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英
【摘要】習總書記提出:堅持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的同時,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它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隨著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入貫徹,音樂教育領域的路線和方向也會有所調整。高職院?!昂铣c指揮”課程也將迎來新的變革。筆者結合自己的高職院校一線教學經驗,對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職院?!昂铣c指揮”課程的改革作了淺顯的分析。
【關鍵詞】文化自信 高職院校 課程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的提出,必然對音樂教育的路線和方向產生影響,作為高職音樂教育中的“合唱與指揮課程,必須結合這一理念,在當前的高職教育改革中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緊跟時代步伐,培養(yǎng)出更多的合唱指揮人才投入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程中去。
一、文化自信對高職院?!昂铣c指揮”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必須明確,文化自信所倡導的文化并非一般意義的文化,而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梢院唵螝w納為中華民族自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黨領導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兩個來源處于同一精神高度,這是我們討論課程改革的前提。
(一)文化自信要求課程進一步拓寬先進文化的弘揚廣度
在保持現(xiàn)有教學內容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提升先進文化傳播的知識面和覆蓋面。尤其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人們對文化的接收和消費越來越多元,高職院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應該更加旗幟鮮明的弘揚先進文化,例如加大對經典革命歌曲的傳授,增加群眾合唱指揮技巧的授課比例等。
(二)文化自信要求課程大膽提升先進文化傳播的深度
高職院校限于歷史原因,其培養(yǎng)模式多為本科院校的壓縮,在課程內容與編排上都不太敢上難度。例如對具有一定難度的經典革命歌曲采取選講和選學,像著名合唱歌曲《保衛(wèi)黃河》原本由齊唱、二部輪唱和三部輪唱構成,但高職院校大多忽略三部輪唱的教學,不僅會唱的不多,會指揮的更少。
(三)文化自信對課程的教學任務和手段都有新要求
文化自信強調扎根我們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那么高職院校合唱與指揮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及課程比例分配上必然要隨之調整。例如吸收更多地方特色歌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教材和課堂;加大對不同群體合唱指揮的差異化課程比例等。此外亟需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提升微課、現(xiàn)場教學、跨專業(yè)教學等先進手段的運用比例。
二、從文化自信視角審視當前高職院?!昂铣c指揮”課程的不足
首先,師生尚未完全認識文化自信給合唱教學帶來的影響。高職院校師生不僅存在對合唱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輕視自身水平,忽略日常學習和練習等專業(yè)問題,更對文化自信理念給合唱教學帶來的變化認識淺薄。
其次,高職院校開展合唱教學的相關硬、軟件難以及時到位。例如在教材上仍然大量使用上世紀制定的版本,不僅專業(yè)性有所欠缺,時效性更是嚴重滯后;相當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專門的合唱教學場所,話筒、指揮棒等器樂設施也捉襟見肘,致使師生缺乏練習條件和熱情。
再次,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離文化自信的要求還有距離。合唱課程的類型和學時,課程實施的編排依然按照老的思路進行,且存在指揮與合唱分開教學的誤區(qū),這與當前社會的群眾文化剛需背道而馳。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職院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改革路徑
(一)用政治教育引領文化教育方向
針對高職院校師生認識誤區(qū),大力加強文化自信的宣傳。要在上好專業(yè)課之前先上好政治課。文化自信不是單純的技術理念,而是站在國家戰(zhàn)略高度的頂層認識和頂層設計,不深入理解這點就無法真正做好課程改革。在專業(yè)領域則要進一步明確課程定位,強化合唱與指揮的緊密聯(lián)系,杜絕人為割裂行為,例如實際教學中的只抓某一項,分散授課等現(xiàn)象。給二者的充分融合創(chuàng)造更有利條件。及時糾正師生對合唱與指揮課程的錯誤認識,根據(jù)學校實際動態(tài)調整專業(yè)訓練的比例。
(二)重新規(guī)劃專業(yè)教材,力求與時俱進
相關教育工作者應當加大教材開發(fā)力度,力爭有更多兼具藝術型和應用性,同時凸顯時代特色的專業(yè)教材供高職院校選擇。具體而言,在合唱曲目的選擇上不僅要考量學習難度,還應該體現(xiàn)與專業(yè)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在對具體曲目的教學側重上必須根據(jù)文化自信的精神加以修改;在教材內容選取和編排上要突出時效性、增加興趣引導。例如探索將部分優(yōu)秀的流行曲目、新時代影視曲目等納入教材,讓師生實實在在感受到文化自信是一種源自內心的力量。
(三)進一步完善師資與課程建設
首先加強對相關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工作,除了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講座、音樂會提升自身業(yè)務水平外,還可以嘗試跨學科交流,例如組織音樂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的交流與協(xié)作,甚至和思想政治教師合作開發(fā)教材、建設課程等等。其次在課程設置上盡力保障合唱與指揮的同步進行,探索更為科學的課程設置。學校還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加大對相關硬、軟件的投入,不僅讓師生們有學習場所,更具備課余練習的條件。
(四)大力強化校社合作,整合資源搭建平臺
隨著我國群眾藝術剛需的形成,“合唱與指揮”課程未來的發(fā)展將更加依賴校社合作,具體包括讓課程走出課堂,與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更全面的融合。例如在學校范圍內全面推動合唱團的建設,選派專業(yè)教師進行指導;根據(jù)學生特點分成若干專業(yè)小組,負責不同任務,這樣在保障專業(yè)性與可行性上求得平衡。讓課程走出校門,與學校周邊的中小學、社區(qū)(街道)等尋求合作,幫助他們建立合唱隊伍并指導排練。促進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更好的推廣合唱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