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嬈
農村小學語文課堂開展因材施教的意義及策略
李煜嬈
(荊楚理工學院湖北荊門448000)
因材施教這一教學方法對于農村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因材施教的作用意義及其理論與實踐,探討了新課改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因材施教的不同形式,提出了策略建議。
新課改;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因材施教;教學意義;策略
小學語文是一門最基礎性的文化課程,它是進行所有學科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教學途徑。在我國教育事業(yè)逐漸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教育部門對農村的義務教育變得更加重視,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教學挑戰(zhàn)和教學要求。長期以來由于客觀存在的種種因素,使我國農村教學水平與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雖然在新課改的改革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也取得了不錯的創(chuàng)新,但是在農村由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使小學語文教學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大大阻礙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影響了小學生的綜合型發(fā)展。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采取一些有效性的改革措施,拋棄形式主義,把切實可行的思想理論聯(lián)系實際落實到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去,來高質量的提升教學效果。
當前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就是大班額的教課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但是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究其原因是是小學語文教師還是善于“填鴨式”地向小學生灌輸語文知識,沒有利用一部分課堂時間去觀察小學生的個性差異化,以致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興趣特長的延展。在農村留守兒童居多,學生的學習水平不平等,為了解決這些窘況,教師要合理的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來高效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因材施教的實施依據(jù)是立足于學生的智力差異化,其教學目的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來進行指導,盡可能實現(xiàn)公平對等的教學,讓每一個學生的成績都能取得很好的提升。合理分層的設計教學目標才能更好的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來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在設計教學形式上也要滿足小學生的學習要求,比如成立小組互助學習、單一進行輔導學習。在教學效果上要鼓勵激發(fā)出小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滋味。小學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拋離以自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引導他們主動積極的投身到小學教師的教課中,從而體現(xiàn)出因材施教的主要意義。
因材施教的授課形式主要是把學生組織到一起,讓學生之間增進合作交流、支持,相互促進提升。因材施教的教學有幾個基本要點,若是進行了分組學習,那么作為組員不僅要顧及到自己的學習,也要有集體觀念,要負責其他組員的學習,簡而概之,就是說學習成績好的要幫助學習成績差的,促使小學生之間都能滿足自己的學習目的。但是在沒有分組的情況下,要合理引導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條件,去完成適量的作業(yè),不能一概論之,從而充分體現(xiàn)出因材施教的針對性和優(yōu)越性。因材施教的踐行性就是保障給每一個小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平臺,以此來最大程度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實施分層教學時,把學習能力不一樣的學生整合優(yōu)化,增進小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來創(chuàng)建一個學習平臺能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此來補充部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所體現(xiàn)的不足。
與喧囂的城市相比農村地方的小學生成長環(huán)境比較簡單,可是家庭教育情況也各不相同,進而阻礙了小學生愛好興趣的形成。例如,有的學生的父母對于學習教育十分重視,也就對培養(yǎng)孩子興趣愛好格外關注。但是由于農村的經濟條件相對落后,也就存在很多家長疏于對孩子進行教育管教,選擇的是自由放養(yǎng)的方式,導致小學生的興趣形成存在很多的差異化。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針對小學生的不同的興趣愛好來設計教學。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教材內容《田家四季歌》時,可以先利用相關音樂《四季歌》來進行課堂導入,這樣就能很好的引起愛好音樂的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還比如在五年級的課文《放棄射門》中,教師可以依據(jù)教材內容將足球場上運動健兒的風采描繪一番,來很好的吸引活潑好動愛好運動的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趯W生的不同興趣來實施因材施教,能有助于語文教師有針對性地圍繞學生的興趣來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大班教學時,都會遇到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如果不加以引導,自然而然就會致使學生之間會有明顯的差異化,成績自然也會造成很大的差距。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依照量力性的教育原則,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橫向和縱向內容,并基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水平去采取有效性的教學手段。
在我國小學課程深入改革的發(fā)展趨勢下,對于不同年級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普及。一般低階段教學劃分到一二年級,中級階段教學為三四年級,高階段的教學則是五六年級,然后采取由低到高的順序去開展教學,教師要重視三個階段間的有機聯(lián)系,逐步鞏固小學生的語文基礎。
詳細來說就是可以在低年級的小學生中著重采用游戲方法教學,通過玩耍的形式來引起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而面對中年級的小學生,教師可以交換運用機械性的記憶學習方法和形象化的記憶方法,來逐步去培養(yǎng)學生將不變的課本內容知識與形象化的發(fā)散性思維進行互換的能力。最后面對高年級的小學生一定要始終堅持兩個教學原則,一個是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整合運用能力,另外一個則是去促使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由于農村的教學環(huán)境相比城市要復雜許多,小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幾乎都是依賴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引導。語文教學一直都是小學階段的重點語言類學科,能很好的促進小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和愛好興趣的形成,因而在語文課堂上一定要關注針對小學生的愛好興趣去有效進行教學活動。當前在農村很多小學師資力量極度匱乏,大部分教師依然堅持著傳統(tǒng)過時的語文教學方法,很大的妨礙了教學理念的更新。因而一定要加強培養(yǎng)教師,轉變其教學觀念,進而促使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立足于小學生之間的興趣差異化來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大班教學時應提前對全部學生的學習能力統(tǒng)一歸納,細致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接收能力來劃分差異化,為開展因材施教提供基礎保證。然后再根據(jù)農村學生之間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生長環(huán)境還有學習的動力來源等等因素對小學生的差異化進行有效引導,落實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
在我國教育制度大力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趨勢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透徹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去高效的推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提升農村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進而推動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1]閉秀艷.新課改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開展因材施教的對策[J].學周刊,2019(31):51.
[2]高正菊.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7(05):63-64.
[3]劉雪霞.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5):247.
[4]劉彩英.淺析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體現(xiàn)“因材施教”理念[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43-44.
[5]李晶.因材施教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36):24.
李煜嬈(1997-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G623.2
C
2095-1205(2019)09-118-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