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嶸 牛曉雨
摘要:? 我國大學章程建設與大學制度建設問題,需要法哲學高度的探討才能直達根袛。馬克思歷史存在論是歷史唯物主義法哲學的存在論根基,它對自近現(xiàn)代以來的理性主義哲學的批判性超越,給處于當代性境域的中國大學制度建設提供指引。大學章程活動是憲法實施的一部分,離不開對高等教育法權結構的理解和把握。追朔至基于憲法主權架構的高等教育法權結構,相應的大學制度建設應該把握我國法治模式總體特征,優(yōu)化與之相符合的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制下的大學治理的黨、國、府、學互動模式,認真對待執(zhí)政黨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的規(guī)制性效力,實現(xiàn)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的統(tǒng)一,加強大學法治理論和法哲學的探討以反哺于大學制度建設。
關鍵詞:馬克思歷史存在論;教育法哲學;大學章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9)01-0023-04
收稿日期:2018-08-28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高校內(nèi)部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6JZD03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鮑嶸(1970-),女,浙江建德人,浙江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牛曉雨,浙江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金華,321004。
高校進入了人們所謂的重在大學章程執(zhí)行與內(nèi)部法規(guī)體系建設的“后章程時代”。然而,盡管形式上補齊了學校內(nèi)部制度中章程的缺位,但一些實質上的問題仍然是蔽而不明的。其中就包括作為社會主義大學章程軟法制度的性質問題,大學內(nèi)部制度體系與外部法律制度關系問題,與執(zhí)政黨教育方針、路線關系問題,甚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法制體系構建等問題。顯然,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如果不上升到法哲學的高度是無法直達根袛?shù)?,也是無法完成的。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成果,這一成果自誕生之日起就在西方思想界引起震動,成為詆毀、歪曲或尊崇的對象[1]。然而,經(jīng)過了現(xiàn)象學運動而后開出了一條存在論新路的當代西方思想,仍然在歷史唯物主義面前覺察到了自身的某種空缺。因此,產(chǎn)生于19世紀的歷史唯物主義,在今天仍然是當代西方思想中最有力的對話者與參與者[2]。馬克思法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法哲學,是以對理性主義法哲學和唯心主義法哲學批判為基礎,從存在論境域直達根袛?shù)靥接懛ㄅc法律制度本質、價值與思想方法的理論。因此,也可以稱之為馬克思歷史存在論法哲學,它的底色是馬克思歷史存在論。
一、中國大學章程的復雜性與馬克思法哲學的必得出場
大學章程以及以大學章程為中心的校內(nèi)制度體系構建應該具有怎樣的性質,遵從怎樣的制度構建與制度變遷邏輯是一個嶄新的問題。盡管自大學章程建設議題提出以來,人們的討論用連篇累牘來形容都不為過,但把握住問題實質并切中要害的討論付諸闕如。中國社會主義大學制度問題的當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突破的困難。當代性與復雜性所指,第一層面是人類生活的當代狀況處于分裂和矛盾之中。人們一方面受益于理性和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現(xiàn)代文明的便利,另一方面在承受理性形式主義的空虛和抽象所造成的海德格爾所說的“新時代的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承受著馬克思所說的資本所造成的人的全面而普遍的異化,這是一種分裂而深刻的當代境況,無論中西盡入甕中。中國現(xiàn)當代學問體制與現(xiàn)行大學組織,毫無疑問是這種近代理性主義規(guī)約的對象,也是理性主義規(guī)約與引導的結果。社會主義大學辦學理念的實現(xiàn)與否取決于對理性主義邊界和限制的認知,取決于對它的繼承性批判和批判性超越的成功與否,道阻且長。當代性與復雜性第二層面所指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的中國大學辦學實踐及所構建制度的內(nèi)涵早已跳脫了以近代西方大學為模板的近現(xiàn)代大學模式而處于一種獨特的當代境遇之中。至少,由于馬克思主義對理性主義的批判性超越,中國大學在對現(xiàn)代性問題的反思和對理性主義形式化的克服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雖然中國大學在制度建設方面仍有不少有待完善之處,仍需要向西方大學學習,但應該是學習態(tài)度而非學徒的心態(tài)和樣態(tài)。依照西方大學的“葫蘆”畫中國大學的“瓢”的學徒心態(tài),自廢武功,更是沒有出路的理論死胡同。