的史實,形成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明確秦漢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鞏固統的措施、漢武帝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歷史意義?!边@種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價值觀的指向性很明確,具體而且學生通過學習很容易掌握,家國情懷也在過程中潤物細無聲。
二、在史料實證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曾經說過“歷史學就是一種史料學”這就是說歷史學科的最大特色就是史料學,在海量史料中去辨別和整理,從中產生證據意識,逐步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思維。想讓學生真正的去理解材料,提問題是個有效手段。
“問題情境”是指在具體問題指引下,通過分析、歸納、概括、比較、推斷、論證、評判等策略實現目標的空間學習環(huán)境,具有啟發(fā)性、針對性、互動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由被動到主動,從“學會”到“會學”。
教師可利用問題制造懸念,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例如,教師上課時可先拋給學生一個懸念:“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之初有雜音,有些國家公然挑釁中國的社會制度,故意制造混亂,但最終被中國輕松化解,會議圓滿落下帷幕,還促進了萬隆精神。中國到底是如何做到的?”這個懸念的激發(fā)下,學生會翻閱教材,尋找答案。
教師也可用假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美國1787年憲法”這一課時,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剛成立的美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倒是有點像國聯,權利都在地方,內憂外患,危機重重,如果你是華盛頓,你該怎么做來拯救時局?”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很快進入華盛頓的角色,設身處地地思考,當自己提不出比1787年憲法更高明的方案時,不但可以加深學生的問題知覺,對1787年憲法意義的深刻領悟,還會發(fā)出對這些開國精英們妥協的智慧發(fā)出由衷地贊嘆。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找準問題切入點,深挖材料,設置的問題要有梯度、由易到難,鼓勵學生多想多說,說錯了也不要輕易打壓,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學生試錯,也許在錯誤中就包含了正確的萌芽,反復訓練幾次,學生回答的正確率會有顯著的提高。
三、在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環(huán)節(jié)中倡導合作探究
1999年中央文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一個宗旨、兩個重點、四有四發(fā)展的表述。其中兩個重點指的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這幾年,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就能為教學熱點在逐步的地推廣。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創(chuàng)設一種探究情境,通過學生分工、合作、思考、交流討論等認知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新的精神、學習方式。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確定“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的活動主題,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
主題式探究可分為以下幾步:
(1)根據課題章節(jié)衣食住行,把學生分為4組,明確分工,制定計劃;
(2)各組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相關史料;
(3)各組對材料進行整理、辨析,開展組內討論,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研究成果;
(4)組織全班交流會,各組派出代表匯報,用PPT展示研究成果,現場解答別組同學提出的質疑,修改完善本組的研究報告;
(5)各組上交研究報告,作為多元評價的案例存檔。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收集歷史數據,整理信息,促進學生證據意識。對問題研究越是深入,思考越是透徹,就越能形成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歷史解釋能力就越能提升,更能反映歷史的本真。學生互相交流與討論,歸納總結也提升了口頭表達和合作精神。各組展示作品,互相切磋還促進學生的競爭意識。這些是從教材中學不到的寶貴經驗。
四、營造情感體驗,體悟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探究歷史要具備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教師引導學生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為民族自強、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使命感,這就需要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一種“情動——體驗——理解——內化”的聯動機制。教師運用形式多樣的手段渲染情感,陶冶情操。比如教師在講民主、自由、憲政時感情充沛,抑揚頓挫,慷慨激昂,頭頭是道,這些都是撥動學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學生在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為了增強歷史的親切感,拉近與現實的距離,教師還可以借助影像、音頻、圖文,創(chuàng)設歷史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前不久上海的沈清波老師在上全國公開課《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時,以“吶喊與抗爭”為主題,影像資料展現出群像到個像的民族大義,讓學生體悟到抗戰(zhàn)從失望到希望的心路歷程。這節(jié)課給我的觸動是最能打動學生的往往不是宏觀敘事,而是對歷史情節(jié)精雕細刻。
還可以采用塑造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促進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例如中國古代有很多制度都是世界領先的,為后世歷代及各國所沿用,這些制度足以讓我們引以為豪。比如秦朝所創(chuàng)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沿用。歷史學家黃仁宇曾說“通過這個制度創(chuàng)新,我國很早就建立了大一統,而且此后統一為常情,分裂為變態(tài),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
讓歷史與現實的有力對接,為現實提供思考和啟示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設計教學時,應該讓歷史對話現實,引導學生關注當下,關注國家與世界,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教師要充分挖掘古代各個時期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的主流價值觀,這是學生成長的精神食糧。如宗法制的歷史遺存,尊宗敬祖、認祖歸宗、渴望親情的社會習俗,重視家庭建設、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兄弟相親的社會公德,富有同理心、寬容的待人接物。這些都能夠與今天的中國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合格公民進行銜接,都值得繼承和發(fā)揚。
五、教學設計要留白,促進教學生成性
教學設計是一種預案,是教學中的“不變”,它是教師根據自己對課標、教材的理解以及對學生的了解,對教學的初步預設。而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有思想活力的學生,教學設計在實施中,必然會出現一些變數,有不確定性,這是教學中的“變”,通過課堂教學“填實”“完善”“解讀”、“探究”有助于推進課堂生成,也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展空間。筆者有個習慣在觀摩別人的公開課時會特別留意課堂中的突發(fā)狀況,特別觀察教師的臨時反應,這是觀察“教育機智”的絕佳機會,教育機智是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體現,是考察教師掌控課堂能力的重要指標。遇到突發(fā)狀況,教師必須處事不驚,隨機應變。
在教學中,根據課堂實際,隨機設計問題,組織教學活動,效果會更好?;蛘咴谏险n過程中,通過激發(fā)學生思維,由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實現教學生成。
總之,有“歷史韻味”的教學設計,一定是依托豐富史料,力求史論結合;有“歷史韻味”的教學設計,也一定是以唯物歷史觀為指導,關注歷史與現實的對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所有這些,體現了歷史教學對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當然它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并不是每節(jié)課在五大核心素養(yǎng)方面一應俱全。這就需要教師工作者要有工匠精神,鐵杵磨成針的耐心、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恒。通過對每節(jié)課的認真對待,精心打磨,用每堂課的“分力”促成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合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S]. 2017.
[2] 方曉. 運用一維多元史觀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 科學咨詢,2017:53-57.
[3] 馬少偉.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J]. 科教導刊,2017:174.
[4] 江勝偉. 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策略——以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一課為例[J]. 教師教育論壇,2017:300-305.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