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軍
【摘 要】 信息化閱讀指的是: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閱讀與整理,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教師在組織課內(nèi)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習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的、有見地的進行學習。
【關鍵詞】 信息化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
二十一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wǎng)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F(xiàn)在的社會,圍繞人們的將是各種各樣的多元化信息。信息時代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必須立足于開放,即意味著書本世界向生活、社會的回歸。
新課標中也給我們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新課標的這一些理念,為小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告訴我們:傳統(tǒng)的過分強調(diào)預設和封閉的學習內(nèi)容已適應不了信息社會的要求了。所以,過去單一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框框必須打破。
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理解,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收集、解釋、整理、歸類、運用的過程。信息化閱讀指的是: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閱讀與整理,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當教學內(nèi)容能夠用多種信息來呈現(xiàn)時,學生會學得更好”。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師在組織課內(nèi)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習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的、有見地的進行學習。
1. 課前預習: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課文內(nèi)容。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他們“建構(gòu)屬于自己的理解”。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愛戴,更好的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偉大品格,就有必要讓學生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們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生平、故事、圖片、名言、著作等)。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近人物的興趣沖動。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詹天佑》、《一夜的工作》等課文都適合這樣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學生覺得“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課文還可圍繞事件進行課前搜集,如《再見了,親人》、《景陽岡》等課文。課前搜集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更輕松了。
2. 課堂教學: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一個著名教例《只有一個地球》,選了這樣兩篇課外材料――《地球上空的臭氧層》和《酸雨》,在課堂上進行同步學習。以課內(nèi)材料為主,課外材料為輔。課內(nèi)課外互相滲透,互相借鑒,不同角度的幾個信息在結(jié)合教學中形成了合力,教學效果非常好。這樣呈現(xiàn)信息,鍛煉了學生閱讀多種信息、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點,我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呈現(xiàn)了另一個信息:為學生提供一篇《三國演義》中孔明借東風的課外材料。學生在閱讀兩篇同個主題的材料時,就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對比、整合,信息之間互相滲透、相互補充,順當?shù)貧w結(jié)出了周瑜、諸葛亮等人物豐滿的性格特點。
3. 課后復習:延伸信息,課文內(nèi)容帶到課外?!按笳Z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jié)構(gòu),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jié)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中的閏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個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人物典型。學完課文了,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閏土的勇敢、聰明。我說:“你們想知道中年閏土的樣子嗎?”學生們對此興趣很濃。我便將《故鄉(xiāng)》推薦給了學生,讓學生課后回去查找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學生回去以后都積極地去上網(wǎng)找尋資料和《故鄉(xiāng)》這篇文章。讀完后,對中年閏土的變化以及造成他變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講閏土變了,變傻了,變呆了。也許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難,不過,把學生從課內(nèi)帶到課外,帶到知識無限的因特網(wǎng)上,這一點我們做到了。課外的世界更精彩,教《火燒赤壁》,便把學生帶向三國;教《齊天大圣》,便把學生帶向《西游記》;教《匆匆》時,帶學生走近著名作家朱自清;教《貓》時,帶學生走向老舍;教學《盧溝橋的獅子》時,帶學生走進八年抗戰(zhàn);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帶學生走進美國歷史上那場毀滅性的災難……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就應該把學生帶向豐富多彩的信息世界,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xiàn)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
信息化閱讀的實踐,也就是一種“大閱讀”觀的實踐。在語文信息化閱讀新方法的實踐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shù)膶ο筠D(zhuǎn)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gòu)者的深度變化。這一變化,必將培養(yǎng)更多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語文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