當代性與復雜性第三層所指是,作為這種制度指導理論和基石的馬克思主義,仍然需要有超強的面對時代問題的應答能力,要延續(xù)面向時代問題敞開的態(tài)度。中國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讓社會主義大學再次考慮吸納西方大學的制度要素和形式,大學章程正是其中的一種積極探索。這些制度要素、制度形式如何與高等教育法精神契合,需要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作出時代應答。這種應答必然是一種跳脫出對歷史唯物主義近代化解讀的應答,是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xiàn)代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近代化解讀深刻反思基礎上走向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的應答。很顯然,理論還要待以時日才能成熟,密涅瓦的貓頭鷹總在黃昏起飛。
以大學章程規(guī)制性與權威性問題的解決為例,可以說明中國大學章程問題的復雜性。大學章程規(guī)制性與權威性,始終是大學章程研究者和批評者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凡是觸及到這個問題,一般都以批評意見居多。研究認為大學章程的規(guī)制性與權威性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解決“如何處理政府與大學關系”的制度性難題,“沒能力對大學相關利益主體形成實質性規(guī)約”[3],“沒有能夠突破性地對政府干預高校的權力進行限制”[4];二是大學章程的制定與核準主體分別為大學和教育行政部門,并非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全國人大或地方人大,因此不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效力,不能成為法院判案依據(jù),應訴性弱也削弱了章程的權威性[5]。批評者大多站在規(guī)制性制度立場審視大學章程。制度理論強調(diào),規(guī)制性(Regulative)、規(guī)范性(normalitive)和文化-認知性(cultural-cognitive)是制度的關鍵要素和關鍵屬性[6]。持規(guī)制性制度論者認為,制度是一種客觀存在,作為一種外在結構而為人察覺和感知,也就是說制度的存在是觀察者無涉的;它強調(diào)制定明確的規(guī)則、監(jiān)督規(guī)則的執(zhí)行、正式或非正式的獎懲,通過它們構成完整的規(guī)制過程,權力因素與政府權力受到特別的關注。大學章程的批評者,同時作為規(guī)制性制度觀持論者,主張大學章程的規(guī)制性與權威性影響到大學章程規(guī)范功能和文化引領功能的實現(xiàn),應該給予特別的重視,加之他們所洞察到權力(利)認定、程序合法化以及軟法制度“硬化”的重要性,這些無疑對大學章程建設有積極推動意義。但如果要進一步深化討論,就會面臨高等教育法權構造及其性質、政學關系等高度憲制化議題;一般制度變遷理論,無論是理性制度主義還是新制度主義,對此都已有心無力。倘若更進一步地把討論推進到高等教育領域的自由、權利、法的本質與法的價值、法與法律制度關系問題,站在西方自近代以來形成的理性主義法哲學對立面的馬克思主義法哲學則必得出場。
二、馬克思思想的歷史存在論底色及其教育法哲學意義
在1949至1954年間的對自由主義學問體制改造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學問體制與大學制度,并不一般性地反對自由[7]。不僅不反對自由,相反作為社會主義學問體制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自由是貫穿它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從早歲到暮年思想旅程的一根紅線。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法哲學始終以實現(xiàn)人類解放和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熱烈的追求。馬克思為《萊茵報》寫的第一篇文章是《關于出版自由和頒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在文中馬克思發(fā)揮了康德的自由觀,認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他寫道:“哪里的法律成為真正的法律,即實現(xiàn)了自由,哪里的法律就真正地實現(xiàn)了人的自由?!盵8](P288)隨后,馬克思首次遇到了對物質利益發(fā)表見解的難題——也就是要為《林木盜竊法》的立法寫評論文章,一面是林地主的利益,另一面是為抵御寒冬而到林地撿拾枯枝窮人的生存——無論站在哪一面,似乎都讓人感到為難。然而,省議會的辯論和拙劣的立法行徑讓馬克思受到極大震動,讓他看到了法背后隱藏著的狹隘的私人利益的實質。雖然此時的馬克思仍然恪守黑格爾理性法觀點,把法律看成正義理性的化身,企求一種與自由理性相適應的理想國家和抽象的“永恒法律秩序”,但他已經(jīng)清楚明白地看到,當利益同法的原則發(fā)生矛盾時,利益總是占上風:“法的利益只有當它是利益的法時才能說話,一旦它同這位圣者發(fā)生抵觸,它就得閉上嘴巴”[8](P288)。在1843年完成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第一次廓清了法哲學的一個統(tǒng)帥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就是法的客觀基礎問題。