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媛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策略——讓學生制作情景劇式微課
唐媛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在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上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為教研人員的普遍共識,不少教師通過微課制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改革實踐。然而,大學英語課堂上的中國文化教學不能停留在教師單方面灌輸層面,而應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中國文化主題微課制作的主體,真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讓學生制作情景劇式微課在中國文化導入中的可行性和具體應用,指出該策略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合作學習的有效度、語言流利度與準確度。
學生制作情景劇式微課;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導入
隨著信息技術的升級和教育形式的變化,我們已悄然進入一個全新的微學習時代。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微課應運而生并廣泛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成為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課前學習的主要資源。眾多學者已就微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研究,如盧海燕[1]探討了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朱京[2]以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構建了以“微課”為載體,以“構式習得”為目標的微課教學模式;李曄[3]以第一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獲獎作品為樣本,對“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師話語及其教學效用進行了調查分析。但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都是關于教師如何制作和運用微課的,而有關讓學生制作微課,尤其是制作中國文化微課的研究卻不多見。結合近幾年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基于微課概念及建構主義理論,筆者探討了讓學生制作情景劇式微課在中國文化導入中的具體應用,并分析教學效果,以期有效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近年來,我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積極拓展國際文化市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談及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翻譯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橋梁作用。事實上,真正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分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一寶貴的人類精神財富,而所有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有義務承擔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大學英語教學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國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保持固有的文化身份和特征,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也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強調英語的重要性:“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可以直接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進展、管理經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yōu)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笨梢?,學習英語除了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利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開拓世界市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也順應了國家發(fā)展的趨勢和需求,最新翻譯題型為漢譯英段落,考查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能力,內容涉及中國的經濟、歷史、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中國文化的導入和滲透,幫助學生感知母語文化,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然而,學分削減、課時壓縮已成為大學英語改革的一個普遍趨勢。大學英語課堂上的中國文化學習不能停留在教師單方面灌輸層面,而應探索信息技術與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筆者認為,讓學生制作中國文化主題微課,可以有效解決中國文化學習需求不斷上漲與大學英語課時量逐步縮減的矛盾。
在國外,“微課程”(microlecture)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Penrose將微課程稱為“知識脈沖”(knowledge burse),認為只要在相應的作業(yè)與討論的支持下,微課程就能夠與傳統(tǒng)的長時間授課取得相同的效果,其核心理念是在課程中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4]。國內已有多位學者提出了對微課的不同理解和定義,其中較早且有影響力的是胡鐵生于2011年提出的定義: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5]。微課短小精悍,時長一般為5—8分鐘,按照制作形式可分為三種類型:①PPT式微課,由包含文字、音樂、圖片等多媒體形式的PPT文件轉化成的視頻文件;②講解式微課,教師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拍攝,再經過后期的剪輯轉換形成的微課視頻;③情景劇式微課,對微課內容進行情景劇的設計策劃,撰寫腳本,然后選擇演員、場地進行拍攝,再經過后期的視頻剪輯制作,最終形成微課視頻[6]。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前兩種微課,情景劇式微課雖制作相對復雜,但因其參與人員多,合作性強,適合由學生分組制作。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讓學生分組制作中國文化主題情景劇式微課,能加深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有效提升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
Penrose 認為微課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以某個簡要明確的主題或關鍵概念為教學內容,通過音頻或視頻影像錄制的六十秒課程[7]。根據Penrose的觀點,微課的理論基礎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已趨于成熟,其核心有兩點:一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二是強調人際間的交互,重視學習和實踐的結合,認為學習者需要與他們周圍的人交流合作才有可能保證有效的意義建構,提倡課堂任務設置的情景化和真實化[8]。與傳統(tǒng)授課方式不同的是,微課以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然而微課體現的仍然是教師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微課的研發(fā)主體是教師,以教師—學生的單向信息傳遞為主。“目前的微課設計更傾向于幫助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而忽視對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導向和協(xié)助,我國微課資源建設還處在淺層次的探索階段,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建多用少’的狀況。”[9]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中國文化主題微課制作的主體,能真正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情景劇式微課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又能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掌握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與建構主義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
