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內容摘要】實際上,數(shù)學習題不僅僅是對初中生數(shù)學科目學習水平加以考查的評價標準,同時數(shù)學習題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特征。數(shù)學教師對習題加以合理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促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為提高學生數(shù)學知識具體應用能力,對其數(shù)學方面解題技巧加以培養(yǎng),提高當前教學質量,教師需對習題加以合理設計。所以,本文旨在對初中數(shù)學方面習題設計加以有效探究,以期給實際教學進行有效指導。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習題設計
前言
其實,練習題是促使數(shù)學科目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一種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對初中生課上知識掌握程度加以檢驗的一種實用方法。教師對課后習題加以有效設計,可幫學生對課上所學知識加以鞏固以及熟練運用。所以,教學期間,數(shù)學教師需按照“課標”具體要求對練習題加以合理設計,進而對初中生課上學習效果加以有效檢驗,并且不斷讓初中生站在多角度對數(shù)學問題加以思考,促使教學質量得以有效提高。
一、把生活當作中心,加強練習題具有的目的性以及現(xiàn)實意義
如今,在中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之中,多數(shù)學生都覺得七年級以及八年級的數(shù)學內容和小學內容有著緊密聯(lián)系,而且更加容易接受。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學數(shù)學具有的趣味性十分濃厚,同時全都源自生活,然而八年級之后的數(shù)學內容就變得非常抽象,有些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邏輯計算以及豐富聯(lián)想,這就導致學生需要肩負繁重的學習任務,并且心理方面也達到了最緊張的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之下,初中生便難以對抽象內容加以適應,進而難以對知識加以扎實掌握[1]。
所以,數(shù)學教師在對課后習題加以設計之時,需要在對學習相應解題技巧這一前提之下,對初中生適應性加以充分考慮,也就是說,教師對習題加以設計之時,需要在生活當中對數(shù)學原型加以挖掘,對其解題期間的心理障礙加以緩解。例如,實施圖形教學之時,教師怎樣讓初中生對“在三角形當中,兩邊之和比第三邊大”,而“兩邊之差比第三邊小”這一定理加以明白。教材當中給出,任意畫出一個△ABC,由點B出發(fā),一直沿著三角形的邊到達點C,則有幾條路可以走?第一,把圖形投影至紙面上,把鉛筆當作路徑軌跡能夠得到:存在BC和AC+AB兩條線路。之后對兩條線路具體長短加以比較,把“兩點間線段最短”當作標準參照,繼而得到線段BC是最短的,之后得到以下結論:AC+AB>BC。這種解答既抽象,同時還需要借助大量邏輯計算加以理解。然而,其實還有一種更好方法對這一結論加以證明,同時非常有趣:現(xiàn)任意選取三個點,通過一根繩索對某一點加以固定,之后依次和三個點進行連接,同時在三點之上分別進行標記,同時命名成ABC。根據課本要求,由點B出發(fā),一直沿著三角形的邊到達點C,則有幾條路可以走?進而得到存在BC和AC+AB兩條線路。而在此時,把三邊全都加下來實施加法運算,可以得到什么結論?此時不需要借助刻度尺進行測量,初中生可通過目測得到:AC+AB>BC。同時兩邊之差這個問題一樣可借助這種方法加以理解。這種教學方法由抽象概念變成可以觸摸的真實生活原型,借助實際操作對教材當中理論結論加以驗證,這樣初中生可通過理解加以記憶,此種學習效果會很好。所以,教師需在生活中積極尋找相應的數(shù)學原型,借助動手以及實踐來對問題加以解決,進而讓初中生對數(shù)學知識產生興趣。
二、把學生當作主體,對習題加以合理設計
伴隨數(shù)學內容漸漸變得抽象化,數(shù)理運算以及幾何運算都變得十分復雜,這使得很多學生在思考方式方面的差異逐漸得以顯現(xiàn),一些抽象思維及能力比較差的初中生而言,其在解題期間常常出現(xiàn)困難。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普遍,但教師很難在根源之上進行解決。此時,不少教師會選擇降低課后習題的整體難度,不斷加強解題技巧。如果教師設計的課后習題難度較大,很多學生會難以進行解題,同時也難以提升其學習技巧。如此一來,伴隨課程難度逐漸加深,初中生便會承擔很大的心理負擔[2]。所以,數(shù)學教師在對課后習題加以設計之時,不應當把“量”當作主體,而是應當重視對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解題技巧方面的培養(yǎng),同時題目需要具有代表性以及科學性,通過定量的習題訓練達到舉一反三這一效果,并且借助一題多變以及一題多解來促使初中生當前解題能力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數(shù)學教學還需對課后習題具有的難易程度加以合理設計,同時對課后習題分階段的進行設計,例如從“基礎習題”發(fā)展到“提升習題”,之后再發(fā)展到“突破性的課后習題”。數(shù)學教學還可建立興趣小組,并且設計小組習題期間兼顧到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而提升習題的有效性。
三、把教材當作藍本,增強習題具有的差異性及趣味性
通常情況之下,數(shù)學教材只能對基本理論以及典型例題加以顯示,但在以后試卷測試以及配套練習當中同樣會出現(xiàn)一些基礎例題。然而,依然有不少例題不在其中,同時難以對實際需求加以滿足。所以,教師需設計一些相應習題來對試卷和課本當中的不足加以彌補。對于此,數(shù)學教師需緊抓教材核心知識和延展空間,對課后習題加以層次性以及科學性的設計。這樣既能提升學生興趣,同時還能對試卷和教材中習題具有的差異性加以體現(xiàn)[3]。所以,教師需把重點題型及其變式解題當作方向,對有代表性以及針對性的課后習題加以設計。同時,借助逆向思維,對經常出錯的課后習題加以設計,通過尋找其中的錯誤來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進而幫助其對更多解題方法加以掌握,拓展其思維,不斷提高其學習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綜上可知,數(shù)學教師對課后習題加以合理設計乃是對課上知識的一種重溫以及再現(xiàn),并且還是對基礎知識具體實踐應用的一種提高。所以,對課后習題加以設計之時,數(shù)學教師需把生活當作中心,加強練習題具有的目的性以及現(xiàn)實意義,把學生當作主體,對習題加以合理設計,同時把教材當作藍本,增強習題具有的差異性及趣味性,進而對教學質量加以保證。
【參考文獻】
[1]范連眾,孔凡哲.從關注學科知識轉向關注核心素養(yǎng)的教科書的習題設計——基于對我國九個新版本初中數(shù)學教科書的調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0):61-65.
[2]朱小麗.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中學數(shù)學課后習題設計問題分析[J].山西農經,2017(6):115.
[3]李靜芝.優(yōu)化復習習題設計
深入落實減負增效——初中數(shù)學復習習題設計探究[J].學周刊,2015(19):144.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