馬克思指出法的客觀基礎是市民社會,法是財產(chǎn)關系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財產(chǎn)關系則是法的內(nèi)容[8](P288)。在1845年至1846年間完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把社會的基本矛盾歸于生產(chǎn)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并由此出發(fā)揭示了法律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的規(guī)律性,認為法和法律的產(chǎn)生必須依賴社會經(jīng)濟關系、階級關系的實際運動。而且,法律的消亡也同樣以生產(chǎn)力的巨大發(fā)展為前提。如果生產(chǎn)力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消亡國家和法律的意志是不可能的[9]。經(jīng)過艱苦的探索,馬克思完成了對以黑格爾為頂峰的理性主義法哲學的批判性超越,形成了對法律的本質和特征、法和法律的繼承性、法律關系的實質等一系列重大法哲學問題加以應答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法存在論、法價值論、法認識論法哲學[10]。黑格爾哲學是體系哲學的巔峰,實際上也是理性主義所能達到的巔峰。黑格爾在自己構造的哲學體系中徹底地發(fā)展了德國古典哲學從思維引出存在的原則,并把它推向了極端。他以思辨的形式集人類認識史之大成,把哲學史上的每一個重要范疇都按一定的邏輯次序加以排列,構造出一個邏輯嚴整的體系來說明世界、規(guī)范世界。雖然這種體系構造歸根到底也是從人與外部世界的矛盾出發(fā)的,但他解決矛盾的途徑卻是以理性為原點,將“人和外部世界全部精神化”,馬克思稱之為“以意識決定存在”。在黑格爾那里,歷史事務的本質性化為精神之非時間性的辯證程式,所以黑格爾終究還是把歷史丟失在理性的辯證體系中了。馬克思通過“感性活動”、“感性意識”與“感性客體(的建構)”等并非完全能為近代化哲學思維所能解讀的語言,開啟了對自柏拉圖到黑格爾的知識論、認識論路向的形而上學與理性主義總清算,他為概念前、邏輯前和反思的實踐以及人對自身生存的領悟,爭奪回本該屬于它們的應有地位,破除知識論和理性路向的形而上學對思想無處不在的優(yōu)先權和支配權,讓人們開始重新思想。馬克思為此寫道:“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它們現(xiàn)實的生活過程?!盵11]人把自己的生命本身當作對象的意識和意志,既是邏輯前的又是真正屬于人的。它們不是作為邏輯形式化之產(chǎn)物的“純思”,而是由于自己本身的生活原始地成為對象而形成的對存在的領悟。海德格爾在《關于人道主義的信》中評論說:“因為馬克思在體會到異化的時候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的觀點比其余的歷史學優(yōu)越。但因為胡塞爾沒有,據(jù)我看來薩特也沒有在存在中認識到歷史的本質性,所以現(xiàn)象學沒有、存在主義也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資格和馬克思主義交談?!盵12]深入到歷史本質的一度中去的馬克思歷史存在論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底色,是馬克思法哲學的存在論根基。馬克思歷史存在論對理性主義的顛覆,對于為理性主義原則所引導和規(guī)制的近現(xiàn)代學問體制、學術體系的革新具有重要的啟示。
三、重思馬克思法哲學指導下的大學章程建設
在馬克思主義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新傳統(tǒng)的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法制體系和法律制度體系構建,不可能自外于馬克思歷史存在論法哲學而完成。從現(xiàn)實的層面看,大學章程活動無論從制定程序、文本形式還是實質內(nèi)容都牽涉到對高等教育法權結構的理解和把握,而這種理解必須追朔到憲法基于主權架構而對高等教育法權結構做出的規(guī)定。要理解中國主權架構,就要解讀中國憲法(典)。依據(jù)我國憲法(典)文本、憲法運行實際和憲法任務,我國憲法涉及到政治主權和治理主權兩個系統(tǒng)的權力安排和相應權利護衛(wèi)。政治主權系統(tǒng)由執(zhí)政黨、人民政協(xié)、界別(階層)三個要素構成,治理主權系統(tǒng)由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的“一府兩院”系統(tǒng),加上公民要素構成。在靜態(tài)關系層面,政治主權系統(tǒng)與治理主權系統(tǒng)共同構成憲法的核心,在動態(tài)關系層面,政治主權優(yōu)于或者統(tǒng)攝治理主權。與政治權力系統(tǒng)和治理權力系統(tǒng)相對應存在兩種權利——階層權利和公民權利[13]?,F(xiàn)行憲法通過序言和總綱第一條對政治主權系統(tǒng)規(guī)則進行了確認,也為階層權利的行使確定了方向和制度通道;公民憲法權利的運行依據(jù)是憲法中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憲法為公民權利提供了實定法依據(jù)與保障方式。大學中的學生、教師的憲法權利既體現(xiàn)為公民“受教育權”和“從事有益于人民的科學研究和文化活動的自由”①等個體權利,但同時也為工人階級、農(nóng)民階級、知識分子和新階層等階層權利所涵攝,而體現(xiàn)為這些階層的高等教育相關權益。