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香
面對當今教學與評價改革,一線教師如何實踐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坦然應對考試呢?筆者嘗試進行了《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后文簡稱《分類學》)視野下“課程·教學·評價一致”的語文閱讀教學與評價實踐。通過近兩年的探究、反思、整理、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有了些許體會。
一、建構教學目標分類表,把準能力指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教學和評估的依據(jù)。一篇課文教學目標的制定首先要站在《課程標準》的高度,再結合具體教學材料來設定,方能實現(xiàn)用課文教語文。所以“教學、評估一體”的首要策略是以分類學的視野解讀《課程標準》中的學段目標,運用《分類學》的分類表對目標進行科學分類,建構不同學段、文體的教育目標分類表。
如《伯牙絕弦》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文言文。根據(jù)《分類學》的分類表,對《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能力指標、實施建議和教材的單元任務,進行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分類,編制了第三學段文言文教學目標分類表。如下:
通過目標分類,能夠增進教師對不同文體和學段閱讀能力指標的準確把握。如《伯牙絕弦》中,掌握“善”等字的字義是理解課文大意的關鍵,但是對“善”等字的理解不是學習重點,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善”等字的字義和課文大意這種閱讀策略才是學習重點。因為,根據(jù)目標分類,這項能力指標,在知識類別上屬于“程序性知識”,在認知維度上屬于“應用”,所以教學側重點是能力的學習與應用,而不是知識的通曉與識記。因此,建構教學目標分類表,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落實教學與評價的有效策略、關鍵策略。
二、依據(jù)分類表框架,裁剪教學內容
教師可以依據(jù)已建構的教學目標分類表,在目標框架下,裁剪教學內容,遵循一課一得的做法,把握教材的課程價值。
以《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為例?!杜R死前的嚴監(jiān)生》被譽為“白話文學的典范”,它具有典型的小說手法:1. 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人物形象——通過“生命之?!钡奶厥馇榫常蔑@了在嚴監(jiān)生心中,“多點了一莖燈草”所耗的那點油是何其之重。2. 懸念迭生的情節(jié)推進:這兩個指頭指的到底是什么?隨著諸親六眷的猜測,不解之謎也越來越大——比親人更重要,比舅爺更重要,到底是什么?最終,竟是兩莖燈草!3. 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執(zhí)著伸出的兩個指頭和反應強烈的三次搖頭,成為讀者腦海中最經(jīng)典的畫面。4. 高超的諷刺藝術:把人物的特征進行放大,在夸張式的錯位中彰顯嚴監(jiān)生的守財奴本質。
根據(jù)文本的課程地位,梳理相關閱讀課程指標,建構教學目標分類表如下:
三、聚焦教學探索點,落實能力培養(yǎng)
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依據(jù)目標設計教學方式時,要有策略教學意識,基于文體特點,滲透閱讀策略,呈現(xiàn)思維過程,方能催化學生關鍵能力生長。所以課堂要聚焦教學的探索點,培養(yǎng)閱讀力,每個問題指向什么能力、每個環(huán)節(jié)落實什么目標,教師要了然于胸;每個能力培養(yǎng)有什么相應的具體指導策略,教師應胸有成竹,并結合生情提供適時的點撥和指導,落實能力培養(yǎng)。
如教師教學《伯牙絕弦》時,緊扣“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的課程目標,聚焦前4句(喜遇知音)進行設計,層層深入地教給學生閱讀策略,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1. 結合理解,正確斷句,讀出音韻美。2. 想象畫面,拓展延伸,讀出意象美。3. 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朗讀感悟章法美、編排美。4. 資料補充,體會情深,讀出情誼美。5. 借助填空,指導背誦,達到記誦積累的目標。整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心中有課標,落實有側重。聚焦文本的音韻美、意象美和章法美,運用不同的朗讀策略指導,深入感悟伯牙與子期心意相通、精神相遇、志向相投的默契、幸福,引領學生習得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
四、建構有效評價方案,反饋目標達成
閱讀教學的評價,不同于遴選性或總結性測試,而是對課堂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形成性評價,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那么,該如何實施呢?
首先,教師應依據(jù)已建構的教學目標分類表,設計促進學習的評價方案。評價方案包括教師口頭評價和練習評價,二者相輔相成將使評價更客觀全面,保持“課程·教學·評價”一致。如《伯牙絕弦》練習評價設計,根據(jù)已編制的第三學段文言文教學目標分類表,“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屬于程序性知識目標,認知維度是應用,課堂練習編制就應以情景相似的陌生文本測試,而不是考對文中“善”等字的理解,否則就變成考“記憶”了。與目標不一致,評價就不能促進學習。
其次,評價要及時,融于教學,以質的評價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調整。如《學弈》,一學生如此朗讀斷句“思援/弓繳/而射之。”教師立即反饋——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翻譯這句古文的意思嗎?
學生翻譯句意。
師:根據(jù)你的斷句,你的翻譯可以這樣停頓——想拉/弓箭/去射天鵝。你贊成這樣停頓嗎?
生:不行,“拉弓箭”都是“想”的內容,這樣停頓不合適,而且好像讀破詞了。
兩句話的反饋,不僅幫助學生知道了錯誤,還知道了哪里錯、怎么錯、如何改。
最后,基于目標的前測與后測,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在系列主題教學實施前,教師先進行前測,了解學生已知程度,再進行針對性的策略教學。教學實施后再進行后測,透過量化的數(shù)據(jù)分析,監(jiān)控教學成效,開展補救策略。前測與后測都是針對學習內容與教學目標而設計的。
總之,從《分類學》視角看,目標、教學和測評只有如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相符相契,才能奏響高質量教學和高效度評估的和諧旋律。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江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