筆者所在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是《新時代交互英語》,由清華大學出版,除了紙質的學生用書和教學參考書以外,配有基于網絡的多媒體學習軟件和網絡輔助教學管理平臺。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自主上機完成學習軟件上相關單元所有內容的學習,為配合課堂教學、提升學習效果做好準備。教師則可以通過管理平臺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時間、學習成績等相關情況。為解決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的“費時、低效”問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學校自2016年下學期開始實行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實踐:學生依托基于計算機網絡的新交互教學平臺,課前自主完成線上學習任務,課堂教學以學生語言輸出和教師檢測、答疑、評估為主。由于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課堂任務主要由學生來完成,如果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不高,勢必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因此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布置和驗收尤為重要。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合理設計教學任務,確保學生課堂展示的質量。實踐證明,把課堂交給學生且能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有兩點:一是教師必須布置明確細化的任務,二是學生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以制作中國文化主題微課這一任務為例,在開學第一堂課就把任務以教學日歷的形式分配到各學習小組,并把具體要求詳細清晰地告知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學生準備的第一步是完成《新時代交互英語》教學平臺上“英語角—中國文化之窗”板塊的自主學習。該板塊是《新時代交互英語》在內容編排上的特色之一,提出了一些關于中國文化精髓的常識性問題,如“儒家思想”“書法”“針灸”“功夫”等。多媒體學習軟件中有相關主題的中、英文內容介紹,圖文并茂、內容經典,學生可以聽英文朗誦錄音,了解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負責,探討情景劇的構思和設計,查找相關資料,撰寫劇本。教師則需要對劇本進行逐字修改,在修改語法錯誤的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對話中的語用和跨文化交際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劇本定稿后開始排練和拍攝,然后進行剪輯、配樂、特效等一系列的制作流程,最后加上英文字幕。需要提醒學生的是,微課制作任務的完成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并強調不論小組內部如何分工,每個成員的成績取決于小組的整體表現,從而促使學生發(fā)揮小組團隊協(xié)作精神,真正實現合作化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滿堂灌”,關鍵需要教師轉變角色,從主導者變成引導者和促進者,相信把課堂交給學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當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把機會留給學生時,學生往往會帶給教師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自從實施讓學生制作中國主題微課的改革嘗試以來,學生積極參與,熱情高漲;小組成員各盡所能,各施其長,合作意識越來越強;反復打磨的過程使學生們的語言準確度和流利度有了明顯提升,作品富有創(chuàng)意,質量越來越高。學生在英語表達上更為自信,完成作品后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
學生依托網絡交互平臺完成自主學習,對中國文化主題有了最基本的了解,熟悉了相關英文表達方式,為下一步的微課制作奠定了基礎。微課制作的任務可以促使學生主動上網查詢教材上沒有提及的內容。調查問卷顯示,學生認為情景劇拍攝這種任務形式趣味性強,寓教于樂,讓所有人都參與其中,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激發(fā)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在中國文化“二十四節(jié)氣”的視頻中,學生以農夫與蛇的故事展示了“驚蟄”,為了體現“冬至”的習俗在炎熱的夏季穿上厚厚的羽絨服;在茶文化主題中,學生借來茶具,一邊演示茶藝,一邊介紹茶藝過程;在講述民間剪紙的歷史、類別時,動手實踐剪紙活動,展示民俗生活中剪紙的造型藝術;為了表現中國畫的底蘊,學生租來古裝,自導自演了北宋畫家王希孟與其名畫《千里江山圖》背后的故事。盡管規(guī)定的時間為5—8分鐘,但不少作品超過了10分鐘,而且質量還很高。他們很享受這一過程,會把拍攝中的搞笑花絮在課間與同學們分享。由于出演的都是熟悉的同學,其他同學在觀看微課作品時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能自始至終認真看完,積極參與討論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為了強調合作學習,筆者以往的做法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一個presentation(口頭報告)。實踐證明,學生在認領任務后,會將任務切分為幾塊,分頭準備并完成。以“筷子”為例,學生可能把任務分成筷子的由來、寓意和禁忌等幾個部分,實際上他們是獨自完成準備工作的,有時甚至出現由一名同學代勞的情況,沒有真正實現互助交流的目標。而制作情景劇式微課的任務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每位同學都有事可做,各司其職,分頭完成劇本、表演、導演、拍攝、剪輯和字幕等工作。更為重要的是,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小組成員充分的溝通和協(xié)商。在相互討論、觀點碰撞的過程中,學生相互啟發(fā),知識不斷建構,制作微課的形式比傳統(tǒng)教學方式更受學生歡迎,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大多數學生在準備傳統(tǒng)的presentation時,往往認為PPT做好就差不多了,并沒有花多少時間在口頭練習上,有的甚至把要說的內容都以文字形式放到PPT上,展示的時候照著念,其他同學也相應地把注意力放到了PPT上。這種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拍攝情景劇微課時,為了達到更好的出鏡效果,學生會觀看每一遍錄像,仔細檢查每一個表情、眼神、動作等,并逐一改善,在一遍一遍的排練中自然而然地記住了臺詞,在表達上也就越來越流暢自然。同時,劇本通過團隊打磨和老師的修改,語言準確度有了保證,最后為視頻配字幕時更是反復校對,確保文字準確無誤。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學生不是專業(yè)演員,加上硬件條件有限,制作的情景劇微課作品在整體效果上肯定不能與專業(yè)作品媲美,但這不是重點,語言的表達和運用才是最終目的。讓學生成為中國文化主題微課制作的主體,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展示自主學習成效、實現人際交流、提升表達水平的主演練場和檢測驗收場,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展示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這種“做中學”的任務設計能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自如地用英語表達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教育信息化不斷走向縱深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師在與時俱進、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同時,還應該鼓勵和指導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善用網絡學習環(huán)境及資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比如錄音錄像、拍攝情景劇、制作小型微課等,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
[1] 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5(5):33-36.
[2] 朱京,蘇曉軍.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微課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以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4(4):21-25.
[3] 李曄,趙冬梅.《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師話語調查及其教學效用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5(5):15-20.
[4]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 65-73.
[5] 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 倪振榮,魏麗.基于微課模式下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 學[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5):54-58.
[7] 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8] 唐媛.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科技翻譯教學模式探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1): 53-56.
[9] 王蕾,李俊.微課在教育領域的研究:回顧與反思——基于內容分析視角的現狀和趨勢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5(6):83-88.
2018-09-02;
2019-05-10
唐媛(1982—),女,湖南邵陽人,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郵箱:378323319@qq.com
H319.1
A
1674-893X(2019)04?0126?04
[編輯: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