也只有在理解我國現(xiàn)行主權架構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準確地把握包括學生受教育權、學者學術研究權利在內(nèi)的憲法權利和大學自主權的法律權利[②的現(xiàn)實內(nèi)涵和運行方向,才有可能完成相應的制度設計。憲法正是在此意義上成為大學章程的法律淵源。大學章程的制定以及對權力(利)的安置,必然是憲法和教育法律精神的延展和具體化。為此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把握我國法治模式總體特征,優(yōu)化與我國法治總體特征相符合的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制下的大學治理的黨、國、府、學互動模式。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四中全會,我國法治體系的一個重大變化是黨法體系被納入法治秩序,改變了過往國家法中心主義法治觀,確立了法治多元主義法治觀,建立了同時吸收立法法治國、司法法治國和行政法治國理念和制度基礎上的基于黨國互動體制的混合法制模式[14]。這種模式既非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主要依賴立法機關制定法律法典的“立法法治國”模式,亦非普通法法系國家主要依賴法院司法判決的“司法法治國”模式,更非后現(xiàn)代法治時代的“行政法治國”或“行政規(guī)制國”模式,而是混合法制模式。在黨國互動法制模式下,不僅府學關系獲得了放在執(zhí)政黨、國家、政府和大學四者互動關系的廣闊背景和深廣法治實踐下探討的可能性,而且大學內(nèi)部法規(guī)制定合法化問題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和探討的可能。我國現(xiàn)行大學章程制定沒有走法律化道路,但也不是簡單的行政模式,而是在執(zhí)政黨、政府與大學的互動之下完成的沿襲黨國互動法治總體特征的建設模式。章程法律化思路囿于立法權威,從表面上看滿足制度規(guī)制性與權威性提升的條件,但實質上卻缺乏執(zhí)行的可能,也不符合我國法治模式的總體特征,反而無益于它的權威性的建立。從大學治理的實際情況看,我國大學治理制度化水平并不低,是以治校辦學實踐為基礎的活化制度,包括慣例、文化、(諸如國家觀念等)觀念形態(tài)制度、集體主義精神,以及行政命令。它們排斥了契約式文本的運行機制,但作為制度要素,即使在成熟體制中的功用也不容小覷,所以關鍵在于整合與統(tǒng)一。我國大學章程建設要加強容納并吸收必要的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與認同性制度要素,同時啟蒙規(guī)則意識,加強以軟法為中心的制度建設,培育依規(guī)治校和民主治校的大學文化。
其次,認真對待執(zhí)政黨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的規(guī)制性效力,同時執(zhí)政黨應該善于通過法律來實現(xiàn)對高等教育的領導,重大教育改革措施應該法律化,實現(xiàn)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的統(tǒng)一。雖然從法理角度而言,執(zhí)政黨教育重大政策并不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法的淵源,但它對大學章程無疑具有涵攝作用。這是因為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地位,其教育方針與路線,不僅影響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而且對法治本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5]。大學章程作為執(zhí)行執(zhí)政黨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的文本,具有大量的非程序性、
非法律性的政治性表述,似乎降低了大學章程的應訴性。對于堅持以應訴性為規(guī)制性和權威性標準的批評者來說,大學章程規(guī)制性和權威性似乎也因此降低了??蓱V固然是對權利救濟的支持,但就權利的實現(xiàn)而言,可訴與可判已經(jīng)是公平正義的最后底線,高等教育法律也為此提供保障。政治決斷與價值規(guī)范對權利的實現(xiàn)重要性并不亞于司法和法律,它們同為重要管道。因此,大學章程不僅從對憲法和法律的忠實執(zhí)行中獲得權威性,同時還從認真對待執(zhí)政黨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的規(guī)制性效力中建立權威性。在高?!八膫€服務”教育方針中,高?!盀槿嗣穹铡本邮?。“為人民服務”是先后載入《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綱要》的政治理念。它既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宗旨,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憲之本,還是社會主義中國全民道德基礎[16]。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高校首要的政治倫理要求,具有重要的制度創(chuàng)制意義,這是對憲法“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武裝力量、人民代表大會都應當努力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落實,是對憲法“國家舉辦‘為人民服務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具體部署,是對大學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地位的肯定,也是對大學承擔政治責任的期許??