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銘楊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一)指導思想
《初中音樂課程標準》強調弘揚民族音樂,提倡“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理論依據(jù)
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
北京市依據(jù)課標精神,對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的授課要求是:全面掌握民歌的字兒、氣兒、勁兒、味兒。這也是本課教學設計強有力的理論依據(jù)。
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1. 本課教學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初中《音樂》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通過學唱《無錫景》,挖掘江蘇民歌的風格特征與演唱韻味,培養(yǎng)學生對江蘇民歌的興趣與愛好。
具體教學內容分析
《無錫景》是五聲宮調式,2/4拍,一段體結構,規(guī)整的四樂句,單樂段反復的分節(jié)歌。歌詞描述了無錫的歷史名勝和風土人情。樂句常用“呀”、“末”、等襯詞,聽起來親切柔和,耐人尋味。
(由于民歌的流變性特點,本課采用解燕老師演唱的《無錫景》版本。)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我校初二(12)班學生,共25人,按照音樂綜合能力可分三類:A類學生6-10人,能夠按照首調的方法較快速地識讀五線譜,準確模仿教師的音高,已知節(jié)奏聽寫的正確率95%。B類5-8人,識讀五線譜較慢,需經教師的引導才能準確模仿出教師的音高,聽寫節(jié)奏的正確率60%。C類學生5-8人,五線譜識讀有困難,無法模仿教師的音高,聽寫節(jié)奏的正確率10%。初二多數(shù)男生進入變聲期,歌唱有待進步。
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1.直觀演示——教師“范唱”和采用現(xiàn)代化視聽手段,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
2. 參與體驗——學生親身讀蘇州方言、演唱民歌,體驗江南民歌的風格特點。
3.對比探究——學生在對比聆聽、演唱中探究、思考江蘇民歌的風格特點
4.口傳心授——運用口傳心授的方式,學習念方言、唱民歌。
技術準備
(1)使用格式工廠等軟件制作音頻:
(2)自制學案、曲譜。
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全班歌唱能力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前期教學中用柯達伊教學方法,采用模唱、構唱等方法,逐步提高學生歌唱能力、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能夠用無錫方言準確而有韻味地演唱《無錫景》,感受和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
教學難點
1.掌握歌曲中的節(jié)奏和裝飾音;
2.準確把握歌曲的方言發(fā)音及“呀”、“末”等襯詞,在演唱中表現(xiàn)出江蘇民歌特有的風格特征。
五、教學過程
(一)新授
1.教師范唱《無錫景》,學生欣賞。
(1)感受江蘇方言。
(2)學生手打穩(wěn)定拍為教師伴奏。
(3)隨音響輕聲哼唱歌曲旋律,初步體驗歌曲的旋律特點。
【設計意圖】
1.反復強化穩(wěn)定拍的學習習慣;
2.通過教師范唱,拉進學生與民歌之間的距離,體驗江南民歌風情的韻味。
2.教師放慢速度演唱歌曲第一樂句,學生找出發(fā)音不同的字兒;并跟隨教師用方言有韻律的朗讀歌詞。
【設計意圖】1.從方言切入歌曲的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標注讀音,讓學生更快的掌握方言的正確讀法;
3.老師朗讀方言,感受口傳心授教學模式;
3.練習用對“氣兒”
(1)教師范唱,學生觀察演唱中換了幾次氣并標記。
(2)學生手打穩(wěn)定拍,按樂句劃分,輕唱“si”進行氣息訓練。
(3)師生配合,教師唱旋律,學生唱si,并手打穩(wěn)定拍,做氣息訓練。
【設計意圖】1.用“si”輕讀節(jié)奏,按照標記的氣口換氣,練習氣息;
2.區(qū)別換氣和“偷氣”的用法,引導學生養(yǎng)成完整的樂句感。
4.學會使對“勁兒”
(1)教師范唱,引導學生找出樂句重音、字頭、真假聲轉換,并運用到演唱中去。
(2)教唱時加入肢體語言,輔助真假聲轉換,引導學生體驗江蘇民歌的“勁兒”。
(3)學生聽記旋律填空。
【設計意圖】1.口傳心授逐句學唱,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江蘇民歌氣息和勁頭;
2.利用聽、唱、寫、做的方法識讀樂譜,提升音樂技能。
5. 唱對“味兒”
(1)提問裝飾音出現(xiàn)在什么位置,在學案上標出有帶裝飾音和強調味道的字。
(2)第二、三樂句教師范唱,標出裝飾音,并模仿演唱。
(3)第四樂句由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演唱裝飾音,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示范演唱,學生能夠辨別、并模仿演唱歌曲中帶裝飾
音和連音線的字,讓學生充分感受和體驗民歌的味道。
小結
課后背唱江蘇民歌《無錫景》。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復習演唱,得到能力的鞏固與提升。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本課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貫穿整個學習的過程。
(二)評價量規(guī)
教學設計的特點
(一)用參與體驗的方式,學生對《無錫景》字兒、氣兒、勁兒、味兒的學唱體驗,表現(xiàn)出江南民歌委婉清麗、柔美細膩的風格特點。
(二)用口傳心授的形式,展現(xiàn)民歌的傳承過程。
教學反思
關注每位學生的能力習得。在本課教學設計的提問和練習環(huán)節(jié)對于有一定音樂基礎的學生來說,作答較為順利,但對基礎較薄弱的同學造成了一定難度,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在提問和練習的梯度上有所調整,使每位學生都能有所進步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