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亮,李遠平,張英毅,祝 琴,趙雪云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PTMC)屬特殊類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PTC),病灶直徑≤10 mm,約占全部PTC的35%[1]。由于PTMC瘤體體積較小,起病隱匿,既往檢出率較低,多通過行甲狀腺良性腫瘤手術切除或尸檢檢出。隨著近年來高頻超聲探頭儀器的應用、甲狀腺健康查體的廣泛普及、組織病理診斷技術的提高及患者自身健康意識的提高,PTMC早期檢出率有所提高[2-3]??紤]到PTMC惡性程度較低、病情進展慢等特性,臨床上多主張早期手術切除,但對于手術切除的范圍尚無統(tǒng)一標準[4]。本研究旨在探究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與雙側腺葉全切除術對單側腺葉單一病灶PTMC患者術后甲狀腺相關激素水平以及近期相關并發(fā)癥的影響,以為臨床手術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樂山市人民醫(yī)院行手術治療的36例PTMC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A組(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n=20)和B組(雙側腺葉全切除術,n=16)。A組男 3例,女17例;年齡 23~66(45.13±8.30)歲;腫瘤直徑(5.16±1.73)mm;腫瘤位于左葉12例,右葉8例。B組男2例,女14例;年齡22~68(46.08±7.93)歲;腫瘤直徑(5.29±1.64)mm;腫瘤位于左葉11例,右葉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年齡<70歲;(2)經(jīng)病理學確診,符合PTMC相關標準[5],為單側腺葉單一病灶,無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3)術前甲狀腺功能檢查正常;(4)術后不接受131I治療;(5)患者自愿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多發(fā)癌灶;(2)甲狀腺及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或亢進;(3)既往甲狀腺手術史;(4)嚴重精神疾病、心肝腎功能障礙;(5)凝血功能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6)手術病理檢查提示淋巴結轉移;(7)中途因故退出治療或治療方案更改者。
1.3 治療方法
1.3.1 術前準備 術前行常規(guī)檢查、心肺功能評估及甲狀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完善甲狀腺功能5項指標檢查,排除甲亢及淋巴結腫大患者。據(jù)超聲檢查顯示的甲狀腺情況,予以術前談話、備皮,做禁食、禁水準備。術前預約快速冰凍檢查,準備并檢查超聲刀等手術器械性能,聯(lián)合麻醉科會診完善術前麻醉訪視。
1.3.2 手術方法 A組行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切開患者頸白線,沿甲狀腺外科被膜入路,充分游離暴露甲狀腺組織,緊貼上極,結扎上級血管,按甲狀腺中靜脈、下動靜脈的順序依次游離、切斷、結扎,鉗夾法切除患側甲狀腺腺葉及峽部,最后常規(guī)行中央?yún)^(qū)淋巴結清掃。術中標本行快速冰凍檢查,注意操作輕柔,避免損傷周圍血管及重要神經(jīng)。止血確切后置入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手術結束后將患者送麻醉復蘇室,待氣管插管安全拔除后,繼續(xù)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30 min,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再將患者送回病房。
B組行雙側腺葉全切除術,手術操作流程與A組相同,在切除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后,按照同樣的方法切除對側腺葉,最后常規(guī)行中央?yún)^(qū)淋巴結清掃,標本送冰凍病理檢查,術后處理同A組。
1.4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患者手術一般情況及住院時間、術后甲狀腺激素用藥量。(2)在術前和術后3 d,抽取患者晨間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 (3)術后隨訪3個月,統(tǒng)計患者術后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傷口裂開、聲音嘶啞、甲狀旁腺損傷(術后出現(xiàn)口周、手足麻木或抽搐表現(xiàn),且血清甲狀旁腺激素水平<15 pg/ml)及低鈣血癥(血清鈣水平<2.1 mmol/L)。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住院時間及術后用藥量比較
2.1 手術一般情況、住院時間及術后用藥量比較A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切口長度小于B組,術后甲狀腺激素用藥量均低于 B 組(P< 0.05,表 1)。
2.2 甲狀腺相關激素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FT3、FT4、TSH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兩組FT3、FT4水平均顯著降低,TSH水平顯著上升,但B組改變幅度顯著大于A組(P<0.05,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甲狀腺相關激素水平比較
2.3 并發(fā)癥比較 A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 B 組(P< 0.05,表 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例)
PTC為臨床常見甲狀腺癌病理類型,屬低惡性程度、高分化癌。PTMC瘤體體積較小,起病隱匿,早期檢出率低[7]。多數(shù)PTMC侵襲性較低,呈現(xiàn)出惰性生物學表現(xiàn),甚至有些患者終生都不會出現(xiàn)明顯癥狀,無復發(fā)、轉移,預后良好。但并非所有的PTMC皆是如此,部分可出現(xiàn)周圍淋巴結轉移[8]。關于PTMC的治療一直存在較大爭議,甚至有學者主張因PTMC惰性,對于無明顯臨床癥狀及轉移的患者可不予處理,終身隨訪,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應積極行手術治療,但關于手術切除范圍的選擇仍存在不同觀點。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無淋巴結轉移的情況下,僅需行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因為雙側腺葉全切除術并不能明顯降低PTMC患者的復發(fā)和病死率,行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且能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9];亦有學者認為,雙側腺葉全切除術更加徹底,可避免二次手術[10]。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B組,切口長度顯著小于B組,提示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手術損傷更小,術中出血少,對術后美觀的影響較小。
甲狀腺手術后,尤其是全切患者,正常腺體減少,殘余腺體代償不足,可導致術后甲狀腺相關激素水平急劇降低,影響甲狀腺功能,臨床上主要采用快速補充甲狀腺激素的方式恢復甲狀腺功能。但目前多數(shù)研究認為,甲狀腺除具有分泌甲狀腺相關激素的作用外,還有許多功能尚未被發(fā)現(xiàn),術后單純補充甲狀腺激素,無法完全代償甲狀腺功能。如丁金伯[11]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使用甲狀腺激素替代的患者,遠期可能出現(xiàn)猜疑性精神分裂癥。甲狀腺組織術中切除部分越多,術后出現(xiàn)甲狀腺功能不足越明顯,甲狀腺相關激素水平越低,其恢復過程所需時間多與殘余腺體大小及代償能力相關,因為部分殘留腺體可逐漸恢復功能,出現(xiàn)代償性工作,對術后甲狀腺相關激素水平的改善效果更好。本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A組術后FT3、FT4水平顯著高于B組,TSH水平顯著低于B組,且A組術后甲狀腺激素使用量也明顯少于B組,提示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后,患者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程度較輕,且可減少術后甲狀腺激素用藥量。
雙側腺葉全切除術還會導致甲狀旁腺損傷率增加,而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術中至少可保證2枚甲狀旁腺不受損傷,降低術后甲狀旁腺損傷及低鈣血癥發(fā)生率。本研究也證實,A組術后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B組,這可能與雙側腺葉全切除術手術時間較長,術中損傷更大有關。
綜上所述,單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治療PTMC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后甲狀腺功能低下程度輕,可減少術后甲狀腺激素用藥量,降低近期并發(fā)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