梢姡瑘?zhí)政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既是對校內(nèi)法規(guī)具有指導意義的政治話語,同時又是具有與法的權威性等同的規(guī)范。認識到這一點,不僅有利于處理好章程制定程序合法化問題,也有利于在實定法層面上安排好黨、國、府、學關系,為建立統(tǒng)一的、權威的、系統(tǒng)化的校內(nèi)法規(guī)體系創(chuàng)造條件。當然,執(zhí)政黨應該善于把改革思維與立法思維結合起來,把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結合起來,重大改革舉措應該法律化,應該成為政府依法行政的榜樣。執(zhí)政黨和政府部門的教育政策都應該在法的規(guī)范內(nèi)制定與執(zhí)行,應該接受合憲性、合法性與合規(guī)性的審查[17]。
再次,以推進大學校內(nèi)法規(guī)建設為契機,加強大學法治理論和法哲學的探討,反哺于大學章程建設。教育法哲學、法理學一直以來是法學領域非常薄弱的部門。包括大學章程建設在內(nèi)的大量的高等教育法治實踐問題的涌現(xiàn),在倒逼教育法理學和法哲學研究盡快提上日程。在一個權利的時代,在大學的當代性境域中,高等教育法權結構、高等教育法與法律制度的存在論、價值論、認識論與方法論問題接踵而至,迫切需要能對中國大學當代性境遇和現(xiàn)代性困境做出應答的教育法哲學。理論不徹底就難以使人信服。在馬克思歷史存在論法哲學、政治學、高等教育學多學科整合的高等教育法哲學的引領下,我們才有可能對我國現(xiàn)行憲法(典)所支持的高等教育法權結構給予充分理解和闡釋,才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法治的總體特征與基本原則給予深入把握,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實踐才能以更高的理論自覺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 王德峰.海德格爾與馬克思:在歷史之思中的相遇——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論境域[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評論,2000(07):201-217.
[2] 王德峰.海德格爾與馬克思:在歷史之思中的相遇——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論境域[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評論,2000(07):201-217.
[3] 張繼明,王洪才.我國大學章程有效性評估的六個基本維度[J].大學教育科學,2016(01):41-45.
[4] 孫自強.新制度主義視域下大學章程建設審視[J].教育評論,2017(01):8-11.
[5] 王春業(yè).論我國公立大學章程的法律效力及其實現(xiàn)途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08):16-26.
[6]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8-59.
[7] 鮑嶸.學問與治理——1949-1954中國大學知識現(xiàn)代性狀況報告[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170.
[8]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8.
[9]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8.
[10] 公丕詳.馬克思法哲學思想論要[J].中國社會科學,1990(02):27-50.
[11]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12] 海德格爾選集(上卷)[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383.
[13] 韓秀義.文本·結構·實踐:中國憲法權利的二重屬性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7):1-12.
[14] 強世功.從行政法治國到政黨法治國——黨法和國法關系的法理學思考[J].中國法律評論,2016(03):35-41.
[15] 周佑勇.邏輯與進路新發(fā)展理念如何引領法治中國建設[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8(03):29-39.
[16] 陳欣.“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哲學[A].政治與法律評論(第四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4.
[17] 鮑嶸,劉寧寧,等.合憲、合法、合規(guī):論高考加分的法律控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06):86-92.
(責任編輯? 胡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