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族眾多,語言文字多樣化現(xiàn)象明顯,在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效率。本文以甘南州某中專學生的漢語學習情況為研究對象,對于影響藏族學生學習漢語興趣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并試圖尋找相應對策,進而實現(xiàn)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藏族學生;漢語;學習興趣;策略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多樣性現(xiàn)象非常明顯,包括漢語在內(nèi)共有至少24種文字在民族地區(qū)通用。加上各地方言差異明顯,尤其是南北方言之間的差異,使得中國的語言文字呈現(xiàn)出絢麗的多民族特色。同時,語言文字的多樣化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如溝通不便、地位沖突等,尤其是對于那些擁有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來說,在認同和認知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難。筆者所在的地區(qū)屬于民族走廊地帶,藏族是這里的主體民族和世居民族,他們的母語為藏語,同時作為中國人,我們當前的國語為漢語,而由于各種因素阻礙使得藏族從藏語向漢語切換的過程相對較為困難,這就導致了藏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困境。即便是學生到了中專階段,其漢語水平并不特別樂觀,學生普遍對漢語興趣不高。
一、 影響藏族學生學習漢語興趣的因素分析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專語文教師,這使得筆者非常焦心,通過閱讀相關參考文獻、向同行請教以及觀察學生學習動機等努力后,筆者發(fā)現(xiàn)阻礙藏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藏漢語語法結構的差異
首要因素便是藏語和漢語的語法結構存在差異。盡管同屬于漢藏語系,但是在結構上存在明顯差異,如“請/吃/飯”,藏語的表達語序為“飯/吃/請”等。
(二) 文化差異帶來的語境差別
在人類學中,非常強調(diào)“本土化知識”的概念,顯然,藏語語境下的本土化知識和漢語語境下的本土化知識是存在認知上的差異的。以“轉寺院”為例,藏語語境下指的是去朝拜或者轉“果拉”,漢語語境下則更可能就是單純地去轉轉,獵奇的成分更多一點。類似的案例比較多。
(三) 漢語語言學習環(huán)境較差
甘南藏區(qū)歷史上屬于安多藏區(qū)的中心之一,也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牧區(qū)或農(nóng)牧兼營地帶。筆者所帶班級中就有相當部分學生來自傳統(tǒng)的藏族家庭,他們在家中基本上都會使用藏語,而外出購物或者與其他民族交流時,可能會使用漢語,但是也僅限于此,且本地的漢語方言無論是用詞還是結構甚至順序均深受藏語影響。因此,對學生來說,學習漢語的環(huán)境其實不是那么樂觀。
(四) 學生及其家庭的文化認同因素
族別屬性具有一定的先入為主性,藏族學生天然浸潤在藏族語言文化之下,對于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具有更強的認同感。據(jù)筆者了解,盡管在學校學習了漢語,但是已進入家庭或者藏族同學朋友圈,學生們便會“自覺地”使用藏語,倘若有人去使用漢語便會面臨被嘲笑或者被排斥的危險,甚至會視為“同化”了。
二、 提高中專藏族學生漢語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 可以借用方言的力量實現(xiàn)逐步過渡
在甘南藏區(qū),藏族、漢族和回族是不可回避的三大主體民族。其中回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漢藏文化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這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今天我們所謂的“甘南話”實際上就是藏漢文化的交融和共享的產(chǎn)物,如阿拉巴拉(意為一般般)等,且甘南話中就有相當部分內(nèi)容是對藏漢語語法框架和詞匯相互借用,而筆者發(fā)現(xiàn)在學生中就有相當部分會說甘南話。因此,教師完全可以以甘南話作為橋梁,跨越藏語和漢語在語法構造上的鴻溝。
(二) 以文化同理心促進語言認同,因勢利導
借用方言的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藏族學生學習漢語口語,同時,我們的漢語教學不僅僅包括口頭表達,還需要書面表達,這就要求教師從文化同理心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漢語教學。這里的文化同理心指的就是心理換位、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對于教師而言,便需要做到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換位思考、多加傾聽等,充分尊重學生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而根據(jù)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是新舊知識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過程,對于藏族學生而言,自己從小耳濡目染的藏族傳統(tǒng)文化是舊知識,而漢語是新知識,教師通過同理心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的語言認同感,實現(xiàn)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三) 引導家長和學生正視問題
“聽過的道理千千萬,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最根本原因便是道理尚未真正被需要或者被體驗。同理,盡管我們一再強調(diào)學生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漢語并未產(chǎn)生太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漢語學生也能生存。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引導家長和學生正視問題,且將問題看得更加長遠。如學生畢業(yè)以后的就業(yè)考試或者升學考試基本上用漢語答卷、學生想要走得更遠,需要漢語的學習來作為保障等,最好再有同等條件下漢語比較好的學生的發(fā)展前景更廣闊等案例作為支撐,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到學習漢語的必要性。
除了以上三個策略以外,教師通過在班級內(nèi)開展一些朗誦比賽、閱讀漢語經(jīng)典小說、向學生選讀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等,都是相對比較可行的辦法,至于具體操作,便要從學生學情、教師個人能力等出發(fā)。
三、 小結
總之,對于擁有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藏族進行漢語教育,提高其學習興趣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在不斷充實自我知識儲備和提升教學技能的前提下,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而問題的出現(xiàn)絕對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所致,因此一定要找對、找準。尋找問題根源的目的也并非簡單揭示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相信隨著時間推移,以及中專語文教師的不斷努力和探索,藏族學生將不斷提升學習興趣,不斷改善效率。
參考文獻:
[1]林秀艷.西藏中小學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2]王妍莉.技術促進理解的藏族學生漢語教學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2).
作者簡介:
林玲,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衛(wèi)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