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華琴
潘新和教授把“言語生命”作為語文教育的核心概念,他認為,在語文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本”,就是言語生命。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本”。語文教學是言語生命的交響、共振,是言語情懷、言語智慧的激情歡歌。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利用文本,立足課堂,著眼于學生的言語需要來訓練學生的語言敏感力呢?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嘗試。
一、仔細推敲課文題目
我們知道,課文題目的語言不僅精妙,而且有很強的張力,教師可以巧借課文題目,引領學生仔細推敲,感受精妙語言背后豐富的內涵。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時,筆者就借助題目,設計了三個回合。第一回合:板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筆者寫錯課題了,丟了兩個雙引號。筆者趁機說:“奇怪了,我很少見文章題目有標點符號,這里怎么有兩個雙引號,啥意思?”第二回合:讓學生在反復自讀課題中發(fā)現(xiàn)——“精彩”的反義詞是“糟糕”,“極”的近義詞是“透”。第三回合:啟發(fā)學生在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質疑——這樣兩個極端的斷言,怎么就放一起了?“我”聽了這兩種極端的斷言,會是什么感受?結果怎樣?……可以說,完成了這三個回合后,學生基本能通過這個課文題目,愉快地開啟整篇課文的學習之旅。
二、善于感知全文
學生閱讀文章的感受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或說明的道理、文章所采用的表達方法,以及文章所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這些閱讀感受多是以學生自讀為主的方式實現(xiàn)的。學生閱讀文章后的感受不可能人人相同,因為存在閱讀個體(學生)年齡的差異、閱讀水平的差異。鑒于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每一學段的訓練重點、培養(yǎng)目標,不斷培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語言感受的廣度及靈敏度。如教學寫景的文章,感知全文后,基本要理清:寫的是什么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這景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如果是寫事的文章,感知全文時,要捕捉到事情的六要素。如果是寫人的文章,最起碼要知道:文中的主人公是誰?他(她)或他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做了什么事?這樣有方向性的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捕捉言語傳遞的信息,整合收獲的言語信息,概括地表達出自己對所閱讀文章的言語印象。
三、聚焦感悟精彩處
文章中的精彩句,要引導學生靜下來、沉下去,重敲輕磨、細品慢嚼,品出言語對象的特點,品出言語背后作者的情感,品出作者所用的表達方法。
1. 放慢腳步讀一讀。如:“和田地處大漠邊緣,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并沒有扼殺維吾爾人愛美的天性。他們天生愛花。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里,還盛開在維吾爾人的門框邊、房梁頂、墻壁的掛毯上?!保ㄟx自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和田的維吾爾人》)這是典型的虛實相結合的描寫,在小學課文中不多見。課堂上,筆者讓學生“放慢腳步”,反復讀一讀。有學生發(fā)現(xiàn):這是個“病句”,因為花兒不能盛開在門框邊、房梁頂、墻壁的掛毯上,應該是維吾爾人把花兒(雕)在門框邊,(畫)在房梁頂,(繡)在掛毯上?!耙徽Z驚醒夢中人”,學生接著開始探究:作者為什么統(tǒng)一用一個“盛開”呢?前一個“盛開”與后一個“盛開”有什么不同呢?有探究就有收獲。學生在反復的咬文嚼字中,讀懂了和田維吾爾人的豁達樂觀,讀懂了作者的情感,讀懂虛實結合的描寫方法。學生透過文字,理解了文字所承載的豐富內涵。語言敏感力就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
2. 靜下心來比一比。如:“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保ㄟx自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意識到這是雙重否定句,于是就這樣處理:(1)先板書“沒有? ? ?不”,然后在“沒有? ? ?不”下面分別寫上“否定”。筆者說:“否定再否定,這不是雙重否定嗎?那作者要表達什么意思?是左右十幾家全都浸在桂花香里,還是左右十幾家沒有浸在桂花香里?”學生很激動:“浸、浸,全都浸在?!保?)看學生來了興致,筆者繼續(xù)問:“那直接寫‘左右十幾家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不就得了?”(3)看著學生一臉的茫然,筆者鼓勵學生比較著讀一讀,看一看有沒有不同。這一比,就比出了——作者是在強調桂花香,是在強調自己對桂花香的難忘,也是強調自己對家鄉(xiāng)桂花香的難以忘卻。這一比,語言的孰輕孰重就比出來了。
3. 放飛想象想一想。如:“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保ㄟx自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學生在品讀這句話時,第一眼抓住的關鍵詞幾乎都是“一步一步”。課堂上,筆者讓學生再仔細琢磨。琢磨后,有學生提出問題:“門頭溝在哪里?”筆者給出信息:“門頭溝位于北京西部山區(qū)?!睂W生收獲這信息以后,開始想象駱駝一路翻山越嶺、風塵仆仆,迅速腦補出駱駝行路之艱難。學生再聯(lián)系“一步一步”讀的時候,對駱駝的敬佩、同情、憐愛之情油然而生。這一想,言語所富有的生命情懷瞬間被激醒。
4. 聯(lián)系實際談一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桃花心木》作者從桃花心木的培植中,悟出了育人的道理。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理解作者感悟到的做人道理也許并不難,但如果只用道理詮釋道理,那終歸是紙上談兵,要深入理解,必須聯(lián)系實際,打開學生的內部存儲。于是,筆者說:“我們已抓住關鍵詞理解了這兩句話的意思。想要深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還有一個好方法——聯(lián)系實際?,F(xiàn)在再讀這兩句話,你會想到哪些人?”學生聯(lián)系之前學過的課文,想到了命運多舛,但始終堅持用音樂造福人類的貝多芬;想到了棄醫(yī)從文的魯迅。筆者還利用視頻與學生分享了舞蹈演員劉巖的事跡……一個個鮮活人物的再現(xiàn),把抽象的言語化作了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形象,言語的生命力牢牢地扣住了學生的心弦。
在精彩處,引領學生放慢腳步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談一談,其實都是在創(chuàng)造平臺,用作者、教師的言語喚醒學生的言語儲備,讓學生感受言語的聲音、色彩、溫度與情感,從而習得言語表達技巧,提高語言的敏感力。
四、關注篇章結構
好的文章,它的篇章結構都反映著作者的匠心獨運,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篇章結構尤為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時,筆者就借助板書,引領學生欣賞文章篇章結構的藝術美。
通過圖示,學生對嚴謹?shù)钠陆Y構一目了然,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言語生命的結構藝術美一覽無余。
只有在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堅持進行語言敏感力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基本閱讀策略,學生才能在語言實踐中觸類旁通,創(chuàng)新運用,給言語生命以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晉安第五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