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教授、解釋一些科學現象和自然規(guī)律,我們最常用的就是探究實驗,而在探究實驗里,引導學生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則是最普遍的教學手段,它不僅能定性、定量地對事物和現象進行準確地描述、變現,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誘導小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動機、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合理利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數據;收集;整理;分析
眾所周知,教師和學生是組成教學活動的兩個基本因素,科學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認識自然事物和科學現象,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fā)揮自身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學生順利獲取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關鍵。而數據的運用是探究實驗中最基本和最常見的記錄方式。它能夠清晰準確地將一些自然現象進行分析,通過整理,最終歸納出科學的結論。但是,在通常情況下,數據的羅列會使小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心生厭倦。那么,如何運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歸納來培養(yǎng)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并能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呢?我在長期的科學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嘗試,收效甚佳。
一、 利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對于低年級自然實驗,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充分準備。在每次動手操作前,一定要明確目的,時間適宜,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勤動手、勤動腦,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如在《觀察一顆植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將自己事先帶來的一些植物出示給學生們觀看,如胡蘿卜、大蒜、小蔥、綠蘿枝條、多肉植物的葉片、小苗、種子等,然后提出:“你喜歡植物嗎?你知道這些植物都長在哪里嗎?”等問題。首先讓學生討論,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老師帶來的這些植物都是怎么種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這時鼓勵每一位學生都將自己的結果上報給自己這一組的組長,由組長將本組所有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并再次與本組全部組員一起討論,找出種植方法的區(qū)別:有的種在水里,有的種在土里。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對該課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增強了小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今后的課堂教學打下了基礎,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喜歡自然課的興趣。
二、 利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誘導小學生對科學的探究動機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就能積極、主動持久地開展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通過教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激發(fā)學習興趣。小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去探求知識。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最直接最實際的動力。因此,在進行探究實驗的時候,引導學生對實驗不同階段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激發(fā)學生想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動機,這樣使科學課引人入勝,更加新奇、愉悅。
如教《觀察葉》一課時,教師出示事先帶來的各種葉子,并對學生們說:“我們一起來給葉子找朋友吧,你們有什么好方法呢?”學生們興趣盎然,分別按照不同的方式把這些不同的葉子進行分類,如按樣子、顏色、大小等,再將每次的結果用相關的數據記錄下來,教師要求每個學生都對自己整理的數據進行分析。最后,教師引導全班進行交流、討論,這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一起總結這堂課的結論現象:葉子的大小不同,形狀多種多樣,葉子的種類太多了。所以說,通過這種探究實驗中的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手段,可以極大地誘導小學生探究科學現象的動機,增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 利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能力
有結構的材料是保證學生能夠進行探究活動的基臺。教師為學生選擇和提供一定數量、一定質量和一定性能的材料,是學生順利開展探究活動的物質保證。而后鼓勵學生進行相關數據的統(tǒng)計,以此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要提供“面向全體學生”的材料,使每個學生都有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如在教《用手來測量》之前,先讓學生觀察將要測量的物體。比如測量課桌,然后再預測一下自己一拃的長度,最后觀察一下桌子的高度相當于多少拃。教師指導學生將這些數據記錄下來,然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再將這一次的數據與第一次預測的數據寫在一起。由于我考慮到如果將每一個學生數據進行比較統(tǒng)計,會特別費時費事,所以就以組為單位,請一名或兩名學生對本組學生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并把本組的數據結果交于班長,由班長進行歸納分析,從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在老師的協(xié)助下得出科學測量方法,從而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又如上《降水量的測量》一課前,教師可以將事先制作好的有關降水的幻燈片放映給學生們觀看,告訴學生降水是天氣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天氣日歷中的重要數據。這時就可以詢問學生:“你們知道降水都要哪些形式嗎?是只有下雨這一種嗎?”隨后在學生們談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他們將知道的降水形式及降水量進行數據記錄,而后進行整理,并與全班進行歸納分析。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熱情投入,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思維探究能力,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在積極努力創(chuàng)造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盡可能使每節(jié)課都具有趣味性、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年齡段的學生,合理運用探究實驗中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這一教學手段,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讓他們動腦動手認識自然事物,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他們潛在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主動思維,更有效地促進和發(fā)展小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靜娟.小學科學課中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實踐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11).
[2]李玲玲.小學科學實驗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8(3):47-49.
作者簡介:
魏歡,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qū)海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