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昇 許傳勤 陳羅娣 賴麗萍
[摘要]目的 分析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F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采用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臨床指標、臨床療效。結(jié)果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胃排空時間短于對照組,胃竇收縮頻率、振幅、運動指數(shù)(MI)、胃電圖慢波、主頻、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足三里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FD患者病情,增加胃竇收縮頻率,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關(guān)鍵詞]足三里;穴位按摩;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1(a)-0197-0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xiàn)D)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是指患者存在餐后飽脹、上腹不適等癥狀,但臨床檢查無器質(zhì)性損傷,長期性的上腹不適明顯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1]。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主要以多潘立酮、雷尼替等藥物治療為主,臨床療效一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隨著臨床對FD的研究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穴位注射在治療該病方面具有獨特的效果[3]。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F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FD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F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女14例,男16例;年齡32~62歲,平均(47.26±6.26)歲;病程6~28個月,平均(17.25±3.26)個月。對照組中,女13例,男17例;年齡31~61歲,平均(46.96±6.14)歲;病程6~28個月,平均(17.34±3.14)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診斷標準:患者均滿足《消化道疾病》[4]中對FD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均滿足上述診斷標準者;②病情穩(wěn)定者;③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不健全者;②哺乳期、妊娠期的女性;③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者;④研究前接受過相關(guān)藥物治療者;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⑥注射部位皮膚破潰嚴重者;⑦配合度、依從性較差者;⑧存在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多潘立酮片(國藥準字H10910003;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10 mg×30片)治療,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惡心者,加雷尼替丁膠囊(國藥準字H36021340;江西匯仁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0.15 g)口服,每次0.15 g,早、晚各1次,均在飯前30 min服用。合并焦慮者,加多慮平片(國藥準字H37020797;山東仁和堂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25 mg×100片)口服,每次25 mg,每日1次,1個療程7 d,共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采用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足三里取穴:以橫指同身寸取穴法進行取穴,協(xié)助患者采取仰臥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與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以適度的壓力用大拇指交替按揉,對雙側(cè)足三里進行按摩,直至患者出現(xiàn)酸、麻、脹、痛為主,在辰時(8:00~9:00)以及亥時(21:00~22:00)按摩,每次按摩15 min,每日1次,1個療程7 d,共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臨床指標、臨床療效。
1.3.1臨床癥狀積分? 以《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所有研究對象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包括噯氣、反酸、胃灼熱、上腹痛、餐后飽脹等,無癥狀記為0分,癥狀輕度記為1分,癥狀中度記為2分,癥狀重度記為3分,分值越低,患者的癥狀越輕[5-6]。
1.3.2臨床指標? 包括所有研究對象治療前后胃排空時間、胃竇收縮頻率、振幅、運動指數(shù)(MI)、胃電圖慢波、主頻。采用彩色B超機(廣西桂水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檢測0 min的竇部前/后徑、胃竇部寬徑以及胃竇MI、收縮頻率、幅度,15 min后檢測胃竇部前/后徑、寬徑,計算出橫斷面積,計算半排空時間。
1.3.3臨床療效?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臨床療效。顯效:患者的餐后飽脹、上腹不適等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減少>60%;有效:患者的餐后飽脹、上腹不適等癥狀可見好轉(zhuǎn),療效指數(shù)減少>30%~≤60%;無效:患者的餐后飽脹、上腹不適等癥狀變化不明顯,甚有加重跡象,療效指數(shù)減少≤30%??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7-9]。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癥狀積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噯氣、反酸、胃灼熱、上腹痛、餐后飽脹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噯氣、反酸、胃灼熱、上腹痛、餐后飽脹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噯氣、反酸、胃灼熱、上腹痛、餐后飽脹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胃排空時間、胃竇收縮頻率、胃竇收縮振幅、MI、胃電圖慢波、主頻等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胃排空時間短于治療前,胃竇收縮頻率、振幅、MI、胃電圖慢波、主頻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胃排空時間短于對照組,胃竇收縮頻率、振幅、MI、胃電圖慢波、主頻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jié)構(gòu)的不斷變化,F(xiàn)D的發(fā)生率有了明顯增加的跡象,對人們生活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該病起源于胃、十二指腸,病情反復、持續(xù)性發(fā)作,病程一般在6個月以上[10]。當前臨床對該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精神心理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胃腸激素紊亂、內(nèi)臟高敏感性、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11]。多潘立酮以及雷尼替丁是目前臨床治療FD的常用藥,僅僅能暫時緩解患者病情,無法降低復發(fā)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足三里穴位于足陽明胃經(jīng)上,貫穿了人體頭部、胸部、腹部以及足部等,對胃功能影響較大,其次就有極強的扶正培本、強壯筋骨、調(diào)和氣血、強健脾胃的作用。臨床有研究表明,足三里穴位按摩可明顯加快胃腸蠕動,增強消化酶活性,改善食欲,促進機體吸收、消化食物。穴位按摩足三里具有止痛、防御、調(diào)整、等功效,接觸胃腸道平滑肌痙攣癥狀,調(diào)節(jié)消化系統(tǒng)內(nèi)分泌情況[13]。根據(jù)子午流注圖可知,在辰時以及亥時按摩足三里,可有效促進胃排空,加快胃竇收縮振幅,改善胃腸功能障礙[14]。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的噯氣、反酸、胃灼熱、上腹痛、餐后飽脹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胃排空時間短于對照組,胃竇收縮頻率、振幅、MI、胃電圖慢波、主頻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足三里穴位按摩在FD治療中的可行性、有效性[15]。
綜上所述,F(xiàn)D患者采納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餐后飽脹、上腹不適等癥狀明顯減輕,胃腸道功能顯著改善,安全有效,臨床值得信賴并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陳貞,許文君,張聲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證候及癥狀分布特點的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08,27(11):841-843.
[2]范一宏,蔡利軍,徐國萍,等.中醫(y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2,32(12):1592-1597.
[3]吳柏瑤,張法燦,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學[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1):85-90.
[4]三木一正,王洪江.消化道疾病[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2,(6):252-255.
[5]梁翠萍,龔四堂.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院,2013,13(9):14-18.
[6]馬朝陽,黃琪,萬文俊,等.辨證針刺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4,34(2):125-129.
[7]李朵朵,岳增輝,許麗超,等.辨證取穴針刺對功能性消化不良遠期療效的臨床評價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5):431-434.
[8]程秋實,汪龍德,劉俊宏,等.中醫(yī)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5,33(1):70-72.
[9]劉晶,李峰,唐旭東,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辨證及辨證標準的現(xiàn)代臨床文獻研究[J].世界中醫(yī)藥,2015,10(1):56-59.
[10]王成偉,劉夢閱,閆江華,等.針灸對伴情緒障礙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5,35(9):876-880.
[11]嚴開偉,趙凌,楊潔,等.針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15,35(9):973-976.
[12]時昭紅,胡柳丹,徐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藥療效評價方法概述[J].中醫(yī)雜志,2016,57(4):302-306.
[13]周鳳霞,袁成業(yè).中醫(yī)治療肝郁脾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慮抑郁研究進展[J].中醫(yī)學報,2016,31(4):584-587.
[14]王榮芬,楊玉良.中醫(y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12(10):106-107.
[15]許建軍,李雪波,劉靜.中醫(yī)外治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yī),2016,38(6):952-956.
(收稿日期:2018-06-12? 本文編輯:孟慶卿)