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耕
專家指出,閱讀是復雜的動態(tài)思維過程,不但要喚起學生頭腦中積累的知識信息,更重要的是對信息進行篩選、提取、整合、分析。由此,閱讀能力的核心應該是思維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應通過挖掘課題中隱含的信息,巧設訓練形式,加強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一、關注新鮮感,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
教學中,課題不僅僅是導入教學的切入點,還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有力推手。與課題對話,通過有層次的引導,激發(fā)學生學會提問。
1. 關注語言的新鮮感,引導質疑。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課題中有新鮮感的語言,并進行揣摩,感受作者的表達意圖。人教版《青山不老》是六年級上冊第四組的一篇略讀課文,本組的主題是“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緊緊扣住“青山不老”設計第一個層次,引導學生讀懂課題的意思?!翱粗n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師問。學生答:“我仿佛看到了青山一片綠色?!薄拔曳路鹂吹铰奖橐岸际蔷G樹?!苯處熃又岢鰡栴}:“看著課題,你還想問什么呢?”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引領學生進入了課題情境,做第二層次的思考,這是有新鮮感的語言。學生的問題出現了:“山沒有年齡,作者為什么說不老呢?”“‘不老本來是指人的,為什么和‘青山連起來說呢?”“‘青山不老這個課題是不是還含著什么別的意思呢?”學生的質疑直接指向課文的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叩問課題的象征意義。學生的思維帶動閱讀活動朝深刻性發(fā)展,思維訓練中,學生培養(yǎng)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2. 關注形式的新鮮感,引發(fā)質疑。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課題一出現就引發(fā)學生的疑惑。一看到兩處的分隔號,學生腦海中閃過的是上一課學過的宋詞《清平樂·村居》。同是分隔號,但傳遞出來的信息卻不同。細讀,發(fā)現課題里藏著許多“新鮮味兒”。一是課題中“童年”直接指向這一單元組的主題——“永遠的童年”;“冬陽”是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駱駝隊”卻承載著作家童年的回憶,課文圍繞著駱駝隊,寫了看駱駝咀嚼等四件事。二是課題讀出口時,節(jié)奏和語氣要稍慢,作家對童年淡淡的回憶就在這悠遠的韻味中流露出來。借助這一陌生化的課題形式,培養(yǎng)學生在質疑中發(fā)現課題的特點,讀懂作家擬題的秘妙,激發(fā)學生模仿習作的欲望。課后,學生模仿習作,寫了《冬陽·童年·吃糖畫》《課間·童年·玩橡皮》《課堂·童年·校服》等作文,童年生活從素材變成了有趣的童年故事。課題架起了連接學生生活與習作表達的橋梁。
二、關注朗讀,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個課題連用兩個“想”字,通常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在“人”字之后停頓,讀成“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讀法不能準確表達出文本所要強調的內容。第一層次——讀課題。出示課題后,首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把課題讀對。教學時,請一個學生讀課題,要求在第一個“想”字后面稍作停頓。第二個學生再讀,然后全班齊讀。在讀中找到語感,調動出個人的閱讀經驗,期待著對課題進行深層次的解讀。進入第二層次——提問?!白x了課題,你特別想知道什么?”關注故事中人物的學生會問:“‘別人是誰?”對故事情節(jié)感興趣的學生會問:“‘別人是怎么想的?”“‘別人沒想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等。有一定閱讀習慣的學生會深入地思考:“為什么要用‘想別人沒想到的作題目?”可見,認認真真地讀課題,學生就能想得對、想得遠、想得深,學生的質疑就有價值。
三、提取信息,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辨能力
閱讀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過程就是心理加工的過程,就是通過視線篩選關鍵性語言信息,結合學生大腦中儲存的材料引起的連鎖性思考的過程。
《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精讀課文。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fā)現放射性元素鐳100周年,作家梁衡為此發(fā)表了一篇贊美居里夫人的散文。板書課題后,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課題中的關鍵詞——“美麗”,從課題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完成第一步后,緊扣“美麗”想開去,借助分析、推論去發(fā)掘隱含在“美麗”里的信息:“這是什么樣的美麗?”“為什么美麗能跨越百年?”學生聯系文本,聯系自己的閱讀積累,帶著課題走進文本,讀懂“美麗”深層的含義。
《刷子李》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作家筆下的人”專題中的一篇略讀課文,介紹“俗世”中一位普普通通但又技藝高超的“奇人”。一讀完課題,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勾起了:這課題“不一樣”“很特別”?!安灰粯印钡氖撬⒆永钫n題的言語形式與平時所見的課題形式不一樣;“很特別”的是介紹手藝人的高超技藝,課文偏用他的“工具+姓氏”為題。這些都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產生了沖突,學生捕捉到課題顯性的信息,產生了閱讀期待。
四、多維比對,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中,“比較”是對比幾種同類事物的異同、高下。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課文由《釣魚的啟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落花生》《珍珠鳥》四篇課文組成。作者的寫作意圖不同,擬定的題目也不相同。教學《珍珠鳥》一課時,就可以將整組課文的課題作對比。結課時,回讀課題,聯系本組前幾篇課文,出示課題進行比較?!霸僮x讀這三個課題,你發(fā)現了什么?”(1)比較課題的出處。同主題的文本,題目可以是概括文本內容的,如《釣魚的啟示》;可以是借文中敘述的“物”為題,如《落花生》《珍珠鳥》;還可以是直接引用文本中語句的,如《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2)比較課題的作用。以課題提示文章寫作條理,先故事后啟示,文本的結構一目了然;課題提示文本線索;直接揭示道理;是將喻人藏于“物”。(3)比較課題的妙處。本組同主題的文本,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和表達手法,所擬定的題目各有妙處。在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請你給本組的課文換個題目,并說一說理由。”學生“換課題”的過程又是一次思維訓練的過程。
當然,某一篇課文的課題與其他篇有相似之處時,也是可以運用多維比對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邏輯歸類的能力。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組《鹿和狼的故事》是關于“珍惜資源,保護地球”這一主題的略讀課文?!丢{子和鹿》是編排在“思想方法”專題下的略讀課文。乍一看這兩個課題,都和動物有關,但是文體不同,編排的意圖也不一樣,自然不能視為同一類文本。運用這一策略引導學生明確可以從課題去猜測和文本相關的因素,但不能想當然。在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讀課題,目的是強化學生的一個意識,即題目是文眼,傳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的語文思維訓練延伸到習作中,學生就會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寫作行為,不再隨意擬題。
教學中關注課題、巧用課題,挖掘課題中蘊含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思維訓練,必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課題的敏感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