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鳳玲
[摘要]批判性思維是學生學習階段所需要培養(yǎng)的核心思維之一。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初步形成的階段,需要教師思考如何進行英語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課本劇教學的形式,可以實現(xiàn)豐富思維層次、提升思維深度、形成思維習慣的目的,更好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英語 批判性思維 課本劇教學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即使存在前人的觀點,思維者也能根據(jù)自身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準確認識事物。小學階段處于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初始階段,良好的培養(yǎng)形式可以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課本劇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本劇教學中輔以擴展題材、開放提問、自主反思的具體形式,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英語批判性思維。
一、拓展題材,豐富思維層次
在課本劇教學中,課本劇的選擇十分重要,課本劇的題材多樣,包括童話、寓言、哲理等形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思維啟迪性強的課本劇素材,將觀察與探究結合起來,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使學生思維能得到很好的啟發(fā),豐富他們的思維層次。
(一)觀察,自主比較
學生對課本劇的初步認識主要是通過觀察獲得,通過仔細觀察課本劇中的圖畫、文字等內(nèi)容,掌握課本劇中比較容易獲得的主要存在的事物、作者等信息,通過自主思考比較,提出問題,鍛煉思維的同時,體驗閱讀獲得知識的樂趣。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Seeing the doctor這一單元中,主要是介紹如何看病以及提出建議,課文中講述了Su Hai和Mike生病去看醫(yī)生,教師先向?qū)W生呈現(xiàn)Su Hai和Mike去看醫(yī)生的圖片,提問:“What can you know from the picture book?”經(jīng)過觀察對比圖畫中內(nèi)容,學生經(jīng)過思考,對于這兩幅圖片仔細觀察,學生指出Su Hai頭疼,醫(yī)生給出了一些建議,而Mike則是牙疼,醫(yī)生同樣提出了建議。通過觀察對比,學生可以總結出生病時的建議,即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之后再進行課本劇中文字的學習,了解更多內(nèi)容。
像上面那樣,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課本劇,讓學生首先觀察課本劇中的圖畫,進行初步了解,再提出一個簡單的啟發(fā)性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通過自主比較課本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評判能力,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二)探究,深化認知
對于課本劇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觀察階段,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信息需要進一步探究,深入到課本劇中,深化對課本劇所想表達的內(nèi)容的理解,理解核心內(nèi)容。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Good habits這一單元主要介紹了哪些是好習慣及養(yǎng)成好習慣的重要性。對于讓學生體會養(yǎng)成好習慣的重要性,可以通過課本劇的形式展開。比如可以將劉濤的日常生活通過按時間順序編排的課本劇的形式展示出來,課本劇中第一幅圖畫展示劉濤下課回家后看電視看到了晚上8點鐘;第二幅圖為劉濤看完電視后寫作業(yè)寫到了晚上10點鐘之后上床睡覺;第三幅圖為劉濤早上7點半才起床急急忙忙趕往學校;第四幅圖為劉濤上課時在課堂上打瞌睡。每幅圖畫下輔以簡單的文字介紹。首先讓學生觀察課本劇中的圖畫,向他們提問:“What did Liu Tao do?”通過觀察課本劇中的圖畫,學生找到故事的梗概,之后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提問“Why Liu Tao feels sleepy at class?”學生們陷入了思考,經(jīng)過對課本劇內(nèi)容仔細研讀并加入自己的思考,有的學生得出了“Because of Liu Taos bad habits,he sleeps too late,then he feels sleepy atclass.”還有的學生進行了補充,提到劉濤放學后首先看電視之后寫作業(yè)是導致晚睡的根本,最后經(jīng)過討論,學生們懂得了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像上面那樣,在進行課本劇觀察后,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全面思考,不同同學的看法可能不相同,在交流觀點的過程中,他們不僅獲得課本劇想要展示的核心內(nèi)容,還鍛煉了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開放提問,提升思維深度
上面所述的擴展題材的教學形式涉及的主要是教師通過提問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引導,但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過程中還應注重將學習的主動性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提問,在自己提問的過程中,提升思維的深度。
(一)假設,切入不同角度
課本劇中常常存在一些不易理解的內(nèi)容,如若想將課本劇的應用價值發(fā)揮到最大,需要學生進行合理的假設,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課本劇,最終找到問題的核心。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In the kitchen中的Cartoon time所展示的卡通故事就很適合作為思維引導的課本劇向?qū)W生展示。課本劇中講述了Bobby家的葡萄園,Bobby由于自己葡萄園中的葡萄被吃了很沮喪,這時Sam過來幫助他,他們一起找出問題的所在的故事。教師可先不告知故事的結局,讓學生進行合理假設。為了鍛煉學生思維,可先部分展示課本劇,當看到第一幅圖時,學生提出了:“Why Bobby looks so sad?”有的學生提出可能是由于他和Sam吵架了,還有學生提出可能是由于他的葡萄園出現(xiàn)了問題。提出問題后有了進一步思考探究的動力,進行下面課本劇的閱讀,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是由于Sam家的葡萄被蟲子偷吃了,但是課本劇中的一幅圖畫卻展示Sam對Bobby說他看到的瓢蟲是益蟲,這時就有同學提問:“Who eats the grapes?”經(jīng)過思考,有的學生提出可能是Sam看錯了,就是瓢蟲吃掉了的假設,還有的學生提出可能存在益蟲和害蟲兩種蟲子,是害蟲吃掉了葡萄,之后通過進一步閱讀發(fā)現(xiàn)確實是由于具有十個斑點的害蟲吃掉了葡萄。
像上面那樣對課本劇內(nèi)容進行逐步展示,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課本劇內(nèi)容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進行合理提問假設。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后與同學交流,互相評判其觀點,可以使其批判性思維進一步得到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